农历十二月廿四,这件事情很重要!潮汕人千万不要忘了!
农历十二月廿四送神上天
农历十二月廿四日,俗谓送神上天言事之日,其风俗活动是祭拜灶神。在潮汕地区,这位灶神叫司命公,他主管专职为和生命有关的事物。
在潮汕民间,传说司命公与各家关系密切,他了解各家全年大事。每个人做了什么好事、什么坏事,到了“送神”这一天,他就到天上去向玉皇大帝汇报,有什么说什么,毫不隐瞒。昔时有的人做了亏心事,生怕司命公直奏玉皇大帝,怪罪下来,担当不起。于是,便想在司命公上天之前,先用供品祭祀一番,把司命公的嘴堵住,以免他向玉皇大帝打小报告,因而潮汕民间有“司命公直奏”的俗语。
旧时,妇女们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这天,天一亮就须起床,先要把锅鼎拿到屋外巷头清除烟渍,俗称“耙鼎”。从送司命公上天后,各家各户就开始清理室内卫生,这一天起,要等到新年正月初四“神落天”后才能再“耙鼎”,意思是不要惊动司命公。
妇女们还要把老年贴的各种“老爷”(潮汕人对神灵的称呼)神符撕下来,把香枝取下来,恭恭敬敬地盛好拿到村旁堆在一起,意思是如果玉皇大帝不信司命公的话,再派人巡视时,看到人间百姓真的把村社家内打扫得干干净净,又虔诚地祷求玉皇大帝赐福赐寿,不会再有谎言。玉皇大帝就会更加信任司命公,把为百姓消灾咎、添福寿、增五谷、饲大猪诸事交由司命公管理。
这是一种古俗,在《淮南子》逸篇《万毕术》中就已有记载:“十二月廿三日,家家户户具酒果饴糖,送灶神上天。置刍豆于灶前,以秣神马。其置饴糖,俗意为塞满口,使之上天不得多言。”纸马纸鹤是送灶神夫妇的坐骑,让灶公婆夫妻俩乘上天马,直奔天宫,减少劳累。灯芯草大约是喂马的草料。奏疏实际上是祈求神明保佑的祷祝文,文后要署上全家人的名字。
常见的祭品还有猪肉(或猪头、猪腿)、鱼(草鱼、鳞鱼、鱿鱼)、水果(柑、桔、蕉、梨、柑榄、苹果)、面食(干面条、面饼、面包、煎饼、饼干)、各种粿类、糕点、糖果、白糖、茶叶、香烟、各种斋菜、蛋、酒等。
祀拜时,人们先是烧三炷清香,然后跪下,口里念念有词,祈求“老爷”上天多说家门的好话,多降福到家门,在新的一年里能阖家平安,吉祥如意,能赚大钱。烧香完毕,就让“老爷”携带这些礼品上天。
送神“祭灶”亦即《礼记》中的“七祀”之一,是十分隆重的古老习俗。
《论语》中甚至有“与其媚于奥,寧媚于灶”的记载。可惜现在烹饪已然不再用“灶”,因此鲜少有人在祭拜“灶王爷”。于是大部分的“送神”,成为了送家中所祭祀的神明,亦即“送百神上天”。有道是“送神早,接神晚”,因此“入年驾”的前一日(廿四日)清晨就送神,接下来就是“筅囤”。在这一天也有必要到庙宇
拜恭送太岁星君,感谢一年来的护佑,并祈求来年的继续护持。
正月初四一早,百姓仍按腊月廿四日那样做法奉敬司命公,再烧二只纸马,迎接神落天,同样天还未亮就起来“耙鼎”,这种民俗一直沿袭至现在。
(来源:田品仓 漫画:叫跳板)
潮汕送神避忌
灶君让人敬畏,除了毕恭毕敬的祀奉外,还表现在许多忌讳上。由于对灶王爷既尊重,又畏惧,在心理上有很大的反差,便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忌讳来。这些忌讳,主要是灶前什么东西不能放,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事不能做;尤其是女性,禁忌就更多了。
送神上天之后的这段日子,人家会格外小心;生怕摔破盘碗之类的声响,会惊动天堂的神明。但再小心,也难免有时会摔破瓷器碗碟;通常会随口说出:“缶开嘴,大富贵!”以求化解。
送神的仪式,人们会折来榕树枝(俗称成树)、竹枝(潮汕“竹”与“德”同音),祈求心想事成。
对灶君避忌记载最详细的,当推《敬灶全书·灶上避忌》了,它严格规定: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裸体;生理期妇女不得经过灶前;披头散发者不得烧饭做菜;不得将污脏物送入灶内燃烧等。
这些避忌,今天看来也是醉了,谁会在灶前小便、吐唾沫甚至赤身裸体呢?不过,“生理期妇女不得经过灶前”还是挺人性化的,这就给平时辛劳的家庭主妇们一个休息的机会嘛,提倡提倡,继续提倡。
拜灶神,还会有意外惊喜。传统潮剧《彩楼记》,有如下情节:传说北宋名臣吕蒙正年轻时很穷,有一年,正值送神的日子,家家户户办供品恭送灶君上天,吕蒙正家贫如洗,为了敬神明,只得用其妻的玉耳环作当,向肉贩赊一块猪肉当供品。他走后,肉贩一想,吕是穷光蛋,家中怎能有玉耳环,肯定是假的!便跑到吕家讨回猪肉,刚好肉煮熟,肉贩也不管吕的恳求,抢回熟肉便扬长而去。吕蒙正无奈,只得用肉汤作供品送灶神上天,并写祝词如下:
一碗清汤三柱香
恭送灶君上九天
若是玉皇有所问
世间文章不值钱
灶君上天奏上玉皇,说吕蒙正这么有才,为何不让他高中,玉皇答,吕是大材,必多加历练,再过三科,才能中。灶君恳求说,本科不中,今后就没有吕蒙正了,望玉皇明鉴。果然,那一年,吕蒙正状元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