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三原城隍庙,三原县博物馆
城隍,是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所信奉,三国以降,历代莫不建庙祭祀。明太祖朱元璋因少时经历,更是城隍青眼有加。三原城隍庙因此产生。三原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里面供奉的唐代名将三原人李靖。经历代增建方成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规模。三原城隍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国家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三原城隍庙共五进院落,从南向北依次分布三门、四坊,融楼、殿、廊、庑、坊、亭等四十多座单体建筑为一宏大宫殿式建筑群。建筑布局疏密有致。建筑装饰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图案精美。另外这里还是三原县博物馆所在地,一进、二进前二道坊间有碑廊,西跨院还有一碑林,展陈三原地区搜集来的碑刻,还有墓葬出土石刻文物。三原还是于右任先生老家,三原城隍庙内不但有于右任先生单独展厅(西庑),碑廊内亦有先生墨宝碑刻。
三原城隍庙前有一字照壁和铁旗杆。照壁为嘉靖二十九年建,南面为素面,北面当心有鲤鱼跃龙门砖雕,非常精美。照壁北为咸丰三年铸铁旗杆。
除了城隍庙照壁上砖雕精彩外,大门东西八字照壁上砖雕也相当精彩。
↓城隍庙大门前是一座木坊--“威灵昭应祠”坊。坊前、铁旗杆北东西各蹲守一只明狮双目圆睁、履职护卫。
“威灵昭应祠”坊,矗立在城隍庙大门外的青石台基上。“高13米,坊顶为九脊歇山,四根通柱承托,斗拱为六跳八铺作,布置为倒梯形。边昴为45度角相交,与正昴吻合,结构奇巧。”坊额“威灵昭应祠”,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修葺时,时任知县余庚阳题。
↓城隍庙大门,与“威灵昭应祠”坊之间空间逼仄。人们注意力往往被这头道木坊吸引,再加之此处还是查验门票所在,很难多看一眼大门。不过八卦藻井得看一看。
↓和大门外那对明狮相较,门内这对儿清狮就乖巧多了。
↓一进院东西碑廊内为清人摹写的岳飞书《前后出师表》碑刻。
二进院入口处有第二道坊,也是座木坊,“陟降在兹”坊。 坊额“陟降在兹”,右首有“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建”题记。
在“陟降在兹”坊处回望大门。
↓二进院尽头,为第三道坊,该坊为石坊--“明灵保障”坊。两侧碑廊内为古碑,字迹模糊,很难看清内容。
↓“明灵保障”坊为四柱三间单檐庑殿顶。明间殿顶有竖额“监视”,额右首有竖行题记“赐进士知三原县事北解李棲凤题”。“明灵保障”额题,为“侍经筵太子太保光禄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致仕邑人亦斋温纯题。”坊柱左右各题“福善祸淫万里高悬日月鉴”,“锄强扶弱千年永奠山河图”。此外,石刻图案雕刻细腻生动。题记人武威人李棲凤,明末降金,清初为官,据此可知此坊为清初立。
↓石坊北,三进院落。仪门为重楼,兼门与戏楼双职。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九脊歇山单体建筑,前重檐、后单檐。
↓仪门门墩
一面是八卦图,一面是麒麟。
↓仪门内为三进院落,东西有两庑。两庑北为钟鼓楼。
↓给倒座戏台来个侧脸。
↓漂亮的正脊
三进院北有第四道坊,为一木坊--“明灵奠佑”坊。该坊建于万历十五年(1588年),清咸丰三年修缮过。
↓在拜殿回观“明灵奠佑”坊。
↓李靖版城隍爷
寝宫门东西琉璃壁图案精美。
↓寝宫明理亭之北就是寝殿。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现被辟为“馆藏雕刻艺术厅”,加装了防盗门,门户紧闭,不开放。
由寝宫与献殿西角门出来,为西跨院。城隍庙在这一区域还有一石刻展区。
这里一碑刻为主。
↓还有部分墓葬石刻。
↓于右任先生墨宝
↓慈禧御笔
↓文官
↓万历二十三年立龙桥神碑
天在下着雨,而且有越来越大趋势,这里鱼和先生只是匆匆一瞥。
墓葬石,下图门楣石上有下围棋图案。
↓再次回到拜殿前。月台下东侧为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敕建城隍庙石碑。
↓回返至钟鼓楼,钟鼓楼同为洪武八年建造。两楼一层各陈列有碑刻和石刻。鼓楼一侧西庑内为于右任书法馆,因为疫情不开放。
↓鼓楼一层,两通碑和一铁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