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207
冬季戴冒胜过穿妖
冬天,很多人身上穿得很多,却不注意头部的保暖,这很不科学,俗话说:“冬季戴帽,胜过穿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戴帽子会破坏人体的热量平衡,试验结果表明,气温5℃时处于静止状态而不戴帽子的人,从头部散发的热量,为人整体产生热量的1/3;在0℃时,为1/2;0℃以下时,为3/4。这说明气温越低,从头部散发的热量越大。
不戴帽子还会增加“热债”量,在热生理学中,把散热量多于产热量称为“热债”。一般来说,在“热债”不大于25千卡时,人体基本维持舒适状态;达到80千卡时,人体就会有不舒服的冷感;当“热债”达到150千卡时,人体便会出现激烈的寒战。
所以,冬天防寒最好是戴帽子,这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来说尤其重要,哪怕是薄薄的一顶帽子,对全身性保暖都会有裨益。
由于制帽材料的物理性能(导热性、吸湿性、透气性和保温性)以及帽子的造型,对维护身体的热平衡均有影响,因此选购帽子时,宜选择透气性、保暖性强的棉帽和皮帽等。帽子的造型以戴上后能包住前额,又能护住耳朵的形状为好。
蜍蝉退壳酒
【处方】 土茯苓5两,大虾蟆1个。
【制法】 用好醇酒5斤浸上药,封瓶口,滚水煮2炷香久,取出。
【功能主治】 杨梅结毒,疮色淡白者。
【用法用量】 待次日饮之,以醉为止,盖被出汗。余存之酒,每日随量饮之,酒尽即愈。
【摘录】 《医方易简》卷十
锄种汤
【处方】 楝树根1两,槟榔1钱,厚朴1钱,炒栀子1钱,百部1钱,白术3钱,茯苓3钱,使君子肉3钱。
【功能主治】 杀虫。主因虫作祟,胃中嘈杂,腹内微疼,痰涎上涌而呕吐。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辨证录》卷五
清热利湿,止血生肌。主痔疮,痔漏,痔出血,肛痛,肛痒,脱肛,肛门湿疹,肛门破裂
除痔丸
【处方】 夏枯草4两,槐花4两,连翘4两,粉甘草4两,西红花1两,金银花1斤。
【制法】 前5味共碾极细面,再加金银花煎浓汁蜂蜜膏,和炼蜜为丸,每丸2钱重。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止血生肌。主痔疮,痔漏,痔出血,肛痛,肛痒,脱肛,肛门湿疹,肛门破裂。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白开水送下。
【注意】 忌辣腥刺激品。
【摘录】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治抑郁症特效方
【处方】: 菖蒲15克、茯苓15克、醋白芍15克、醋青皮15克、醋郁金15克、醋香附15克、姜栀子15克、姜半夏15克、胆南星6克、化橘红15克、海浮石15克、川贝母15克、广木香12克、枣仁15克、灯芯草3克、朱砂0。5g为引。
【疗效】:此方治疗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都非常有效,一般十到二十付即可痊愈!
补气,怎么补
黄芪,是十分重要的补气药,临床使用的机会,仅次于党参。从补气的效力上看,这两个药也大体相当,都没有人参那么强。不过,这两个药的区别,还是挺明显的,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党参补气的效果,能维持的时间比较长,黄芪补气,能维持的时间比较短。怎么回事呢?我们说党参补气的效果,和人参有点相似,它们的作用,都是要补这个人。让这个人身上的气,可以长治久安;就像上面说的,在一个小火苗的旁边,加上一块木炭,让火苗重新旺起来。黄芪的作用,不是这样,它补的气,更像是直接帮着身上的气来干活的。
打个比方。我们身体上的各种运动,都需要气来推动。我们不妨就设想,有这样一个大气球,一直在往外吹气;吹出来的气,就能提供身体运动需要的动力。在这个气球的下方,有一个小锅炉。它烧出来的水蒸汽,能不断的给气球充气,保持气球里的压力。如果现在出问题了,这个大气球里的气不够了,没法再吹出气来,支持整个身体运动,也就是气虚了,怎么办?
党参的做法是,往锅炉里加炭,然后产生水蒸气,把气球给再次充满。黄芪的做法是,用一个气筒子,直接往气球里打气。所以,党参的做法,是在治本;黄芪的补气,更像是在治标。治本,补的是气的源头,作用自然会比较持久;治标,相当于缺血就输血,缺人就招聘,解决的都是燃眉之急,效果当然就不会持续太久。不过,这种治标的作用,有时候也很重要,比如大出血的时候。
我们讲气血关系的时候,说“血为气之母”。无形的气,是依附在有形的血里面,才不会流散掉。现在如果身体大量出血,就成了那句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气都从伤口,随着血流出去了。你看这个状态,像不像气球破了个洞,然后里面的气乎乎往外冒。这个时候,血大量流失,当然需要补血。但中医有句话,说“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就是说,要化生出有形的血,需要时间,这个不着急,可以慢慢化。但气大量丢失之后,身体里没人干活,过一会可就没命了。所以,当务之急,是别让气继续往外流,同时尽快把气给补上,帮着身体恢复最基本的运转。就相当于,气球破了,气往外漏,就需要赶紧把这个破洞给堵上,然后快速往气球里打气。这样,整个系统才能维持住基本的运转。这时候,黄芪快速补气的作用,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另外,黄芪的特点,不只是补气的速度快。补完气之后,这些气的走向,黄芪和党参也有区别。我们刚才说,党参补气,主要补的是脾气和肺气。这些气补上之后,是比较安静的,有点静养的意思。就像在说,这些地方的气,已经不够了,就好好休息,别再折腾了。这才是治本的思路嘛。但黄芪不是,黄芪补完气,这些气不会安安静静呆在那,而是会动。动的方向,主要是两个,一是向上升,二是向外浮。其实,这个特点,也和刚才讲的,黄芪补气快有关系。你想,气这个东西,本身是充满力量的,是阳性的,主动的。如果在短时间内,身体里的气快速增加,结果会怎么样?气自然就会向上、向外跑呀。
黄芪这个特点,对一些特定的病症,就会有很好的效果。比如黄芪补气的同时,能向上升提,这对那些气虚,固摄不住,往下掉的情况,就很适合。比如脱肛、胃下垂,以及女性的子宫脱垂,就都需要用黄芪来治。黄芪补的气还会往外跑,对皮肤生疮,很长时间伤口都不能愈合的人,就很好用。这明显是在体表的气干不动活了,用黄芪,直接把这里的气给补上,就可以促进疮口愈合了。所以,在中医外科,黄芪也是常用药。当然,黄芪也可以和党参配合在一起,加强补气的效果。
不过,黄芪这种补气很快的特点,也会带来一些弊端,那就是,容易造成气的壅滞。就是一下子进来的气太多,结果堵住、憋住了。尤其是对那些气运行不太顺畅,有气滞的情况,黄芪引起的壅滞就很容易发生。这时候,就需要配合一些通散的药,比如陈皮,来帮助疏解一下。如果郁滞严重的话,就尽量先不要用黄芪了。
治疗全身各部位血管堵塞中药方
处方:黄芪15克 丹参12克 三棱10克 莪术10克 当归尾12克 白朮10克 白勺10克 党参15克 熟地10克 田七5克 鸡内金15克 薏米20克 制牛膝10克 羌活6克 独活6克 朩瓜10克 甘草6克。
注:牛膝单包。药店-般卖的是生牛膝,回家用锅小火炒微黄即制牛膝。
用法:水煎两到三次合成一碗,分早、晚饭前温服。七剂为一疗程。
疗效:安全无副作用,一般-疗程即愈,效果惊人!
万能皮肤外用方
皮肤病外用配方特效治疗湿疹、皮炎、荨麻疹、带状疱疹、手足癣、脚气、牛皮癣、痤疮
双花、野菊花、淡竹叶、寒水石、土茯苓、白鲜皮、柴胡、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穿心莲、半边莲、生姜皮、珍珠粉、枸杞子、丹参、党参、黄芪、白术、人造牛黄、连翘、当归、知母、紫草、甘草。各10克,用75%医用酒精1000毫升浸泡7天即可应用,该方组方科学,无任何毒副作用,大人小孩皆可应用。酒精过敏者禁用。
清热利湿,止血生肌。主痔疮,痔漏,痔出血,肛痛,肛痒,脱肛,肛门湿疹,肛门破裂
除痔丸
【处方】 夏枯草4两,槐花4两,连翘4两,粉甘草4两,西红花1两,金银花1斤。
【制法】 前5味共碾极细面,再加金银花煎浓汁蜂蜜膏,和炼蜜为丸,每丸2钱重。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止血生肌。主痔疮,痔漏,痔出血,肛痛,肛痒,脱肛,肛门湿疹,肛门破裂。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白开水送下。
【注意】 忌辣腥刺激品。
【摘录】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痔漏
除痔丸
【处方】 没药5钱,血竭5钱,蜂房(焙)1钱,蝉退1钱,木香1钱,麝香1钱。
【制法】 上为末,溶黄蜡1两,为丸如黄豆大。
【功能主治】 痔漏。
【用法用量】 每服1丸,以烧酒送下。
【摘录】 《仙拈集》卷四
除瘴消痛散
【处方】 紫金藤(又名开心草)。
【制法】 上擂酒服。
【功能主治】 蛇头疔及一切腹蛇瘴。
【用法用量】 以滓敷患处。
【摘录】 《准绳·疡医》卷三
心力衰竭中成药
近日,阿根廷球星马拉多纳在其位于阿根廷的家中突然去世,享年60岁。随后,阿根廷官方也公布了尸检的初步结果,马拉多纳的死亡原因是急性心力衰竭,并引起了急性肺水肿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这个词,虽然耳熟,但是大多数人并不理解其中的原委。因为提到心脏病,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冠心病,而不是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可分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两类。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指由任何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变化,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
虽然现代医学对心衰治疗理念和手段不断进步,心衰患者预后有了明显改善,但中医药因其在稳定病情、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优势,仍被广泛地应用于心衰的治疗中。
我们从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施治的具体证型,来认知和合理应用心力衰竭中成药。
根据心衰的临床特征,中医将其归属于“心悸”“怔忡”“心痹”“心水”等范畴,其本质为心之虚证,心气虚、心阳虚为病之本,血瘀、水饮、痰浊为病之标。在选用中成药时,应该怎么选用才合理?
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病位
1、心力衰竭的病因: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淫、内伤情志、体劳过度、药物失宜、饮食不节以及妊娠、分娩等耗损气血津液,久患心悸、心痹、心力衰竭、心痛、肺胀等致使阴阳虚衰,脏腑功能失调,心失营运,易发生心力衰竭。
2、心力衰竭的病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3、心力衰竭的病位:心衰虽病位在心,但与肺、肾、肝关系密切。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心气虚每可累及肺、肾,肺肾气虚又加重前者病情;心病日久,损伤心阳,心阳不足,心火不能下交于肾,水火失济,则出现水肿、惊悸等症;心气、心阳亏虚则血行不畅,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则出现咳嗽、气促等症;心病不愈,可使脾阳不振,火不生土,脾失健运,则出现心悸、乏力、体倦等症;心行血,肝藏血,心阳亏虚则心行血的功能异常,肝藏血功能也随之异常,血郁于肝,可瘀结胁下,发为积聚瘀黄。
心力衰竭具体辨证分型
一、气虚血瘀或兼痰饮
主要症状:气短/喘息、乏力、心悸。倦怠懒言,活动易劳累;自汗;语声低微;面色/口唇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不胖不瘦,苔白,脉沉、细或虚无力。
治法:益气活血,或兼以化痰利水。
方药: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气虚甚者,黄芪加量或加党参、白术等;血瘀甚者加丹参、三七、地龙等;兼痰浊者,加瓜蒌、薤白、半夏、陈皮、杏仁等;兼水饮者,加葶苈子、茯苓皮、泽泻、车前子(草)、大腹皮、五加皮等。
二、气阴两虚血瘀或兼痰饮
主要症状:气短/喘息、乏力、心悸。口渴/咽干;自汗/盗汗;手足心热;面色/口唇紫暗。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瘦,少苔,或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或兼以化痰利水。
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偏阴虚者,可将人参换用太子参、西洋参,或加玉竹、黄精、山萸肉等。
三、阳气亏虚血瘀或兼痰饮
主要症状:气短/喘息、乏力、心悸。怕冷和/(或)喜温;胃脘/腹/腰/肢体冷感;冷汗;面色/口唇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脉细、沉、迟无力。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或兼以化痰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阳虚明显,可加桂枝、淫羊藿等;余加减用药同前。
用药治疗
了解了心力衰竭的具体辨证治疗,我们就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症状来辨证,从而选择合适中成药,做到合理用药。
一、偏气虚类
1、芪参益气滴丸
功效:益气通脉,活血止痛。
主治:用于气虚血瘀型胸痹。症见胸闷胸痛,气短乏力、心悸、面色少华、自汗,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或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或沉弦。
药理研究:在缺血心肌中,芪参益气滴丸能增加冠脉氧供和血供,可降脂、稳斑,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微循环,抗炎、抗纤维化,可有效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对冠心病、肺气病、扩张性心肌病、特发性肺纤维化、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等病证,都有显著疗效。
治疗心衰特点:芪参益气滴丸作为益气活血的代表制剂,广泛应用于中医病机为气虚血瘀之证。其能提高慢性心衰(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及预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2、麝香保心丸
功效:芳香温通,益气强心。
主治: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心前区疼痛、固定不移;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绞痛、心肌梗死见上述证候者。
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扩张冠脉、强心、降低血液黏稠度及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征等功能。临床多用于心动过缓或伴有心衰的患者。
治疗心衰特点:麝香保心丸可以对缺血心肌区域新生血管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可以使冠脉供血得以改善,可以使冠脉动脉得以扩张,可以使心肌缺血区的血流灌注得到改善,使心脏的后负荷得以改善,可以将心脏泵衰竭的速度得以恢复,能够是心肌细胞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可以使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得以维持,可以明显改善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加,使心输出量得以增加,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改善心脏功能,防止心室重塑,并且能够减轻炎症反应,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心力衰竭的疗效。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不宜与洋地黄类药物同用。
3、脑心通胶囊
功效: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用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中风中经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及胸痹心痛、胸闷、心悸、气短;脑梗塞、冠心病心绞痛属上述证候者。
药理研究:保护内皮细胞,增强纤溶活性,降低血黏度,促进侧支循环开放,维护血管通畅等作用。
治疗心衰特点:可有效地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小板的粘附力,增加其心肌的收缩力,保护其心血管的内皮细胞。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出血性疾患、妇女经期禁用。
4、通心络胶囊
功效: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证,症见胸部憋闷,刺痛,绞痛,固定不移,心悸自汗,气短乏力,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亦用于气虚血瘀络阻型中风病,症见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不利。
药理研究:有扩张冠脉,改善心肌缺血,增加心室作功,改善心泵功能,可降低氧耗,但不能提升血压;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和神经症状;还有降凝、降脂、抑制血小板行程和聚集等作用。
治疗心衰特点:缩小左室收缩末内径和左室舒张末内径;增加射血分数和每分输出量;可提高治疗心力衰竭效果。
注意事项:出血性疾患,孕妇及妇女经期及阴虚火旺型中风禁用。服药后胃部不适者宜改为饭后服用。
二、气阴两虚类
1、补益强心片
功效:益气养阴、活血利水。
主治:用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Ⅱ-Ⅲ级),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兼血瘀水停证者。
药理研究: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心肌细胞钙离子浓度;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及心肌肥大状况等。
治疗心衰特点:改善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促进血清N末端心房利纳肽(心肌组织能够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多肽物质)水平下降,有助于心衰症状的控制。
注意事项:Ⅱ°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服用洋地黄制剂、β受体阻滞剂,急性心肌梗塞、甲亢性心脏病导致心力衰竭者,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低钾血症、阳亢患者慎用。
2、生脉胶囊
功效:益气复脉,养阴生津。
主治: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
药理研究:具有保护心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还有免疫调节、清楚羟自由基、促进生长发育和学习记忆的作用。
治疗心衰特点:生脉胶囊中的人参、五味子等成分,可有效清除机体内氧自由基,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代谢效果明显
注意事项:忌油腻食物。凡脾胃虚弱,呕吐泄泻,腹胀便溏、咳嗽痰多者慎用。感冒病人不宜服用。服用本品同时不宜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效。
三、阳气亏虚类
1、芪苈强心胶囊
功效: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
主治:用于冠心病、高血压病所致轻、中度充血性心力衰竭证属阳气虚乏,络瘀水停者,症见心慌气短,动则加剧,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浮肿,倦怠乏力,小便短少,口唇青紫,畏寒肢冷,咳吐稀白痰
现代药理研究:可减低心力衰竭的心脏重量指数,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增加心肌高能磷酸盐容量,改善能源储备和代谢状态。还有抗炎、抗纤维化、利尿、改善心功能、阻断钙离子通道等作用。
治疗心衰特点:方中益气温阳类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让过分跳动的心脏平静下来,与活血通络药、利水药配合能改善心脏的供血,消除心脏脉络中停滞的瘀血和痰饮,抑制心室重构。其治疗慢性心衰,既可以改善喘憋、胸闷、心慌气短、尿少水肿等症状以治标,又可以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减少心室重构以治本。
注意事项:临床应用时,如果正在服用其它治疗心衰的药物,不宜突然停用。
2、参附强心丸
功效:益气助阳,强心利水。
主治:用于慢性心力衰竭而引起的心悸、气短、胸闷喘促、面肢浮肿等症,属于心肾阳衰者。
药理研究:提高心肌收缩力,提高心功能,改善低心排,同时具有利尿渗湿作用。
治疗心衰特点:降低血清N末端B型纳尿肽水平,调节血管紧张素II来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系统,从而逆转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
注意事项:孕妇禁服,宜低盐饮食。不可直接整丸吞服,建议嚼服或掰碎后吞服。
3、心宝丸
功效:温补心肾,益气助阳,活血通脉。
主治:用于治疗心肾阳虚,心脉瘀阻引起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窦房结功能不全引起的心动过缓、病窦综合症及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心绞痛及心电图缺血性改变。
药理研究:该药融合了附子的强心作用和麝香的活血散结作用,主药洋金花含有东莨菪碱及莨菪碱,能增加细胞膜流动性,改善靶器官的微循环,从而改善心肌缺血,提高细胞活力、修复力和负荷。
治疗心衰特点:具有兴奋窦房结、提高心输出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及改善心肌缺血等功效
注意事项:阴虚内热、肝阳上亢、痰火内盛者以及孕妇、青光眼患者忌服。服药后如觉口干者,可饮淡盐开水或每日用生地10g水煎送饮。运动员慎用。
四、血瘀明显类
1、血府逐瘀胶囊(合用)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急躁易怒。
药理研究:改善微循环和血流变学指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抗炎作用。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阻滞心肌细胞凋亡、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新生血管形成。
注意事项:忌食用辛冷食物。孕妇忌服。
综合考虑
以上简单介绍了四大类10种心力衰竭常用的中成药,在选择用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辨证的基础上用药,治疗才有效果,正所谓“对证才能治病”。
2、两种及两种以上功效相同的中成药,不应同时服用,避免功效相同的中成药成分多有重复,药物剂量相对增加,副作用会增加,正所谓“适量才是良药”。
3、两种以上中成药联合用药需注意配伍禁忌(十九畏十八反)。
以上防治心力衰竭中成药的合理运用,望能给大家以提示和帮助,以便更好给客户服务,让患者早日康复!
肉桂是好食材,吃多了也会上火
前面所说的上火的药物,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因为所吃的药物都不是那种大辛大热的,而是稍微带点温热的,甚至有的是凉性的药物,其实最容易上火的当然还是那些温热的,比如干姜、肉桂等等,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肉桂。
肉桂是很好的调料
在我们日常的食材中,有不少调料是含有肉桂的,吃了这些很容易引起人体的上火反应,其中含有肉桂的,含有砂仁的,含有干姜的,都会具有很强的扶阳作用,吃了这类调料,一般很快就会反应到人体的不舒服,出现上火现象。
肉桂本身就有温热的作用,中医用以温肾扶阳,有时还可以用来引火归元,能够灭火。那么,肉桂是怎么让人上火的呢?其实,服用温热性的药物,第一步就是使人体的胃气变强,食欲增加,与此同时很多人出现便秘,便秘之后导致津液内耗,继而出现了水不及的现象,出现了上火。
温热药物上火的原理
其他药物出现上火的原理是因为阻滞了气机,人体的经脉出现严重不通之后导致的,而温热的药物不仅不会阻滞气机,很多时候还可以理气活血,可以通经活络,所以这类药物导致上火的原因主要表现在补阳气补得太过。
所以,这类药物,一般需要较好的搭配,才不致于导致上火,比如我们在使用肉桂的时候,如果可以跟滋阴的白芍,或者熟地一起使用,一般就很难上火了。有的时候,我们甚至加上一些泻药,或者活血化瘀的药物,也会大大降低上火的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大量使用肉桂的原因。
为什么麻黄不容易上火?
在所有这些药物之中,麻黄也是辛温的药物,在补阳气的过程中,力度非常大,是我们经常用来驱寒的主要药物,但是吃麻黄很少会出现上火的现象,为什么呢?
因为麻黄虽然是比较温热的药物,可以祛除体内寒气,但是与此同时它还可以使人体的毛孔打开,有泻肺的作用,这样以来,人体就很难出现局部气机过剩的现象,所以我们在应用温热性的药物时,为了防止上火,可以加入一些泻肺气的药物,这样就可以在温阳的同时避免出现上火。
有的时候,人体表现上火的方式,也是肺部出现问题,比如咽喉疼痛,比如嗓子干,其实这些就是我们人体对火气的一种排泄方式,只要这些方式表现出来,火就不旺了,那么如果我们吃补药吃到流鼻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冻疮
组成:白茄杆连根、辣椒杆连根(上两味拔起风干,勿淋雨)、油桐叶(霜降前后采收),三味不拘多少,生姜、桂皮、生黄芪、当归各15g。冷水煎半小时,乘热先熏,待温泡洗。1日2次,连泡洗一两个月。
功效:温经活血,散寒止痛。用于颜面手足冻伤,红肿瘙痒疼痛,甚则肌肉紫黑,破流血水,影响劳作。
体会:最好于秋末尚未甚冷时用之,效果较好。若已冻伤,泡洗后用“红灵酒”擦涂,注意保暖。
附:红灵酒方
组成:当归60g,红花30g,肉桂60g(挫碎),樟脑15g,细辛15g,干姜30g(切片),红尖椒15g,生黄芪90g,乳香、没药、黑胡椒(挫碎)各9g,麝香0.9g(薄布包,扎紧),高度白酒5斤。
上药放入酒内(装玻璃瓶中,密封)浸泡1个月后即可使用。用时先以上冻疮方药水洗净患处,再用药棉蘸酒擦揉,1次数分钟,1日2~3次。此方亦可小剂量泡用。已冻伤提前用,防治皆可。此方经吾家使用上百年,效果甚稳。上方互用,洗擦配合,效果更佳。
功效:温经散寒,消肿止痛。治冻疮肌死紫硬,或溃破流水,痛痒交加,或当年或屡年皆冻伤者。
脑血栓后遗症
一位民间医生,二十多来,用该方治愈瘫痪患者八十六例,有效率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现介绍于下,与同道参考!
当归20g,川芎12g,地龙18g,泽兰2Og,丹参30g,黄芪40g,桂枝12g,红花10g,杏仁10g,全蝎15g,大山楂30g,半枫荷20g,旱莲草30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二次温服;十五日为一疗程,至愈!
除障复明汤
【处方】 羯羊肝1具(瓦上焙干),熟地2两,菟丝子1两,蕤仁1两,麦冬1两,车前子1两,地肤子1两,五味子1两,防风1两,黄芩1两,茯苓1两,杏仁(炒)1两,枸杞子1两,茺蔚子1两,苦葶苈1两,青葙子1两,细辛4钱(加肉桂4钱更妙)。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 内障失明。
【用法用量】 每日3次。
【摘录】 《会约》卷六
除疣汤
【处方】 苡仁30克,大青叶30克,板蓝根30克,败酱草15克,牡蛎粉30克,夏枯草15克,赤芍10克。
【功能主治】 平肝软坚,清热解毒。主怒动肝火,气血凝滞于肌肤。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余药渣再煎后熏洗患处15-20分钟。
【摘录】 何同国方
清热利湿,止血生肌。主痔疮,痔漏,痔出血,肛痛,肛痒,脱肛,肛门湿疹,肛门破裂
除痔丸
【处方】 夏枯草4两,槐花4两,连翘4两,粉甘草4两,西红花1两,金银花1斤。
【制法】 前5味共碾极细面,再加金银花煎浓汁蜂蜜膏,和炼蜜为丸,每丸2钱重。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止血生肌。主痔疮,痔漏,痔出血,肛痛,肛痒,脱肛,肛门湿疹,肛门破裂。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白开水送下。
【注意】 忌辣腥刺激品。
【摘录】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脑梗死脑萎缩
附子50g干姜10g人参15g肉苁蓉15g肉桂15g茯苓15g菖蒲10g远志10g大枣3枚薄荷10g白芥子15g鹿茸1g(冲服)
用法:连用30剂,日渐好转。转帖。
方解:脑萎缩病位在脑、夹杂,病程呈慢性进展性疾病,七情内伤导致肾精亏损,五脏功能失常,《内径》曾讲“年过五十,阴气自半”,脑萎缩多发生在五十以上,脑双髓海,髓海不足,脑失所养,下为血海,肾水不足,上为精血亏损,神明失聪,此病以添精补髓,补精益脑、开窍安神、温通血脉,以恢复大脑经络功能。真武汤和阳和用,滋肾阴温肾阳,填精益髓,切中病机,水气升,精气充,自然萎缩重鼓,故日渐好转.
这七种食物是血栓的克星,适当多吃一些
一、西红柿
西红柿富含各种维生素,经常食用,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而且西红柿中含有的黄酮素、果酸对血管健康都有很大好处,其中果酸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有助于稳定血脂水平。
而黄酮素则可增加血管弹性,有很好的抗血栓作用。
二、猕猴桃
猕猴桃中的维生素含量十分可观,此外其中也含有大量的叶酸,其中的维生素C可以增强血管弹性,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而叶酸不仅可以防止大脑神经受损,也可以防止体内的有害物质损伤脑部血管。
因此,建议平时适当多吃一些猕猴桃,可预防血栓,保护血管健康。
三、苹果
想要远离血栓,建议每天食用一个苹果。苹果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可软化血管;
特别是其中含有的果胶,在进入人体之后,可有效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从而达到预防血栓、血管硬化的效果,对心血管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四、海带
海带对于预防血管也有很大帮助。海带中含有的大量膳食纤维以及胶质类物质有助于清理血管壁上的垃圾和毒素,从而达到净化血管的目的。
而且海带中也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软化血管,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帮助更好地预防血栓。
五、黑木耳
黑木耳被称为“食物中的阿司匹林”,它对血管健康好处多多。
经常吃一些黑木耳,可以软化血管,促进血液流动,减少血液凝块,可防止动脉硬化和高血压,让我们远离血栓的威胁。
除此之外,黑木耳还有养肾的功效,经常食用,对健康有很大好处。
六、洋葱
洋葱对血管也有不错的保健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洋葱中含有前列腺素A,这一物质在进入人体之后,可帮助扩张血管,还可以降低血液的黏稠度,血栓也就不会轻易出现了。
七、黑豆
黑豆中含有的物质有很强的抗氧化功能,经常食物黑豆,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对于呵护血管健康有很大帮助。
特别是黑豆中的黑大豆多酚,可以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积,防止血栓的出现。
高血压用中药管用吗?推荐五味中药降血压
高血压已经成为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它属于一种慢性疾病。高血压虽然不会引起太剧烈的不适感,但是长期高血压会引起患者产生并发症,因此高血压的危害不容小觑。高血压,最常损害到的器官就是心、脑等等。尤其是对于心脏的影响是很大的,很容易诱发一系列心血管疾病,而这其中很多都是致命性的疾病。因此,时刻控制好血压非常重要。尤其对于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更要及时监测血压。
那么有哪些中药可以帮助降低血压呢?
1、三七
三七是应用很普遍的一种中药。可以治疗跌打肿痛,还有很好的降压作用。因为三七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的流通。减轻血液对官腔的压力,改善血液微循环,增加血流量,防止血压升高。并且可以很好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出现。
2、黄芪
黄芪对于血液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液的粘稠度。防止血液流动不畅通,减少血管闭塞而引起的血栓。从而可以降低血压,还可以很好地保护心脏。提高身体免疫力,防止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
3、山楂
在日常生活中,山楂很常见。既可以作为一种药物,又可以作为小零食。很多人都喜欢吃山楂,山楂不仅有消食和胃的功效。还可以促进胆固醇的排泄,扩张冠状动脉,防止血液不流通而引起高血压。可以很好地稳定血压、降低血脂。
4、丹参
丹参有很好的活血化瘀功效,因此也可以促进血液的流通,防止血管闭塞。还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心脏功能。同时可以调节心率,改善微循环。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出现而引起的高血压。
5、莲子心
莲子也是日常生活中,很常使用的一种食材。很多人会拿来泡水或者是煮粥。莲子心味道很苦,但是莲子心有很好的强心功效,能够有效地扩张心脏周围的血管,还可以很好地起到降压作用。
以上就是中药中可以很好稳定血压的药物,这些药物都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有些药物还可以拿来当作食材,对人体的危害性也比较小,因此长期高血压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以上中药。
五味入五脏如何看
医书常说,五味入五脏,真的会进去内脏里吗?
五味是指食物的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
关于五味入五脏的问题,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讲了。如《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记载: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这也是后世历代中医认为五味入五脏的来由,并根据这个理论应用于养生实践。
所谓“入”,并不是简单地指进入的意思,有的网友在驳斥五味入五脏这个说法时,简单地理解为进入的意思。如酸入肝理解为酸的东西吃进去会进入肝脏。这是望文取义的做法。实际上这个入字是进入、归属于、相对应及影响的意思。如咸入肾,指咸的东西,它的营养物质精华容易进入肾脏,主要能使肾脏发生应激和变化,对肾脏的功能代谢有影响作用,其他四味以此类推。历代中医学家也据此原理,根据不同药物的气味来开方取药,以调和五脏,达到治疗目的。
黄帝内经虽然多个篇幅中论述到五味的重要性,但并没有详细解释“为什么入,如何入”的问题,而目前中医学资料尚未有过非常详细的论述,一般都是引经据典加以说明。这造成了现在人们对五味归属五脏的怀疑。在讲究科学实验数据的今天,确实让很多中医学人士深感无奈。那么五味真的能入五脏吗?从以下二个方面可以加以佐证:五味确实入五脏。
一、五味入五脏是历代中医实践的经验总结。这个总结最早见著于黄帝内经,这是从当时社会生活实践的感性认识到经验总结而来的理论。鉴于当时的农耕社会,科学水平低下,人们并不能使用科学仪器观察食物的营养成分,也无法通过实验室的动物实验数据来证实不同味道对内脏的影响。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品尝和发现问题。不管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是否真实,但几千年来中国历代不同医家参与研究和观察,并应用于无数案例的养生治疗,这个经验总结的真实性并不比实验室的数据差。实验总结与实践总结是两个不同的方向,实践总结的可靠性更强,所以它才得以广传于各类各家中医典籍中,并世代流传。
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很多与五味有关的趣事。为什么甜的糖水里加点盐很难吃,因为甜的东西属土入脾脏,而咸的东西属水入肾脏,五行理论认为土是克水的,这两对头放在一起,水土不和,味道就会怪怪的,难以入口。由此也不难看出五味对身体的影响。这种影响至少从是从感官上开始的。
其实,早在东汉末年就有很好的实践总结,那就是伤寒第一方“桂枝汤”。这是伤寒论中用于治疗伤寒感冒的一个方子,方中桂枝辛温入肺,解肌发表,宣肺驱寒而为君药。白芍酸微寒入肝,益阴敛营,补益肝阴,以防止肺气过盛而伤肝阴(中医五行认为:肺金伐肝木,肺过盛而克制肝)为臣药。二药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敛,汗中寓补,以调和营卫。生姜辛温入肺,既助桂枝解肌,又和胃止呕;大枣甘平入脾,益气补中滋脾,姜、枣相合,和胃补中,调和营卫,并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药后饮热稀粥可温养中焦,使之易为酿汗,外邪速去。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药物五味案例,至今仍然实效非凡,被誉为千古名方。
二、对五味入五脏的解释,中医史上仍能考究。比如,关于咸入肾的详细论述在明代《本草纲目》就有记载:“水生咸。此盐之根源也。夫水周流于天地之间,润下之性无所不在,其味作咸凝结为盐亦无所不在。在人则血脉应之。盐之气味咸腥,人之血亦咸腥。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从其类也。煎盐者用皂角收之,故盐之味微辛。辛走肺,咸走肾。喘嗽水肿消渴者,盐为大忌。或引痰吐,或泣血脉,或助水邪故也。然盐为百病之主,百病无不用之。故服补肾药用盐汤者,咸归肾,引药 气入本脏也”。
由此不难看出,中医学家对咸味物质的认识是先从水和盐的物理特征观察开始的。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咸味的营养含盐分或其他矿物质、金属元素的浓度较大,由于溶解于人体津液中,致使津液密度增加,相对其他营养物质而言较重,更容易在体内沉降,而肾是人体最下方的脏器,负责接纳其他内脏转化而来的营养精华,调节内分泌,控制膀胱活动和水液代谢。所以咸的东西更容易在肾汇集。事实上,富含碳酸钙矿地区的人群更易患有肾结石病,与咸入肾有直接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咸的东西对肾脏的影响是很明显,过分摄入盐分对肾脏会产生不利的作用。这些都基本说明了咸入肾的正确性,也从侧面反应出中医五味归脏的科学性。
五味入五脏并非是简单的进入相应的内脏,而是指不同味道的食物所蕴含的营养物质进入人体后对五脏的作用及影响,这些影响包括补、泻、敛、散。调和则对脏有利,过量则有害。五味入五脏的应用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和治疗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补充完善。下一步我们将探究其他味道及其对应内脏的相互关系和具体影响。
中医这样看疾病传变
万事万物总是变化发展的,而且在内外因的作用下,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疾病也是如此。
绝大部分的病是因为饮食起居不节使得邪气从体表入侵而来,即使是意外受暴力所伤后,也会有一个传变的过程。而人类只有探索和摸清疾病的传变规律才能更好地想出应对之策,这个过程不仅是辩证的问题,还应该包含了科学的逻辑思维。
当邪气入侵时,身体免疫力会奋起抵抗,将其拒之门外,西医称之为应激反应,用现代科学的说法就是正负能量的相拼,中医叫正邪相搏。这其中,必然会是正不胜邪或邪不胜正或是两败俱伤。但出现了病症必然是因抵抗失败而被入侵成功的结果,如伤寒。医家需要做的就是阻止更严重后果的发生,逆转变化发展的路线,使结果往好的方向发展。
因抵抗失败而被入侵成功的结果可能会因为不同的人体环境出现不同的复杂情况,但大致方向是一致的,如外感伤寒。
伤寒这一叫法,起初源于难经第五十八难,在难经中有“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否?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这个记载说明,二千年前的人们就已经发现了外感病邪传变现象,并认为都是都是伤于寒之后所引起的,属于伤寒的范畴。这是难经对伤寒变化发展的一个观察并分类。
实际上人体的气血流注受大自然的影响,跟随大自然的阴阳之气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一天当中,人们根据气温(与太阳地球运动变化)变化,划分出十二时辰的变化,又通过更大周期天数的气候变化,观察出季节节气。中医界就是通过观察不同大小周期的自然变化对人体影响总结出五运六气来。其范围涵盖古代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地理学,属于医学气象学和时间医学的范畴,并以此推演人体的变化发展。
而聪明的中医生要做的是如何将这种变化规律结合疾病来摸清传变的状况。
以在一天十二个时辰为例,我们分为六气(六种阴阳之气: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以此来 提示外感病在人体的传变过程。
一般常人气血的运行,是顺时针运行,这是正气自然运行的规律,也是正常状态下的运行规律,是一种无病状态,健康状态。人体是否健康状态,关键看这种运行变化是否正常。如果是病情在恶化,正不胜邪,邪气就会逆着往内传,阻止正气顺传甚至带动正气反传,这种状态会发生异常,如到了晚上该睡觉时很清醒,到点吃饭不会饿。
抽象地看上图病邪入侵阴阳之气层次传变。假如邪气入侵了太阳,太阳顶不住,则邪气由太阳进入阳明或少阳;如果进入阳明被抵抗住,则不再传,停在阳明;如果再恶化是进入少阳,那么可能进入太阴、少阴、厥阴。
简单举个例:假如你伤寒感冒了,当到了中午十点,这正好是一天中当正气运行到阳明这个时辰,这个时辰是到胃和大肠对应的,这是古人将自然界阳气大小和人体变化结合起来并经长期观察得出的对应关系,是实践总结的规律现象。那么这个时辰有正常的人体现象,如精力充沛,头脑清醒,早起有便意,有饥饿感。
如果是生病后,出现上述正常现象,那就恭喜,病情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不是这样,那就要检讨生活规律或查看是不是阳明有问题或治疗的方剂有问题!作为中医生,开出治感冒的方后,病人吃了,第二天上午十点还是胃口不好,那就要检讨。如果饿了胃口好,那说明方剂是好的。
正因为如此,中医有了表里虚实寒热说多维度区分。其目的就是定位病邪入侵的层次和位置,了解疾病可能朝哪个方向发展。这样才有驱疾除魔的对策,才能筛选相应的药物来逆转疾病发展方向。
比如病邪(不一定是寒气,也可以是病毒)在肌肉层次,仍属表,便捷的方法是发表,不是吐法,也不是下法。所以要找能解肌的药!把肌肉打开,让病邪出去就会好!但是解肌需要动力,必定也是生阳之药才行。在实践中发现,桂枝有强心解肌之功,是针对肌肉层次病邪很好的药!于是需要解肌发汗的方剂中就用桂枝做主药。伤寒病中的中风证为什么用桂枝就是这样的思路。
有了这种思维框架,在辩证准确的情况下,配合适合的药物组方,即使不用经典的伤寒方,组出来的方也十有八九。但事实上,伤寒方久经实践检验,使用它更好。
这就是伤寒论洞察疾病变化的核心思路和层次高度。
我眼里的阴阳
下笔之前,要说明的是,这不是学术文章,只是个人关于阴阳的一点心得。
阴阳一词,囊括宇宙天地,穿越古今,如今还有无数人在苦苦求索它的真相。
说起阴阳,人们可能想到更多的是道士、风水先生和巫师,也有人能依稀想起周易、八卦、太极阴阳图。确实,阴阳二字贯穿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渗透在天文、地理、医学等各个领域。在中医里,它是辩证施治的本源,支撑中医体系开花结果。
阴阳从哪里来?
相信一定很多人所认识的阴阳是源于上图的阴阳鱼图。因为这个图在中国流传太广,民间有“中华第一图”之称,但凡与阴阳相关的,都喜欢使用这个图来说明阴阳关系。
其实,太极图只是历史上用图形来表示阴阳关系,并得以广泛认可的结果。据有关资料显示,阴阳鱼图起于宋代,现存文献中最早一张“阴阳鱼”太极鱼出自南宋张行成的《翼玄》。
关于阴阳的起源,历史上因年代久远多有争议,但以现有资料来看,多数认为阴阳的概念始于夏朝,其依据是成书于夏朝的《连山》一书。《连山》中已出现阴爻“- -”和阳交“一”。郭璞《山海经》曰:“伏羲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
据此,最早的阴阳认识来源于中国远古的河图,到夏商时期已有阴阳概念,到周朝出现周易时已有明确的阴阳表述。这是历经多个时期人们通过生产实践认识世界的结果并非出自某人之手。
中医里的阴阳理论最早见著于黄帝内经的《阴阳大论》,是一篇假借黄帝之口论述阴阳五行的文章,说清楚了什么是阳,什么是阴,它们之间什么关系,对应到人体阴阳又是如何等。
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张仲景写《伤寒论》时指出他参考的内容中有黄帝内经的《阴阳大论》,可见《伤寒论》有深厚的阴阳学说基因。
由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大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此推算中医里的阴阳理论形成也是这一时期,并与《河图》、《连山》、《归藏》、《周易》等有较深的历史渊源,因此很多学者也认为“医易同源”。
综上,阴阳是源于中国人民从远古时代开始,不断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结果,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以《黄帝内经》为中医学代表开始理论体系化。在应用实践中则以《伤寒论》为代表并传承下来,后世医学将阴阳理论一以贯之于诊疗实践,更加促进了中医学的繁荣。
阴阳是什么?
那么,什么是阴阳?不要被道家、术士摇头晃脑的样子所迷惑,把阴阳看作是神乎其神的东西,甚至被人利用到封建迷信的岐途上。关于阴阳的问题黄帝内经已经讲清楚了,讲的较为详细,比较实用,也很简单,只不过出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现在不好理解而已。
从阴阳二字的字形来看,阴阳是古人观察自然而来,是对自然观察的形象表达,这是一种象形造字。如下图在古文字“阴”字的象形,说文解字里说“水之南,山之北也”,意思是水的南面山的北面没什么阳光,潮湿阴冷。用来描述一种自然状态。后来演化成下图右侧的字,再到现在的“阴”字。
再看下图的阳字象形,左边都是一排像山的形状。右边各不相同,与上图不同,这个阳字图的山是方向不同,这个图是山的南面,右边上方就是太阳当空,照晒在一大片的场地上。后来演化成右侧的字,再到现在的“阳”字。
从阴阳字义的演化看,显然阴阳的初始概念来源于自然观察,而且是很简单的:有阳光的地方就是阳,没有阳光的地方就是阴。
总之,无论阴阳,均与阳有关,围绕着阳来反映!
古代人认为,人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种劳作,背部总是向阳的,阳气充足属阳,并将背面的经络(膀胱经)称为太阳经,因背面受到的阳光最为充分,阳气充分升发宣泄,背面的毛孔腠理也相对面前的更加开放,汗出必先其背,伤寒也必先其背!黄帝内经就是这样取类比象和不断观察总结人体阴阳的。所以怪不得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的第一种病就是太阳病!这是将阴阳应用到施治疾病的典型。
从自然观察来看阴阳,它实质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有阳光有阳气的地方就是阳,没有阳光没有阳气的地方就是阴,但这种状态是以阳为标的,以阳为参照物,阴只是对阳的另一种状态表述。比如白天太阳出来,阳光充足,气温回升,那么白天是属于阳,而晚上太阳躲起来,没有阳光,气温变冷,阳气潜伏,则属于阴。所以在阴阳关系中,阳起主导作用,是主要地位。阴其实也是阳的一面,是阳的潜伏状态。
有中医学者认为,阳是能量,看不见的,阴是实物化的,看得见。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能全面说明阴阳的属性。之所以有的人有这种看法,可能是因为实物往往是很固定的物质,往往坚实,阳气难以进入它的内部,所以它自身的阳气很少。好比水银,它的密度大,阳气是很难依附在它身上的,所以它的阴气很重,人吸入了水银,很容易在体内沉积,身体的代谢动力顶多只能推动一下它,几乎没有力量将它排出体内,所有的重金属都有这种特质,几乎都会导致中毒,就因为它的物质属性,凡是重金属中毒都是很麻烦的。
古代的人为什么用水银做尸体防腐,就是充分利用了它具有流动性,密度大,阴气极重的特征,使它既能遍布尸身,而阳气不得附着,细菌病毒这些具有阳气的生命就无法在里面作威作福了,并不是因为它有毒。那么重金属有没有这作用,有!但它们很多在常温下没有流动性,水银是另类。
具体到现实世界中,看一种东西是阳还是阴,并不是以实物化为区分,或者说看得见的东西就是阴,看不见的东西就是阳这样的说法并不全面。应当以阴阳之气的大小来区分。要不然,硫磺之类的矿石为什么不是阴实之物呢,恰恰中医将它定义为纯阳之物呢。胃是看得见的,但为什么归入阳的一类,主要还是它阳的属性多一点。
在人体,五脏六腑之所以能以阴阳来分类,归根到底还是按阳气大小来划分。比如胃是阳还是阴?胃是腑,中间空,有实物部分就是胃的组织,这一部分是实物化的,阴的方面多;但对于整个胃来说,胃的组织并不是占满了胃,胃的空间是很大的,这里容纳了很多的阳气,这一部分阳的方面更多。其它的腑如大小肠、胆、膀胱等类似。所以黄帝内经将这一类器官归入阳。
五脏里都是组织占了大部分,很少空孔空洞,实物组织几乎占了整个器官的绝大部分,如肝脏。所以五脏的阳气较小,黄帝内经均将五脏划归为阴的方面。只是根据阳气的程度分为太阴、少阴、厥阴。
所以我们看一个实物化东西,包括内脏。尽管是阴的方面多,但仍然有阳气的存在。如内脏中有血管通道、经脉流经,这些地方是有阳气的。要不然这个内脏就是一个死脏。长了癌症的内脏就是充满排不掉垃圾的内脏,坚硬不通阳气,中医称为阴实。重金属容易致癌就是入了内脏的原因。
综上,阴阳是一种基于稳定物质状态下的阴阳,这种运动也是维护物质稳定的基础。一旦这种运动发生异常,就反过来推动或改变物质的变化。如经常熬夜,使晚上本来要流向内脏的阳气源源不断地跑到体表,用来支撑加班加点。结果就是内脏的阳气没有了。没有的话就积聚各种毒素、重金属、垃圾等,日积月累就会使内脏变得坚实硬化,阳气根本进不去,化解不了这些垃圾,这是很多癌症发生的重要原因。
比如球的阴阳变化,地球绕着太阳转,与太阳远近不同,阴阳之气就不同,地球还是那个地球,但是却有了四季的变化,地球是相对稳定,一年四季很有规律地变化,地球上各种各样的东西也如此运动变化,到了什么时候,该长什么,该出现什么都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人体的环境与大自然一致,人没有疾病的时候,是不会有各种的痛,各种阻塞,各种反常。一旦出现异常,说明人体稳定的物质环境在被打破,原有的阴阳运动状态在发生改变。如发烧怕冷,肌肉酸痛的感冒症状。说明了体表肌肉这些相对稳定的人体物质出现了问题。
至于什么原因导致的,可能会有很多也复杂情况导致,如吹空调,洗冷水澡,但不管是什么原因,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恢复正常的阴阳运动。如肌肉受寒收缩发硬变痛,那么说明阻塞了,需要阳气来解肌,毛孔闭塞不出汗就要发汗,而且还要走最短最便捷最合理的路径来解决。所以中医的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本质上是解决阴阳的问题,并且解决的核心是阳气问题,并不是解决什么病的问题。
伤寒论使用六经辩证,实际上是将人体区分三阴三阳六个不同状态、不同深浅层次,以确定疾病位置,寻找解决方案的基本思路,是阴阳理论的应用。阴阳基本理论使得中医学几千年的研究中形成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六经辩证等庞大而细化的理论体系。
人作为自然之子,万物之灵,纵有万千本领,也离不开这个太阳运动的制约,人本来也是顺应这种运动而生,否则纯阳只有升清天,纯阴只有入地狱,那就是阴阳两相隔了,那就是死亡了。所谓生命,就是人体阴阳运动的持续过程,有病了就是这种运动发生了偏差。
哪是什么力量会使这种运动发生偏离的呢,正常情况下,人一般是不会生病的,因为人本身就是跟着大自然共振。问题就出现人为的或外界突然的干扰,打破了原有的阴阳运动。比如晚上本来要休息的来适应阳气的潜伏,有的人却在拼命的熬夜,白天本来是要劳作的,却躲在家里看电视吹空调。这些都是破坏阴阳运动的人为动作。比如长期暴饮暴食,消耗光胃中的阳气。
这种破坏如果不是暴力所使,往往并不会立马使人生病,而是悄悄的从量变到质变,当阴阳真正的相格,阴阳相离,不再循环运动,那就是重病的时候了。所以我们看很多亚健康的人,有毛病吗,一查没毛病,一病起来就是重病!
生命在于运动,但这个运动并不是天天跑步,而是在于与天地阴阳相适应的运动,是人体的阴阳运动。当人体的阴阳运动发生问题时,跑步并不能解决问题,这种运动是调整人体的阴阳运动,当然跑步也是其中一种方法,但并不代表跑步就是生命的运动。
阴阳之理并不复杂,正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如果说平安二字值得千金,那么阴阳二字就是无价了。
扁豆黑豆赤小豆防治糖尿病
白扁豆 含维生素A,C,氨基酸,生物碱,还富含钾,镁,磷,钙等矿物质。经常食用白扁豆有助于胰岛素分泌机能免受损害,可防止引发糖尿病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对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黑豆 含维生素,烟酸,黑色素。具有解表清热,滋养健血,补虚黑发,止消渴的药用功能。黑豆可降血压,降血糖,常服黑豆尤其适合伴有高血压病的糖尿病患者。
赤小豆 富含维生素B,E及钾,镁,锌,硒等矿物质,含膳食纤维多,具有降血糖,降血压作用。赤小豆是糖尿病人的理想降血糖食物,经常适量食用赤小豆不仅可降低血糖,而且对肥胖症,高血脂,高血压亦有防治作用。
除翳扫云散
【处方】 当归2两,防风2两,栀子2两,薄荷2两,川芎2两,大黄3两,甘草1两7钱,羌活1两7钱,木贼5钱,玄明粉5钱。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大小眦赤肿痛生肉翳者。
【用法用量】 热汤调下。
【摘录】 《眼科全书》卷六
除翳明目汤
【处方】 黄连2钱,生地2钱,赤芍2钱,归尾2钱,赤茯苓2钱,防风2钱,细辛2钱,大黄2钱,桑白皮2钱,南谷精草3钱,甘菊花3钱,生甘草3钱。
【功能主治】 云翳初结,翳嫩火盛者。
【用法用量】 水煎,食远服。点扫雾丹。
【摘录】 《眼科阐微》卷三
除眩四物汤
【处方】 当归身(酒洗)1钱,川芎1钱,赤芍1钱,生地黄1钱,羌活8分,细辛5分,藁本7分,蔓荆子1钱,白芷1钱,甘草3分。
【制法】 上锉。
【功能主治】 头目昏眩。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鲁府禁方》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