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戏的渊源和特点

在我国古代,人们的寿命都不长,为了得到高寿,有一些人开始不断的观察、研究,终于从一些动物身上得到启发,编成了久负盛名的五禽戏。以五种动物的形、神为蓝本,动作设计不拘一格,动作强度恰当,安全性好,是大家保健养生非常好的选择。

相传它是由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所著,但那个时候练习者并不多,只限于行医的人群,华佗的徒弟吴普练习五禽戏,超过了90岁高龄,药王孙思邈练习完五禽戏,活过了百岁,那么真实的五禽戏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下它的渊源吧!

五禽戏,是按照五种动物的形体动作和神态编制的气功套路。这五种动物分别是虎、鹿、熊、猿、鸟。他们在猎食和运动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自身身体的柔韧度,敏捷性和灵活性。武术中常提到的“猫串狗伞,兔滚鹰翻”也是这个道理。

虽然五禽戏与华佗的大名紧紧相连,但实际上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时代,它与远古时代缓解人们关节疼痛的一种舞有很大的关联。

资料记载,当时中原大地江河泛滥,湿气弥漫,不少人患上了关节疼痛的毛病,为解决这个问题“乃制为舞,以利导之”,这里的“舞”实际上是一种最早意义上关于养生健身的气功方法,当时处于诗、乐、舞不分,各种观点学说混杂的阶段,“舞”还承载着其超越本身更多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具有“利导”作用的“舞”,正是远古人类模仿身旁飞禽走兽的动作、形态而来,关于这些我们可以在考古文物和历代文献中找到依据。

《庄子》中有“吹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的句子。其中,“熊经鸟伸”的意思是要模仿熊经过时的姿势,要像鸟一样伸展自己的身体。

陈寿的《三国志·华佗传》书中记载:“吾有一术,名为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嫉,并利蹄足,以当导引。”这是史书上第一次明确写出五禽戏到底为哪五种动物和五禽戏的创造者为华佗。

南北朝名医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最早用文字描述五禽戏的具体动作。后人认定陶弘景的五禽戏与华佗的五禽戏动作上比较接近。

美中不足的是,陶弘景的五禽戏动作练习起来难度较大,不适合大规模普及。

明、清两代出现了《夷门广牍·赤凤髓》《万寿仙书·导引篇》和席锡蕃《五禽戏功法图说》等著作。它们不仅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五禽戏的动作和练习法门,同时还为每招每式都配上了图画。

不过,这些记载的五禽戏功法与《养性延命录》中游很大的不同。如五禽戏动作不再那么复杂,每招都是单式,五禽的排序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五禽戏在流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很多流派,而且每个流派都有着迥异的风格和充满个性化的追求,非常有趣的是,它们中的有些流派都用大家公认的鼻祖华佗的大名来命名。

总体来说,这些流派都是根据“五禽”动作,结合自身的练功体验所编的仿生式的导引法,长期坚持练习,有舒筋活血,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的功效。

其中,有偏重肢体的外功性,它们重在模仿“五禽”的动作,意在健身强体,就是通常说的五禽戏;也有重视意念锻炼的内功型,他们重在仿效“五禽”神态,以内气运行为主,如五禽气功图。

还有五禽拳,五禽散手、五禽舞等,它们是通过拍打、按摩等方式来治疗疾病,甚至是力量的搏击。

现在很多人喜欢跳广场舞,一曲终了,共舞的人精疲力尽。本来是缓解疲劳,结果更加累了。而且跳舞的时候必须有人配合,如果没有搭档,就很容易失去兴趣。五禽戏就不会有这种遗憾,它动作简单,便于练习,即使一个人也可以很好的操作。但是五禽戏的运动强度,要小于跳舞节奏,五禽戏的功法特点为它赢得众多的练习者。

一、安全简单,平衡发展

五禽戏的招式编排简单对称,呼吸协调,练习起来难度不大,不会涉及到练习者的安全问题,同时还注意强调动作的对称性,发展练习者身体的平衡性。

虽然整套功法看起来动作相对简单,但每一个动作,无论动势还是静态,都有细化、精化的余地。

以“虎”举为例,光是手形的变化,就可细化为撑掌、屈指、拧拳三个过程;当两臂举起和下落时,又可分为提、举、拉、按四个阶段,同时将意念注入动作的变化中,眼神随手部的运动而变化,从而促使头部的动作发生变化。等虎举这个动作熟练后,就要将呼吸的规律和动作结合起来,以内为合一的方式,来促进锻炼,这就做到了内外合一,平衡发展。

二、肢体拉伸,关节随动

五禽戏功法是偏于肢体运动的功法,因此动作编排时就体现了让身体各个部位充分运动的特点。其中动作包括前俯、后仰、侧屈、拧转、折叠、提落、开合、缩放等不同姿势,这样整个躯干处于全方位的运动状态中,同时对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的肌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拉伸,受到了有效的锻炼。

总体来说,五禽戏功法是以腰为主轴和枢纽,通过腰部的扭动,来带动上、下肢项的各个方向的运动,从而增加了脊椎的活动幅度。要知道脊椎能正常工作,身体各处的血脉血流才能畅通无阻。经络运行也不会受到阻滞。此外,腰部的频繁运动,有效锻炼了腰部的肌肉,使腰部的肌肉变得灵活自如,减少了腰部脂肪堆积,增强了腰部和其他部位的协调性,这样练习者能很快达到令人满意的健身效果。

不仅如此,五禽戏功法,特别注重手指,脚趾的关节运动。这些地方的关节活动开之后,就会为血液流动提供一条畅通的大道,帮助血液流达更远的四肢末端,改善微循环,长时间练习还会感觉身轻如燕。

三、导引气息,意念充盈

所谓导引气息,意念充盈,就使用动作去引导呼吸,使意念充满练习者的整个身体,做到内外兼修,形神结合。

虽然“形”显示于外,但“神”却是整套功法的精髓所在。这使得本功法外形动作承载了更多的内涵,既要模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还力求蕴涵五禽的神韵,从而做到一起,相随内外合一。

例如“熊运”,外形动作是双手在练习者腹前画弧,腰,腹部保持同步摇晃。实际上要求丹田的内气随着动作去运转,呼吸也要按照提吸落呼的规律去做,从而达到“心息相依”的要求。只有肢体做到松静自然,才能做到以意引气,气贯全身,以气养神,血脉畅通,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四、练养结合,动静相依

“练养结合,动静相依”几乎是所有健身气功的共同特点。当肢体运动时,我们看到的是外部动作的演练,但意识和神韵确实蕴含在其中。练习者要主动排除杂念,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达到相对“入静”的状态。虽然是处于安静,必须体会到体内有气息在运行,还要注意将五禽的动作向五禽的意境转化,从而达到动与静的有机结合。当肢体和静功站桩,这两个阶段相互交替出现时,就会起到养与练相兼的互补作用,进而提高练功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