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转,转转吃
四马路粮食大厦对面的侧街,一间不起眼的小店,店名也是老老实实的“旋转小火锅”称呼,招牌上“一人一锅”的注释甚至显得多余。
要不是被人拽进来,我会以为这就是涮涮涮的变调。
街边的烤串、涮锅、啤酒,似乎早已过了和它们厮混的年龄,那些光着膀子嗨吃、豪情万丈的嗨喝的旧光景,已成发黄的老照片。
那种氛围却一直让我着迷。
进来坐下,长桌上的台面旋转起来,不知为何,脑子里竟会出“团团转”那样的名字。肯定和“急得团团转”那样的描述有关。
可转动的桌子实则是长溜弯成圈,匀速慢慢的转过去,再转过来。
上面摆放着几十盘五颜六色、多种多样的菜肴。
锅子倒是团团圆圆的,电磁炉标签出几档不同的温度,热涮或柔煮,就能吃出不同的口感。
你若是能耐住性子,就连金针菇、大白菜心和菠菜等,你也能琢磨出、把握住它们最香味道的不同温度点。
一人一锅不仅清爽,而且有些自己下厨、掌锅的乐趣了。
我不喜欢荤汤,加了番茄的主调也容易走味,就清汤涮开,各种菜肴的味道直接呈现。
这种吃法,对材质的新鲜度苛刻,口感上也更为挑剔。那些平日里根本看不上眼的蔬菜,自己去翻腾、捯饬它,加些调料佐味,一个个就神气活现。
我们在吃的方面,时不时的会被历史记忆拖累、主宰,几代人的饥饿感和缺油少肉的生活经历,悄然沉淀为饮食文化的魔咒或指南针。
要么是一帮酒肉朋党,山珍海味、大鱼大肉的嗨吃嗨喝,要么是加入佛系行列,拒绝肉禽的素吃素喝。
养生风靡,也还是在少吃少喝上打转转。
我们似乎缺失了吃得好玩、吃得自恋的本事和品质。
没想到这家“团团转”让我吃上了瘾。
好吃不好吃,看自己的涮锅手段;想着晚上不能吃多,一会便见记账的签子已有十几根。
过一段就会想着来涮一涮,从住处走过来要四十分钟,正好是晚间饭前饭后散步的恰当距离。
店小生意好,中午、晚上都是满桌人,热火朝天的挤着吃。
要想吃得清静,你得赶早,傍晚六点左右就上满人,人挨人的热气腾腾。
我一般五点到,有时一个人的团团转、转转吃也特别有意思。
来的多是熟客、回头客,和老板亲近的打着招呼。
老板是阜阳人,口音听着亲切。
生意虽小,也有生意经。待人和气,看着我就大哥长大哥短的边忙便闲扯。
他们也做下线,加盟费不多,供应调料也有一些利润。
后堂配菜和服务员都是小两口承担,有时也有一个老人在帮忙。
一个小店,养活了一家人,有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
两个小丫头也特别懂事,学校放假便在店里帮厨,做起来一板一眼,中规中矩。
小两口有喊必应,招呼也殷勤。
老板娘一见我要拍她,吓得赶紧逃跑,说是人年纪大了,不上相了。
快到六点,小店渐渐上人;我吃得浑身热乎,踏着暮色,逍逍遥遥的漫步回家去。
作者相关文章
关注马尔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