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 历史上的今天
1647年11月14日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再次被捕
17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经历了两次国内战争,第一次内战进行了4年(1642—1646年),结果,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国会对国王的斗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查理一世被拘禁。但是,第一次内战结束后,英国国内的矛盾却没有因此而结束,长老派控制下的国会企图和国王谈判,只求国王让步就可允许国王复位。正由于这样,国会和军队之间的矛盾以及军队内部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了。这对于时刻在想着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的王党来说,的确是一个极为良好的机会。被囚禁在纽马凯特城堡里的英王查理一世又开始积极活动起来了,他计划和他的旧部串连一气,重新获得他已经失去了的权力。他决定从拘留地逃跑。
1647年11月14日,他逃离纽马凯特城堡,但是当他到达威特岛时,被郡长发现而再次被捕获。国会中分裂成了两派,许多地方的王党又开始了叛乱,英国从此又陷入了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战争中,国会中的长老派是竭力帮助王党的,但是国会中剩下来的独立议员却获得了军队的支持。不久,国会中驱逐了长老派议员,和军队一起组成了一个由135人组成的特别最高法庭,进行对查理一世的审问。1649年初,查理一世被判斩刑,并在伦敦前广场上当众被处死。
1855年11月14日 清政府命合剿捻军
1855年11月14日,清政府命苏皖豫三省合剿捻军张洛行等。
捻军前身为捻党或捻子。起源于清嘉庆年间,活动于豫、皖的淮北地区。“捻”是皖北方言,通指“一束”、“一股”、“一伙”为“一捻子”。或说捻党发动打击豪绅地主时捻纸燃脂,故名为捻。每捻人数不定,数人,数十人乃至数百、数千人皆可成一捻。捻党从事打富济贫、贩运私盐、抗粮、抗差等活动。各捻分散活动,缺乏统一的领导,因此不能给统治者以很大的威胁。1852年初,福建省毫州张洛行、龚得树结捻聚众万人攻占河南永城,从者愈众。11月与冯金标、张凤山等捻首18人在安徽蒙城雉河集(今涡阳)歃血为盟,推张洛行为盟主,起义抗清,号称“十八铺聚义”,捻党发展成捻军。太平军北伐,路经安徽、河南,各地捻首纷起响应,但未与北伐军建立密切联系。1855年7月,黄河决口,山东、皖北、苏北大批农民受灾流离失所,纷纷加入捻军。在斗争中,各支捻军为进一步结合,主要捻军首领再次会盟于雉河集,推张洛行为盟主,称“大汉就王”(或“大汉明命王),建五旗军制。张洛行自统黄旗,龚得树统白旗,侯世维统红旗,苏天福统黑旗,韩万统蓝旗。并颁布《行军条例》,严明军纪。雉河集会盟是捻军由分散向统一发展的标志。捻军有了明确的反清目标,战斗力大大提高,拥众数十万,活跃于苏、皖、鄂、豫、鲁等省,成为太平天国时期北方最大的一支革命武装力量,坚持斗争10余年,给了清王朝沉重打击。
1889年11月14日 “阿拉伯文学之柱”塔哈·侯赛因诞辰
一个自幼就双目失明的盲童,长大后竟会成为一位举世敬仰的大文豪,这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却确有其事,他就是埃及著名作家和文艺批评家塔哈·侯赛因。
塔哈·侯赛因于1889年11月14日出生在埃及南部尼罗河左岸小城马加加附近的一个小村子里。父亲在糖业公司当雇员,职低薪微,子女又多,生活异常困苦。塔哈自幼聪明活泼,3岁时因患眼疾不幸双目失明,成为一个盲童。但是,塔哈决不向命运屈服,他要以坚强的意志去和命运抗争。他从学习背诵《古兰经》开始,克服重重困难,顽强地学习,25岁在埃及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接着,他又到法国留学,他请一位法国姑娘教他法语,为他朗读书籍。他不但很快掌握了法语,还学会了其他几国语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塔哈完成了他在法国的学业,回国后在埃及大学任教。他一面翻译、介绍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和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丰硕成果,一面整理、研究阿拉伯古代文化遗产,探索发展埃及新文学的道路。1926年他出版《论蒙昧时代的诗歌》一书,全面阐述了他的文学主张。他在书中提出“一切从头开始”的口号,因此受到保守分子群起而攻之。塔哈在逆境中坚持写作,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特别是他的自说体小说《日子》代表了他的思想和风格,被认为是埃及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里程碑。他在阿拉伯人民心目中的威信越来越高。他先后担任过文学杂志主编、亚历山大大学校长、教育部长、阿拉伯语言协会会长、阿拉伯国家联盟文化委员会主任、埃及作家协会主席等重要职务。1973年逝世。
塔哈是阿拉伯人民的忠实儿子,十分关心改变阿拉伯的落后面貌。他认为:“必须首先消灭愚昧,才能消灭贫困和疾病”。他十分重视教育,认为教育“对于人民就像空气和水一样”。他当了教育大臣以后,签署的第一道法令就是“免费教育法”。他对阿拉伯文化作出杰出的贡献,他对文学、历史、哲学等都有精深的研究,著述很多。
1990年11月14日 奥得——尼斯边界问题化解
1990年11月14日,德国外长根舍和波兰外长斯库比谢夫斯基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了德波边界条约,使两国悬置45年之久的奥得——尼斯边界问题得以最终解决。
历史上,奥得——尼斯河以东及波罗的海的大片土地属波兰领土,1815年被德国封建主吞并。1939年,苏联根据同德国签订经济和互不侵犯条约时双方达成的秘密附加议定书,占领波兰东部17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1945年2月,法西斯德国战败,波兰是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受害者之一,美、苏、英3国克里米亚会议商定,波兰这一损失由德国补偿。同年8月,美、苏、英3国签署的波茨坦协定规定,奥得——尼斯河以东10万多平方公里划归波兰管辖。但当时留了一个尾巴,规定边界的最终确定应留待以后签订对德和约时解决,并由新的全德政府认可。后德国发生分裂,并延续40多年,“新的全德政府”一直没有出现。原民主德国虽曾于1950年7月6日同波兰签订格尔利茨条约,正式承认奥得——尼斯边界,但原联邦德国则拒绝承认,认为波茨坦协议无权将德国领土割让给波兰。1970年,联邦德国在同波兰签订的《两国关系正常化基础条约》中,虽然承认“由波茨坦会议规定了走向的现有边界为波兰西部边界”,确认其不可侵犯性,但仍拒不承认边界的“最终性质”。
奥得——尼斯边界问题一直成为波兰和联邦德国争论的焦点和关系紧张的根源。德国统一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后,波兰担心统一后的德国在边界问题上不认帐,会重新提出领土要求。为此,1990年2月波兰提出要求参加关于两德统一问题的“2+4”会议,并要求两德政府在统一前分别同波兰草签边界条约,然后由统一后的德国政府正式签署。为争取苏、美、英的同情和支持,波兰还展开了频繁的外交活动。1990年6月21日,两德议会分别通过关于德波边界问题的声明,保证统一后的德国承认波兰现存边界。同日,科尔总理在联邦议院讲话表示,波德边界将是“最终边界”。7月17日波兰外长应邀参加“2+4”巴黎外长会议。9月12日,“2+4”莫斯科会议签署的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规定,奥得——尼斯边界为德波永久性边界,德国放弃任何领土要求,从而使关系到波兰三分之一领土主权的西部边界得到国际条约的保证。
大别山神话,发布文学作品,传播历史知识,展示搞笑视频,关注,会有更多精彩哦!小编:宋高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