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课192:高处着眼,低处着手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论语·泰伯》8.5)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顾随先生认为,这是曾子讲为人处事如何做低的、细的功夫。他说:

高处着眼,低处着手。浅近是着手练习,不是满足于浅近。理想了现实,现实了理想,浅近是高远之准备,并非停顿于此、满足于此。浅近并非简单。

从低处着手,是为了从高处着眼做准备。如果不是天才,又不甘于落后,那就要虚心向上,一步一步踏实向上走。曾子,一个资质平平之人能得到孔子真传,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也是谦虚到了极点,亦可知其用功之深。《吕氏春秋·观世篇》有言:

譬之,若登山,登山者处已高矣,左右视,尚巍巍焉山在其上。贤者之所与处,有似于此。身已贤矣,行已高矣,左右视,尚尽贤于己。

似曾子者,从来没有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而是一直觉得自己尚有不足。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所不同的只不过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如果自认为能力强、博学多闻,而瞧不起人;或者自以为能力差、浅学寡闻,而怯于问。往往都永远也不会长进,也很难有出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有若无,实若虚。

不是虚伪,也不是炫耀,而是虚心。顾随先生阐释说:

学道、学文必先虚心,然后才能猛进。而猛进有进取之精神,又往往爆发,猛进则爆发而不能收敛,有进取之心则往往于人、于事,多有抵牾。所以曾子赶紧拿“犯而不校”补上,“犯”正是抵牾。

犯而不校

《集解》引包咸注曰:

校,报也,言见侵犯而不校之也。

此处的犯而不校绝不是消极怯懦,而是积极向上的。

一个做大事业的人看是非看得很清楚,但绝不生气,无所用其恼。恼只能坏事,凡失败的人都是好发怒的人。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一般认为吾友即是颜渊。但是也未尝没有曾子自己的影子。

顾随先生讲论语对本章之阐释太精彩,故本章观点悉采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