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地产工程人的职场回顾,曾错失四次机遇

前两天刷“学习强国”时,看到一条推送,引用了《管子·霸言》中的一句话:“知者善谋,不如当时”

大致意思是说,善于谋事、不如懂得如何审时度势把握好机遇

机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难度在于,如何识别机遇并把握住它

一个比较遗憾的事实是,绝大多数人看到机遇时,都已是后知后觉。

我回想了一下自己二十几年的工作经历,还真的遇到过不少职业发展上的选择难题,它们曾让我举棋不定、犹豫彷徨。

说这些是机遇也好,是遭遇也罢,在当时,确实是一个选择的当口
想象一下当初的我,若做出的是另外一种选择,可能就是另一种结果了。

01

第一次面对选择,是参加工作近半年后。

当时我在南方某小城一家建筑企业做技术员。

那年春节放假前,我接到公司行政电话,征询我外派新加坡组屋项目的意见。“组屋”,可以理解为新加坡的保障房工程。

虽说我略感突然,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准备。来到这家单位,当时就是被其“海外项目”吸引的。

那时认为,外面就是诗和远方,是星辰大海。即便这些都不是,起码最实惠的薪酬水平,是国内的三倍,那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况且这种外派出去历练的经历,将来都是宝贵的职业财富。

但转念一想,以下这几个顾虑,又让我犹豫不决了:

首先我觉得,自己好像还不会什么技能啊

虽说经过了大学四年专业学习,但所学跟所用的内容,差异很大,许多东西都要从头学起。就算是有一定基础的读图能力,也比现场的泥、木工队长差的远呢。

再者,我入职是从工程资料做起,是协助资料员武哥编制竣工资料。

虽说那不是什么高难度的工作,但工作量还是巨大的,我这一走了之,工作移交给谁呢?

最后,我到了这家单位之后,才真正明白“外派海外项目”是怎么回事儿。其实,那就是一种劳务输出

也就是说即便是所谓“管理人员”,也仍然是以劳务的名义出国。

你首先要选择某个工种作为出国考试的科目,像我这种学校出来的,一般都是选择钢筋工。

学上个把月,学会断料,能够按图弯个箍筋什么的即可通过。出去之后,再作为项目上的管理人员参与工程。

思来想去,我给公司行政回复说,近期要交房,走不开,我还是等下一批机会吧。

事后,我把这个事情跟当时的项目经理施经理做了汇报。他是公司指派给我的代教老师,应该称其师父,这是那里建筑行业的一个习俗,“师徒制”。

他听后感到非常惋惜,表示这种机会不多,我应该答应下来才对。尤其去新加坡项目,工作生活各方面条件,在海外外派项目中算是比较理想的,比他当年去科威特要好的多了。

至于我担心的项目交房在即,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施经理手一挥表示,这哪里是问题呢?地球没了谁,都照样转啊?!

至于说担心自身能力不足,无法胜任海外项目的工作。通过我浸淫这个行当二十多年的体会来看,当时真的是多虑了。

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普通民建部分,绝大部分工作都不是高精尖的内容,你的任务不是将卫星发射上天。

所以面对这个问题,就应该拿出脱不花“职场鲁莽定律”的态度:先干起来,你就成功了一半!

大学时,给我们讲授《大跨钢结构》专业的孙老师给我们说过类似的忠告:

刚进入社会,面对新任务,千万别说自己“我不会,我没学过”。先答应下来,然后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尽量做到最好。然后你就会发现,你完全可以胜任。

确实啊,年轻没有资本,同样也没有负担,所以不要惧怕失败。

上帝对年轻人的偏宠之处就在于,年轻人即便失败了,那也是一笔财富。

02

第二件事,是工作两年后,我仍是在这家建筑公司,在上海炼油厂延迟焦化改造项目上做施工员。

当时遇到一位东北老乡,在厂里基建处工作,跟我在工作上多有交集。

虽然谈不上很熟,但毕竟有地缘情理在,彼此都还算客气。

有一天,他突然找到我说,你那里能不能找到一拨人,厂里有个改造电缆沟的活儿,我可以拿给你做。

我那时一门心思干工作,还没有“干私活”的概念,于是表达歉意后婉拒了。

其实我当时是这么想的,他说的电缆沟改造,估计也就半年左右的工程量。那半年之后,我去干嘛呢?

工程量虽说不大,但也要十几个人,我上哪儿里去找这十几个人呢?

过后,我去施经理项目办事,晚上跟他一起吃饭时,我说起了这个事情。他一脸惊讶地看着我,似乎在寻找我“读书读傻了吧”的答案。

他跟我说,再遇到这种事情,你要这样考虑。

这个工程的关键,不是工期长短问题,而是你要估算一下收益有多大。收益好,只有半年左右有什么关系。可能这半年的收益,比你现在忙活两年收益还多,不划算吗?

不用想那半年后去干嘛?你要想着通过这个项目,保持并去拓展人脉,这就可以继续接到工程了啊。

那个厂区很大,养活了大大小小的施工队伍几十支呢。而且退一步讲,实在没活了,你起码还能回去当施工员,你又不损失什么喽。

上哪里去找人?现在是卖方市场,有了工程,阿猫阿狗的,想干活儿的人随便一抓一把啊!

03

离开上一家建筑公司,我来到一个以多元化经营闻名的集团公司,在其地产板块干着我的老本行,工程管理。

某次在公司进行内部培训时,古北项目的一个土建工程师找到我,让我跟他一起转到销售口,那时集团销售公司正在扩军招人。

他瘦瘦小小的,人很白净。“麻相”一看就适合销售。反观我,打小就长的特别着急,一看就是跟土建结缘的。

那时我并没有转换赛道的打算,是因为觉得工程管理更有发展,越是沉淀,越有价值。因为看那些项目总,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工程出身。

销售部门则是不同的生态,那时销售公司的负责人,只有27岁,跟我是同龄人。

虽然他已经把集团下的这家销售代理公司运作到行业内顶级,但我还是从内心不大接受这些满嘴跑火车的人。

当然,我不是不能接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工作方式,谁的职业生涯,不是如此呢?

我只是对“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工作性质心存抵触。觉得与其那样,我这四年专业不是白学了?

那个时点正是千禧年之初,现在回看这近二十年的上海楼市,尽管其中也有一些低谷,但都很短暂,总体大势如虹,干销售站上风口,是个不错的选择。

04

我的第三段职业经历,是在一家房地产开发集团下设的装潢公司,负责装潢业务。而且业务范围正试着向散户家装拓展。

那时没有自己的办公室,我们就在一个小区的二楼,利用配套公建开辟出办公间;也没有劳务队伍,就从外面家装公司整合而来。

因为在这之前,我没有深入接触过散户家装业务,所以很不习惯这个行业变数大、随意性强的特点。

又因为散户家庭装修具有“复购率”低的特点,不诚信的行为比比皆是。我历来喜欢“丁是丁,卯是卯”的工作方式,所以很不适应。

两年后,败下阵来,放弃之时,似乎有一种脱离苦海的感觉。

但后来当我再去反思这段经历,发现其实不能对那段经历盲目否定,认为那是职业发展的一段歧路。

那时的我,还是把“职业经理人”作为自己的最高职业目标,没有想过自己去开创一片天地。没有抓住放手一搏的机会,利用所在平台聚拢资源。

家装市场是混乱与无序的,但那恰好就是机遇

与建筑工程有关的领域,门槛不高,还在实行预付款制的,也就只剩散户家装这个市场了,虽说早已红海一片,但仍然有发展的空间。

05

最后,说说自己从房产公司又转回建筑公司的事情吧。

集团公司内部调动,要把我从地产部门调到建筑公司。

当时的我内心充满抗拒,老板起家的建筑公司,“乡党”、“朋党”一堆,远没有地产板块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关系清爽。

后来还是当时地产这边的项目总,给我一个建议,打动了我。他说:到那边,能在侯总身边工作,是不是对个人的专业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呢?

要知道,建筑公司的技术总工侯总,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一尊大佛般地存在,是需要仰望的。

高瓴资本张磊说:人生的道路上,选择与谁同行,比要去的远方更重要。

而且我的师父也鼓励我说,这是机会啊,你不管能不能胜任,你都有收获。

能够胜任,当然是赢家,职级迈上一个台阶;

不能胜任,也合乎情理,教训变为经验。

这个过程,承担最大风险点的,是你的老板,你怕啥?

06

上面说到的几个机遇,用“际遇”来形容似乎更为合适,因为我所处的位置,更多地是一种被动的状态。

犹豫、不敢尝试,就把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拒绝了。人的机遇就是那么几次,不能总是奢望,可以踩到最好的那一次。

想起这样一个段子,一个人笃信上帝的人,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落水。虽然不会游泳,在水里拼命挣扎,但他内心并不是特别慌张,因为他觉得像他这样虔诚的基督徒,上帝一定会来救他。

这时水面飘来一根木头,他拒绝了,他要等上帝;呛了几口水,看到又飘来一个树干,他还是拒绝了,他相信最后时刻上帝一定会伸出援手。

只是,直到他沉入水底,也没等来上帝。

他的灵魂升入天国,见到上帝,他一肚子委屈地问上帝,为什么没有去救他?上帝无比遗憾地对他说,开始我丢给了你一根木头,你拒绝了;我又丢给你一段树干,可是你还是拒绝了,唉……

所以,职场发展,请一定尽早规划,早做准备。

而且心理上的准备,要早于技能上的准备。若没有心理建设,很容易就失去横冲直撞的勇气。

回首过往,不管是走过了一段怎样的路程,都不必为自己的过往懊恼,因为叶问说过:人生若无悔,那该多无趣啊。

漫漫职场路,谁还不错几步?

不悔过往,不奢未来,活在当下,去做一个坚定的行动派,九把刀说:“行动,就是最好的机遇。”

否则,无数次憧憬未来,又无限次地浪费现在,到头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本文作者:苏达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