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动手、哭闹...教你从根源解决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大声哭闹”、“脾气暴躁”、“动手打人”......孩子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杜绝成为许多家长心中的当务之急。当孩子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家长应该如何面对呢?

问题1:孩子要玩手机家长不给,或者玩了一会家长要收回,他就哭闹尖叫,甚至摔东西。在公众场合,为了不影响他人就会顺了孩子。如何做到家长不给玩手机,孩子也可以安静接受?

答:家长您好,根据您的描述我们分析,孩子在要手机没有满足的情况下出现哭闹摔东西的问题行为,可以分析一下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给予了手机,强化了孩子哭闹的行为,我们把它分析为为了获取食物而引发的不当行为。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在孩子想要玩手机的时候就,交给孩子一个替代行为,如果孩子没办法得到想要的手机,教孩子恰当的提出要求:“我要手机!”或是“我能玩手机吗?”

另外我们可以引入代币制度,代币是一种条件强化物,本不具备强化作用,只是作为一种交换的媒介存在,例如,得够3个小花就可以换手机,延长孩子等待的时间,在小的环境下建立起规则,能够配合我们做一些适合能力的任务,就可以赚取足够的代币换取手机。在小的环境下建立起规则之后再泛化到大的环境中。

另外,我们提前预知孩子在公众场合会有哭闹的行为,那我们可以做到提前预防,带着孩子喜欢的其他强化物。

问题2:孩子正在玩,喊他走就哭闹。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事情,让他配合大人做事就发脾气怎么办?

答:家长您好,孩子正在专心的做事情的时候,您为什么要突然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事情呢?而且还要求孩子配合您做事情。我想不光是孩子要发脾气,是谁都会有情绪的。

孩子在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最好不要突然打断,尤其是不能暴力打断,这样会对孩子未来的专注力有负面的影响。如果您真的有必须马上就要打断的不得已的原因,建议您在给孩子准备他要玩的玩具或是活动的时候,可以给他一些很快就能消化掉东西,比如吃的。如果是玩具的话,希望是孩子可以带走的。在孩子没有情绪问题发生时,可能和大人的配合度就会稍微有所提高。

还可以是家长进行提前告知,比如孩子已经提出要求,要去玩积木,这时候您就可以提前告知孩子,我们玩5分钟就要收了,或者是等下妈妈数到10我们就要走了。用这种提前告知的方式来提醒孩子。

最后家长也可以在孩子玩的时候,先在旁边看,对孩子正在进行的事情只进行语言上的描述。等孩子能接受您参与到他的事情中去的时候,在您与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您可以像孩子提出建议:“我们这样做好吗?”或者是“把xx给我好吗?”通过参与孩子的活动,提高您与孩子的之间的一个相互配合度,这样问题就不会发生了。

问题3:邻居带孩子来我家玩儿,可能因为不喜欢那个小朋友,也可能是想跟他玩,也可能感觉陌生,就把小朋友推倒,怎样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

答:家长您好,您给出了三种不确定原因,首先建议您继续观察孩子的行为,进行记录分析找到原因,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您的不确定原因中我们来说第一种“可能不喜欢那个小朋友”,如果是这种原因的话,建议您引导孩子正确地表达出来。比如可以教孩子说“妈妈,我不想和小朋友玩”,而不是直接动手去推小朋友。第二种是想和小朋友玩,想和小朋友玩不会正确表达的话,我们可以教孩子。在想和小朋友玩的时候,采用抱抱或者说“和我一起玩”来替代推小朋友的这个行为。第三种是感觉陌生,建议在每次家里要来小朋友的时候,您都能提前告知孩子,让他有个心理准备。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写社交小故事,把未来要发生的事情,先给孩子讲一遍,孩子再去面对小朋友来家做客这种情景时,就不会那么紧张了,因为所有的情景都已经提前了解了。

最后,我们要教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正确地表达出自己想法,而不是使用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来表达。

问题4:给孩子复习识字内容,孩子挺反抗的,不愿意安坐下来回顾旧知识,开始大吵大叫。我拿了衣架放在桌子旁边,孩子才能安静坐下来,如何处理孩子的这种学习情绪问题?

答:家长您好,可以将复习识字这个项目穿插在游戏中,让这件事情变得有意思,从生活中复习,例如:复习饼干的“干”,零食包装上会有,可以拿着包装袋让孩子找找“干”字在哪里,指者饼干的“干”,让孩子命名“干”字,并利用饼干作为强化物强化孩子。允许孩子逃避,帮孩子学习用恰当的方式从他不想做的事情中短暂逃开。这里可以教孩子说“我不想做这件事情”,或者给孩子双重选择,但这个双重选择最终的结果还是孩子可以完成这项任务。也可以将这项任务进行分解,比如复习10个字,可以5个字、5个字的让孩子来复习,做2组同样也是复习10个字,比起连续复习十个字,看孩子会选哪个。

问题5:小朋友很平静,一看到其他小朋友手里有零食饮料,马上动手抢,动作很快,我马上出手制止,按住他的手臂,说不能抢别人的东西,然后向其他小朋友道歉。应该怎么教他不要见到别人的零食和饮料就抢呢?

答:家长您好,首先在孩子没有出现抢别人零食、饮料的情况下,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提前教授孩子为了获取食物的恰当行为。这里的恰当行为,是指让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做出恰当获取食物的行为,有语言的孩子我们可以教他们用语言提要求,说:“可以给我吃吗?”或“我想要吃XX”等等,差别强化孩子正确的提要求行为。在行为没有发生前,看到零食时,家长可以先提示孩子,你想吃可以问问小朋友。

当孩子想要抢其他孩子的食物时,家长快速的截断孩子的行为,这点做的很好,若其他孩子的零食被他拿到了 那就自然强化了他抢的行为,注意尽量不要让孩子抢到零食甚至和别的孩子发生肢体冲突,他用不恰当的方法得到零食,实际上就已经强化了他不恰当行为。所以要提前预防,还要注意的是替代行为的教导一定要在孩子没有发生不恰当行为前教。无语言的孩子可以使用图卡交换或者手语来提出要求。

与此同时,训练孩子等待的技能和在提要求成功后被拒绝的一些策略。建立孩子的社交能力,将实物提要求泛化到游戏的发起等等的技能上。

通过以上的答疑我们不难看出,许多家长都执着于问题行为本身,而忽略了孩子的动机。只有关注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