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最喜欢的一首唐诗,被列入小学课本必背,网友:壮哉大唐

近代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其意思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好诗在唐朝已经创作完了,后来人要想写古诗就要先去熟读唐诗才可以。当然,鲁迅先生这句话未免过于牵强,但唐代诗歌的发展的确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无论是作者之众多、题材之广泛,还是就其艺术之高超、影响之深远来说,都是空前的。
唐诗的空前繁荣,自然源于唐朝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当时的世界上唐朝是最先进、文明的国家,尤其是文化的繁荣鼎盛,更是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譬如像一衣带水的日本就对大唐是魂牵梦萦的崇拜,期间曾多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交流。
通过对中国先进的文化艺术了解,日本社会对于唐诗的追捧也很疯狂。在这其中就有一首唐诗成为日本人最喜欢的,年年被列入小学课本必背诗集!后来,日本人甚至还将诗中景物抬入现实,建设成了景观。
在灿若群星的唐朝诗人中,有些诗人仅仅靠几首诗歌就足以名留青史,为后世所知;甚至有的诗人,靠自己写的一首诗歌就可以赢得青史流芳,美名万代传。
而唐朝诗人张继就是这样一位诗人,张继的诗歌虽然流传下来的有四十多首,但是,真正为后人所熟知的,却只有一首《枫桥夜泊》。
仅靠这一首佳作,就让他跻身于唐朝优秀诗人之列,而且中国历代的唐诗选本都选入此诗,后来就连日本小学教科书也收录此诗,年年成为日本小学生朗诵必背读物!
但谁能想到,留下如此重要的诗篇的张继,新、旧《唐书》竟然都没为他立传,我们对于这位唐代诗人的了解也只能从正史的只言片语和时人的文札中,去认识这个谜一样的诗人。
据史料记载,张继家“累代词伯,积袭弓裘”,父祖辈都有相当的文韬底蕴,而正是受家风影响张继自幼就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28岁的张继进京赶考荣登进士。
但在当时的由于官场腐败不堪,即使高中进士也要通过结交权贵才能被授予官职,可张继却是“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最终在铨选考核时落第只好归乡隐居。
两年以后(公元755年),张继又遇到促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这场战争差点让大唐王朝土崩瓦解。
叛军很快攻占了洛阳,又直逼长安,两京不保,连唐玄宗李隆基都协同杨贵妃仓皇逃离了京城,远赴蜀地避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继为了躲避战乱只好乘船南下到当时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而正是这次偶然的江南流寓之旅,让他才有了与苏州城外枫桥一次美丽的邂逅。
安史之乱持续了整整八年之久,诗人张继也一直过着漂泊的生活,期间他游历了吴越名山大川。后来不知道在哪一年,他来到苏州城游玩,在某个悲凉的秋夜,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但当他听着不远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孤寂而辽远,顿时让张继想起了自己失意的青春,以及国家凋敝的景象,随后愁绪郁结他吟出了那首闻名千古的佳作: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可以说《枫桥夜泊》一经问世,就成为唐朝广为传诵的佳作,如今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这来自千年大唐的孤独。
首先,这首诗歌营造出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以烘托诗人此时心境的不安与惆怅。
诗人远离家乡,客居异乡,再加上外在社会的风雨飘摇,让人不知不觉间感到愁上加愁。此外,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堪称写忧道愁的巅峰之作。
虽然在全唐诗中不乏那些催人泪下、令人愁肠百结之作,但大多必须是身临其境或是触景生情方能使然。然而《枫桥夜泊》无论是在何时何地读来,总有那种萦绕于心中,挥之而不去的缕缕忧伤、淡淡凄凉。
而正是因为张继写下了著名的《枫桥夜泊》,也让枫桥、寒山寺名声大显,至今名重江南,传声海外。景因诗名,诗因景著。
为此清人程德全在《重修寒山寺碑记》说道:
苏之有寺,是见于张懿孙《枫桥夜泊》一诗。是诗也,神韵天成,足为吴山生色。
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诗品汇》把他的七言绝句列入“接武”一级中。如果千年绝唱《枫桥夜泊》诗没有留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的名字。
但张继仅以一首《枫桥夜泊》,已使其名留千古,此后历代诗选都收入此诗,直到《唐诗三百首》,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三百名篇之一,传诵于众口了。
如今,我们常说艺术和文化是无国界的,张继的孤独即使是语言不相同的日本人亦能感知,所以这首诗也成为了日本人最喜欢的一首唐诗,并且被列入小学课本必背读物!
对此近代知名学者、诗人俞陛云先生就曾在《诗境浅说续编二》中记载:“作者不过夜行纪事之诗,随手写来,得自然趣味。诗非不佳,然唐人七绝,佳作林立,独此诗流传日本,几妇孺皆习诵之,诗之传与不传,亦有幸与不幸耶?”可以说从日本首相,到市井小民,都能够背诵熟读这首唐诗。2006年,日本前首相森喜朗来到苏州,说:“苏州和苏州寒山寺是我向往的地方”。
的确,寒山寺已经成了日本人心中的文化圣地。日本早在1929年就将《枫桥夜泊》中的苏州城景象重现在了日本青梅山。
日本在青梅山外建造了一座寺庙,名曰寒山寺,布局和风格都按照苏州寒山寺一般,更于寺旁立下石碑一座,上刻《枫桥夜泊》全诗,还有钟楼一座,名曰'夜半钟声',更在河流之上建有'枫桥'一座!
1937年,抗战爆发后,当时在苏州驻扎的日本军官松井石一为了让日本天皇亲眼目睹寒山寺的诗碑,最后竟以举办东亚建设博览会的名义将其偷运走。
最后我们要说,这首《枫桥夜泊》在灿烂的唐诗中虽然算是上好,但是却还未到达顶端。可是在日本,它却火得一塌糊涂,几乎家喻户晓,还被编入了日本教材。为此众多网友都对唐朝繁荣文化非常崇拜,直呼:“壮哉大唐!”
而张继的《枫桥夜泊》不仅只对日本产生重要影响,在国内它的影响和传播从唐代也一直持续到当下,由文学扩展到绘画、音乐,其传播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而由陈小奇作词、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则是《枫桥夜泊》的当代演绎,问世即风靡海内外,成为大陆流行歌曲中的经典作品。

歌曲之所以深受大众欢迎,就在于歌词创造性地承继了《枫桥夜泊》的意境和诗中隐约传递的愁情,触发了古往今来人人都会有的时光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激起了人们对往昔情事的诗意怀想、对迷蒙未来的无限期待。

(0)

相关推荐

  • 枫桥

    枫桥 文/一凡 枫桥给我的第一印象似乎是过于的雄伟了,不像我所想象中的那坐寺边的小桥,而那坐寺院却又似乎过于的小了一点,不如我想象的那样壮观.在我小时无数次朦胧的意象中,远在苏州的那个运河边上的枫桥镇 ...

  • 日本人最喜欢的一首唐诗,在日本家喻户晓,被列入小学课本,这首你学过

    大图模式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真是相爱相杀了千年.由于一些历史原因,现在的中日两国就像两个彼此心存芥蒂却又因为某些共同利益而不得不"保持联系"的熟人,既不会走得太远,也不会 ...

  • 苏轼最有哲理的一首唐诗,入选小学课本,百读不厌

    诗词可以抒情,还可以说理. 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明白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读"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懂得最美好的风景,往往最短暂: ...

  • 日本人最喜欢的数字竟然是这个?

    每个国家都有一些习俗,比如不喜欢什么数字. 比如中国人不喜欢4这个数字. 日本其实也有类似忌讳数字的现象:他们不喜欢4和9. 因为音读跟"死""苦"的读音类似. ...

  • 日本人最喜欢吃的海鲜——象拔蚌,第一眼看见就想歪了!

    日本人是一个极爱吃海鲜的民族,而在所有的海鲜中,尤其以象拔蚌最受欢迎.因为象拔蚌口味鲜美滋补效果极佳,而且价格还不贵,只需要一百多块钱就可以买两只又肥又嫩的象拔蚌. 象拔蚌这种动物的长相说实话有些污, ...

  • 为什么日本人这么喜欢居酒屋?

    想要了解一个日本人,一定要和他一起去居酒屋.为什么?因为这是对现代日本人来说,难得一个可以「放飞自我」且不用在意周围眼光的地方. 居酒屋在日剧里是高频率出境场景,治愈系美食番<深夜食堂>更 ...

  • 日本人那么喜欢吃米饭,却普遍不胖,原来,会吃米饭也能减肥

    日本人喜欢吃碳水化合物,如寿司和饭团,这几乎是全世界都知道的,而碳水化合物又是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日本的肥胖率实际上是亚洲最低的,这是不是太不合理了? 因此,有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分 ...

  • 古琴人都会喜欢的一首琴曲,因为美好品格都蕴含在里面了......

    这首琴曲改编自汉乐<出水莲>,曲调平缓,意境深邃,旋律清秀,气韵典雅,宛若一幅清新韵染的水墨画,脱俗超凡. 此曲虽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其实是寄予了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同时也反射出 ...

  • 日本人最喜欢吃的4道中国菜,最后一道中国人都知道

    麻婆豆腐 有日本网友评论说:"就知道麻婆豆腐会是第一位."麻婆豆腐辣中带甜,很刺激味蕾.而且很多中华料理店的麻婆豆腐都经过改良,少辣偏甜,晶莹剔透,十分诱人. 糖醋里脊 日本人喜欢 ...

  • 日本人为何喜欢吃天妇罗

    与寿司不同,天妇罗并非出自日本古语,最早出现在1669年<食道记>上. 天妇罗一词一说来自葡萄牙语"tempera",在建筑和烹饪等方面有诸多意思,在烹饪上,意为过油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