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身体保卫者

随着人们追求健康的步伐不断加快,益生菌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而它的功能却在不断拓展中。从最早的纠正腹泻、帮助消化,发展到减肥、抗过敏等,益生菌的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尽管益生菌市场异常火爆,但其实公众对它还是比较陌生的。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益生菌是什么。今天,胖叔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吧。

菌群身份大揭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肠道菌群和益生菌。

其实,相对于益生菌而言,肠道微生物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微生物库,其中包含着大量的细菌、病毒和真菌。这些微生物主要分布在胃肠道、皮肤、生殖器官、口鼻腔和咽喉等部位。其中肠道内的微生物最多,约占80%以上,重量可达1千克。“肠道菌群”是肠道微生物中所有细菌的统称,数量非常了得,大概有10万亿之多,约500~1000种,单说可以用培养基分离得到的就有400余种。

那什么是益生菌呢?其实,益生菌并不单指细菌,也可能是真菌。它们是通过调节宿主黏膜与系统免疫功能或通过调节肠道内菌群平衡,来达到促进营养吸收保持肠道健康,从而产生有利于宿主健康作用的单微生物或组成明确的混合微生物。

所以,从定义层面而言,肠道菌群和益生菌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在肠道菌群这个巨大的细菌库中,不同菌群在功能和存在感方面也是有区别的。最简单粗暴的区分方法就是比数量。谁的数量多,谁的功能就占优势。按照这种理论,广大的肠道细菌就被分为了2类,即主要菌群(也称优势菌群)和次要菌群(也称非优势菌群)。

所谓的主要菌群,顾名思义,就是指在肠道菌群里数量或者是种群密集度较大的细菌,一般数量最起码要在107~108cfu/g(菌落形成单位/克)以上。菌种主要包括:类杆菌属、优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和梭菌属等专性厌氧菌。这些细菌通常属于原籍菌群,也就是你我一出生就已经在体内了。在功能方面,它们是在肠道里影响着生理功能的菌群。所以说,主要菌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肠道菌群的功能和人体健康。

相对于主要菌群而言,次要菌群的数量规模就比较小了,一般在107~108cfu/g以下,而且以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为主,也就是说它们对氧气还是有一定的需求的。次要菌群大部分属于外籍菌群或过路菌群,其中最常见的当属大肠杆菌和链球菌等,这些菌的特点在于流动性大,且有潜在致病性。上文提到的所谓优势和非优势是根据某些特定部位的数量来划定的。以数量方面为例,以厌氧菌为主的优势菌群,喜欢生存在类似于结肠这类清除速率较低、营养丰富的微生境中。而兼性或需氧菌群则主要生活在小肠近端这类清除速率高的微生境中,虽然生存在这种微生境里的基本都是兼性或需氧菌群,但由于这里的菌群密集度低,根本达不到107~108cfu/g,所以也就很难称得上是“优势菌群”。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也很重要,例如在酸性微生境中,耐酸、产酸的细菌会成为优势菌群。当微生境发生改变,优势菌群就会发生替换,如便秘时大便优势菌群主要是革兰阴性厌氧菌,慢性腹泻时则变为革兰阳性杆菌,严重急性腹泻时又变成了致病性细菌或某些兼性需氧细菌。

既然兼性需氧细菌都有潜在的致病性,是不是我们就不需要它们了呢?当然不是,它们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肠道菌群中的专性厌氧菌需要的是无氧状态,这便依赖于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在增殖过程中不断消耗氧气。

细菌的不同影响

不同的细菌对人体有着不同的影响,肠道内10亿之众的细菌并非都对我们有益。因此,在数量和功能优势分类法之外,科学家们以一种更直观的方法对细菌进行了分类,从而区别了不同细菌对健康的影响。

对身体有益的细菌被叫作“有益菌”,主要包括各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它们是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不仅可以合成各种维生素,参与食物的消化,促进肠道蠕动,还能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分解有害、有毒物质等。据研究发现,它们具备很多特殊的健康效应。

相对应的对身体有害的细菌被称之为“有害菌”。别看它们平时静悄悄地生活在肠道里,却是“机会主义者”,一旦得到机会,它们就会迅速扩张,攻城略地,引发多种疾病,甚至产生致癌物等有害物质,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此外,还有一类细菌被称之为“中性菌”,顾名思义,即具有双重作用的细菌,比如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等。在正常情况下,它们对健康有益,但如果数量过多,或者逃离原来的肠道,进入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就可能引发健康问题。

一般來说,这3种菌群都存在于肠道中,相互制约、相互协作,并保持着一定的比例,而这种比例同样也决定了肠道功能的发挥。比如,有益菌群多一些,发挥的功能自然也就会多。如果有害菌群多,那么自然就会出现腹泻、肥胖甚至癌症等。所以说,相对于益生菌而言,菌群的比例更值得我们关注。

维持肠道健康的关键

上文提到的有益菌和益生菌,二者是不是可以等同呢?当然也不是,虽然它们都对身体有益,但是二者区别还是比较大的。根据新发布的《中国营养学会益生菌与健康专家共识》中关于益生菌的定义,肠道中的有益菌、粪菌移植物及相关制品不属于当前益生菌的概念。也就是说可能菌种一样,但是只有存在特定食品和药品中的才能称之为“益生菌”。

肠道菌群和益生菌在健康方面的影响也有异同。众所周知,益生菌有很多的健康效应,比如说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维持肠道菌群的结构平衡,保护肠粘膜、抑制肠炎等。此外,它还能作为抗原直接发挥免疫激活作用,或者通过自分泌免疫激活剂,刺激宿主免疫系统,达到提高身体的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肠道菌群则不同,因为它是肠道真正的“主人”,所以它的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肠道菌群失调,即肠道内各种菌的数量和比例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就可能会诱发疾病,比如抗生素相关腹泻、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结直肠癌,以及心理精神疾病如自闭症等。这种失调发生的原因是有益菌含量的减少或致病菌的增多。

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由于人体自身因素与压力影响,比如年龄、肠道酸碱性、胆汁及消化酶分泌量、肠道黏液分泌量、肠道蠕动等的改变,以及肠道表皮的脱离等;二是人体摄入饮食和药物的影响;三是细菌本身因素的影响,例如细菌的黏附能力、繁殖能力、营养需求量、抗消化酶能力等的改变;四是细菌之间相互作用导致的失调,例如营养竞争以及相互抑制作用或协同作用的失衡等。

肠道菌群的稳定是肠道健康的关键所在,益生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肠道菌群的稳定性,但其作用的发挥还是要依赖肠道菌群的状况。所以,肠道健康的关键并非一味寻求益生菌的种类,而是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如果肠道菌群整体出现问题,单纯依靠益生菌恐怕也无济于事,至少是效果大打折扣。

如何才能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与稳定呢?

方法很简单,只要注意以下4点即可。

首先,注意合理饮食。肠道最基本的功能就在于消化食物,饮食同样是肠道菌群的食物来源,所以饮食对菌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要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研究发现,膳食纤维不仅能够维持肠黏膜细胞正常代谢,减少细菌易位,同时还是很多细菌和真菌食物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要降低高油、高糖、高脂肪和辛辣食物的摄入,同时保证食物中蛋白质的比例,不要过多摄入高蛋白食物,这些食物会造成肠道菌群,乃至肠道微生态的改变。

其次,合理使用药物,尤其是抗生素。肠道菌群在参与诸多药物代谢的同时,也会受到药物本身的深刻影响,尤其是抗生素的影响。如林可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容易引起菌群失调,使耐药的艰难梭菌大量繁殖,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很多人喜欢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但这种行为对肠道菌群内的优势菌群有很大的破坏,而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就会趁虚而入,加重病情的发展。

再则,要科学使用益生菌和益生元。很多人只热衷于补充益生菌,其实还有一类物质也同样重要,那就是维持益生菌生存的原料——益生元。调查数据显示,人体人均日常实际益生元入量为2~8克/天,距离人体日常所需最少摄入量还有一定差距。另外,使用抗生素后,以及腹泻发生时,都应该适当地补充益生菌。

最后,保证免疫力和抵抗力才是最关键的因素。肠道中存在的有害菌和中性菌在体内免疫力足够强大的时候,都会乖乖地去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会诱发疾病。而当身体机能出现问题,抵抗力下降时,这些細菌的增殖不被抑制,就会最终诱发肠道菌群紊乱。

综上所述,肠道菌群在人体肠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益生菌,更要关注肠道菌群的稳定。只有肠道好了,体内菌群才会更好地为人体健康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