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房颤,抗凝、减轻症状和合并症管理需并驾齐驱!欧洲房颤新指南
8月29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ACTS)联合发布了最新版房颤诊断和临床管理指南。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会出现心悸、乏力、呼吸急促以及入睡困难,危害较大。不仅会增加5倍的脑卒中风险,1.5~2倍的死亡风险,50%的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风险,还会影响生活质量。
指南提倡采用心房颤动更好护理(ABC)途径来进行临床管理。
其中A(抗凝/预防卒中,Anticoagulation/Avoid stroke)是指除低风险患者外,使用抗凝药物,以预防脑卒中。
B(更好的症状管理,Better symptom management)指通过药物或手术更好控制心率和心律;
C(优化心血管和合并症,Cardiovascular and Comorbidity optimisation)是指对高血压和生活方式的管理,例如戒烟、减肥、限制饮酒和保持中等强度运动。
房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应该在患者和其家属与包括心脏病专家、护士和心理学家在内的跨学科团队讨论每种治疗方案的优点和局限性后,共同制定。
这份新指南有以下更新:
所有房颤患者应考虑脑卒中风险、症状状态、房颤负荷及心房基质严重程度评估,以简化房颤评估、治疗决策、并促进优化房颤患者管理。(IIa)
定期评估患者脑卒中和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有助于处理患者可改善的出血风险因素, HAS-BLED评分>3为高出血风险。
抗凝决策不应受房颤类型的影响,如首次发现的房颤、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或QTc > 500 ms患者,在尝试药物复律时,应考虑心律失常和心动过缓风险。
若考虑导管消融,建议考虑手术风险以及术后房颤复发主要风险因素,并与患者进行讨论。
若房颤复发患者在首次行肺静脉隔离术(PVI)后症状改善,应考虑再次行肺静脉隔离术。
在某些特定的有症状的房颤患者,导管消融作为节律控制一线治疗。
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并避免触发因素,是节律控制策略的一部分。(I)
强烈建议患者复律前后坚持接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I)
对于房颤持续时间> 24小时的复律患者,即使成功复律为窦性心律后,抗凝药物治疗也应至少持续4周。(IIa)
对于有脑卒中危险因素者,建议术前性脑卒中风险管理,包括服用启动抗凝治疗,消融前至少治疗性口服抗凝药物3周更优;或者消融前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以排除左心房血栓。
对于已经接受过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或依杜沙班抗凝治疗的导管消融房颤患者,建议在不中断口服抗凝药的情况下进行消融手术。(I)
对于接受索他洛尔治疗的房颤患者,建议密切监测QT间期、血清钾水平、肌酐清除率和其他促心律失常危险因素。(I)
将风险因素和伴随疾病的识别和管理作为房颤患者治疗的组成部分。(I)
改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针对性治疗伴随疾病,可以减少房颤负担,减轻症状严重程度。(I)
对高血压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应进行房颤的机会性筛查。
若支架内血栓风险低,或出血风险远大于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对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且行非复杂介入手术的患者建议尽早停用阿司匹林(≤1周),并继续使用抗凝药物和P2Y12抑制剂(首选氯吡格雷)双联治疗12个月。
若支架内血栓风险低或担心出血风险高于支架内血栓风险,建议在简单PCI术后尽早停用阿司匹林(≤1周),并继续进行抗凝药物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治疗6个月。
除了上述更新,指南还有一些亮点。
职业运动员要比经常不活动的人房颤发生风险高5倍,其中诸如跑步、骑自行车和越野滑雪之类的耐力运动风险最高。应告知运动员注意这一风险,此外,对于已口服抗凝药物者,应避免接触性运动以防出血。
筛查有助于确诊未诊房颤患者,以接受预防脑卒中治疗。目前,智能手机、腕带、手表上有超过10万款应用程序,还有400款可穿戴式活动监测器有助于筛查房颤,不过指南指出,许多应用程序尚未经过临床验证,还需谨慎使用。
除了高血压患者,指南建议对于≥65岁者也进行机会性筛查。
指南也一如既往重视生活方式的改善。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更有可能发生房颤,而改善生活方式,比如控制体重、适度运动有助于降低风险。”指南主要撰写专家之一,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临床中心心律失常重症监护部主任Tatjana Potpara教授表示。
来源:
[1]ESC官网
[2]202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0.【点击可见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