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皮文龙的随笔《牛年侃牛》,祝愿朋友家庭和睦,牛年一展宏图!

牛年侃牛

金鼠辞旧岁,金牛报春时。刚刚一跨入牛年,人们自然而然的想到牛。于是,近日就有诗人章文学的一首《咏牛》诗写道:“卖力从来不同酬,千旋百转垦荒丘。猪无长技偏餐谷,鼠有何功却占头。苦累几时谁记起,肉囊每刻被人谋。毕生食草供精奶,讨得诗人几句讴”。这牛,排在十二生肖之二,一直被诗人当作勤劳质朴和乐于奉献的象征。就诚如人们赞扬的“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话语中,蕴含着对牛的无尽的赞美之情。
中国人对于牛的崇拜,上可追溯到4000年前大禹治水时期。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就要将铸铁牛投入水底,以镇水患。到了唐代,铁牛便改设岸上了。古人认为,终生耕田犁地,开垦荒原的牛,是天庭盗取天仓谷种下凡拯救黎民百姓的社稷之神。
不仅如此,牛还是民间传说中的正义之神。相传,秦昭王派遣李冰做蜀地的地方官。之前,成都两江的水神每年都要向百姓索取两名貌美少女为妻,否则,便爆发洪水冲毁农田屋舍。每到祭神之日,百姓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李冰上任这一年,却让自己的女儿扮作江神的新娘,而他亲自到江神祠为姑娘送嫁,并与江神对饮。酒过三巡,李冰厉声斥责江神的害民之举。忽然间,他和江神都消失不见了,过了很久,人们发现有两头壮硕的公牛在江边斗成一团。又过了许久,李冰汗流浃背地回来了,他对属下官员们说:“我变作公牛与江神角斗,已筋疲力尽。一会我们再斗,你们出手帮我制服江神”。他手下的主簿趁李冰与江神再度酣战之机,抜剑刺杀了江神变成的公牛。从此,蜀地再无水患,自此以后,中国很多地方产生了民俗斗牛活动,以纪念对地方治理有功的爱民之官。
现实生活中,牛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终其一生为人类奉献力量,而索取的又是那么少。宋代诗人李纲写过一首《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你看,在李纲的笔下,即使是病牛,还有着那么崇高的境界,这种精神又是何其弥足珍贵。
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就曾自喻为牛,写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不朽诗句,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郭沫若曾对茅盾感慨地说:“鲁迅愿做一名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一头牛的尾巴,为人民服务的尾巴!”茅盾笑着说:“那么,我就做牛尾巴上的一根毛,它可以帮牛把吸血的‘大头苍蝇’和‘蚊子’扫掉”。这番对话,一时在文界广为流传,堪称美谈。
现代诗人臧克家笔下《老黄牛》更值得一品。诗中道:“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奋自蹄”。诗人真的是太了解牛,他凭借简短的四句诗,却把牛的内心深处的所思和切切实实的付出写活了,这是对牛的赞扬和褒奖。
黄石人也历来崇尚牛,并以牛的特征来取地名。如黄石湖滨路上,就曾将横亘湖滨路的绵延不绝的青山,形象的取名为牛尾巴。并把过山隧道取名为牛尾巴隧道。因此,这“牛尾巴”三字享誉黄石。还有保安镇的牛头山,望去,山势威猛,就如一头雄壮的公牛高昂着头,于是,当地人将此山命名为牛头山。若干年后,又墈测到此地有煤矿,当地将此矿取名牛头山煤矿,于是,这“牛头山”三字便叫响一方。更值得一提的是金牛镇,据《太平御览》记载:“金牛镇旁有个金牛堆,高九十丈,有金牛数十头出于堆石……”。于是,这块神奇之地被当地人取名为金牛。这里一条虬川河穿流而过,与梁子湖毗邻相望。由于这里的人们具有金牛般吃苦耐劳、勤奋执着、聪明肯干的经商头脑,这里商贾云集,生意兴隆,使这个落后的穷山僻壤之地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繁华的小镇,素有“金金牛,小汉口”之美誉。
我来自乡村,小学毕业时,就在驾虹山上放过牛。记得每到春耕或夏种的农忙时节,这牛可就派上大用场了。只见田野里,大地上,大人们左手扶着犁,右手挥着牛鞭,走在犁沟里。前面拉犁的牛,昂着头,默默无闻地深一脚,浅一脚负重前行着。犁下翻出近半尺深的沟槽,牛也是深一脚,浅一脚,留下的脚印却是一串串。旷野处,听不到牛鞭尖利的声响,也听不到严厉的呵斥,只见犁田人手里的绳子轻松的舞动着,动作是那么娴熟,是那么灵巧,这牛与人之间的配合是如此默契。在一声声的吆喝中,显得温软而悠远,仿佛脚下,这宁静的土地上时而会传来种子破土而出的声音,将预示着一个季节的开始……
诗人韩其平《咏牛》诗中云:“平生劳作度春秋,默默辛勤数老牛。弓背经年耕地苦,倾情累月解人忧。忠心甘献挥鞭主,病体难回绿草丘。绝对服从抛杂念,何尝与尔诉它求?”从这几行形象生动的诗句中,让我们联想到:牛的外貌质朴而洒脱,性情倔犟而温顺,不藏奸不耍赖,勤奋踏实,勇于拓荒,不骄不躁,不卑不亢。牛的一生,风餐露宿,仅以草为食,别无所求。而对人类则是无限地付出,把奉献洒满人间。这种纯朴的品质,坚韧的精神,高尚的风格,与正在经济建设中默默无闻、攻难克坚、奋勇向前的建设者的精神又何其相似啊!正是这千千万万个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老黄牛们”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美好的今天和璀璨的未来。因此,我要趁着牛年新春之际,由衷的赞美一直无怨无悔地负重前行的老黄牛,我更要由衷的赞美那些具有老黄牛般拓荒精神的人们!

皮文龙,男,大冶市还地桥镇人。湖北师大中文系毕业,高中教师退休。著有诗集《璧合诗选》,散文集《文心集》。偏爱诗词,怡情随笔,有诗歌散文多篇在《新东西》《东楚升学宝》《三苏文学》《沧浪书院》《东坡词馆》等媒体发表。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0)

相关推荐

  • 诗人样本||老黄牛:雪(组诗)

    作者简介:老黄牛,原名冯进珍,宁夏西吉人,一个喜欢用文字改心慌的农民. 雪 文/老黄牛 你是 伟人笔下的社稷 诗人笔下的画卷 壮句 因你豪放 宏图 因你铺展 天空 飘撒着你的灵气 大地 承接了你的瑞气 ...

  • 诗人样本||老黄牛:梦想(组诗)

    老黄牛,原名冯进珍,宁夏西吉人,一个喜欢用文字改心慌的农民. 1 梦  想 文/老黄牛 秋雨未能涤荡心中的旧埃 秋风把希望吹落了一地 心思化作冬天的雪片 让冰清玉洁素裹 望着满天飞舞的雪花 自己融入其 ...

  • 牛年,做一头勤勉的老黄牛

    今天值日,晚自修结束后,又转了一下教室,走廊上遇到两位女生.学生笑着问我:"老师,您要去转宿舍吗?"我也笑着回答:"当然要去转啊!"然后俩娃就在那替我感叹:等您回家十一点也不能睡觉.是啊,洗洗涮涮,错 ...

  • 诗人样本||老黄牛:写给你我(组诗)

    老黄牛,原名冯进珍,宁夏西吉人,一个喜欢用文字改心慌的农民. 1写 给 你 我 早安,晚安 故事的开头 常始于一种简单 别说你不在乎 这一句平凡的简语 你可知道啊 那廉价的问暖 却藏着一份 人类亘古的 ...

  • 金牛迎春丨艰苦奋斗老黄牛

    金牛迎春丨艰苦奋斗老黄牛

  • 牛诗牛画

    诗人画家留下牛主题作品,博物馆也有三彩牛的身影. (尚洪涛 摄) ○白来勤 古往今来,咏牛的诗词很多.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在<耕牛>中赞道:"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潏潏.朝耕及露下,暮耕 ...

  • [黄石文坛]皮文龙的随笔《爱读书的女人最美丽》

    爱读书的女人最美丽 --品读<女人花读书会>雅作有感 假如世界有十分美丽,如果没有女人,世界将失掉七分色彩:如果没有读书的女人,十分色彩也得失掉七分内蕴.爱读书的女人美得别致,她不是鲜花, ...

  • [黄石文坛]皮文龙的随笔《湖畔鸟语声声脆》

    湖畔鸟语声声脆 春末夏初,春的繁华未逝,夏的蓬勃已近,这是沙湖公园最美的时候.这段时间,我常常趁着上午的闲遐时刻,沏好一杯茶,去沙湖走走,亦或是在亭间坐坐.   今天,我一如既往穿过楚河汉街,迅步来到 ...

  • [黄石文坛]皮文龙的随笔《十里槐花馨香飘》

    十里槐花馨香飘 长槐四月雪繁英,想见家山应满城.第九届黄石矿山公园赏槐花节,今天隆重开幕了,身为一位早年工作在此地的铁山人,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今天一早,随着几位朋友,乘坐着小车,不多久,就来到了黄 ...

  • [黄石文坛]皮文龙的随笔《仙影池处赏初荷》

     仙影池处赏初荷 去年初冬,随同几位挚友,曾去飞云山一游,当来到仙影池处,只见水中枯枝败叶,一片萧条,心里顿生些许遗憾,便暗暗许诺,明夏一定要再来此处赏荷.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今年夏日,想想,该是赏 ...

  • [黄石文坛]皮文龙的随笔《让文学评论为心灵撑起一支长篙》

    让文学评论为心灵撑起一支长篙  <新东西>自创刊以来,秉持"原创首发,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这一理念,广大文友,踊跃撰稿,使<新东西>这一平台不 ...

  • [黄石文坛]皮文龙的随笔《重游归元禅寺》

    重游归元禅寺  前不久,我随同家人去汉阳做客,应主人之邀,又顺便去归元禅寺游览了一回.   归元寺坐落在汉阳翠微路的西端.采用仿古建筑风格设计而成,此寺三门八字朝外开,象征着广结善缘,普度众生之意.& ...

  • [黄石文坛]皮文龙的随笔《磁湖樱花好醉人》

    磁湖樱花好醉人  阳春三月,正是赏樱花的好时节.昨天一早,我便邀请好友汤老师一同前往团城山公园赏花.进入公园内,我俩便迅步来到了磁湖西岸.刚一进入樱花大道,只见这里一拔又一拔游人来往穿梭,在尽情的赏玩 ...

  • [黄石文坛]皮文龙的随笔《春之韵》

    春之韵  二月春来早.这春节一过,让我从江滩公园这里领略到了另一番景象,一种别样风情,漫步在漫长的江滩公园里,眼前的一切,让我心旷神怡,惬意无比,也让我感觉到了一种文化的厚重,一种春的气息.   朝着 ...

  • [黄石文坛]皮文龙的随笔《磁湖的冬天》

    磁湖的冬天 一连几日的小雨,让我的心绪有些乱,今天趁着天空放晴,又想去磁湖走走,放松一下心情.   一大早,我乘8路车,穿过都市的喧嚣,很快就进入了杭州路.抬望眼,汽车穿梭在秀美的杭州路上,一路上杨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