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游寿先生《楚辞琐谈》

游寿先生
1906-1994
游先生的文学研究,注重学术与生活相结合,指出,这是中国文人的一个传统,“检之史乘,千古如一,司马货殖,班氏志地,其人文地理固先言之矣。” (游寿《闽渝纪行》,《斯文》半月刊,1942年)因此,游先生“每涉一地,接其人物,言谈之余,常体其风俗性格。” (游寿《闽渝纪行》,《斯文》半月刊,1942年)
同时,游先生的文学研究,既有学术研究的冷静思考,又有对文学艺术的情感体悟。曾说:“早年学习《楚辞》,仅诵读其词句罢了,处于蒙昧之中。”“有一次,我在清晨的雾气鸿蒙中渡过湘江。少焉日出,红彩入江,岸边修篁茂密,遮蔽天日。这时忽尔领悟了《楚辞》的自然美景。”“又涉历三楚山川,……观览五岳大川,了解各地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并与楚相比较。……我们读《山鬼》,想象到的幽深的岩壑,不是嵩山,不是华山,也不是泰山,而是江淮之山,是楚之山川。” (游寿《楚辞琐谈》,《北方论丛》丛书第三辑,1983年)
——栾继生教授《游寿先生传》

楚辞琐谈

游寿先生

我虽然很早就读过《楚辞》,并且有幸聆听当时几位老名家的讲解,可是,一直体会不深切,如在云雾里看花一样。有一次,我在清晨的雾气鸿蒙中度过湘江,少焉日出,红彩入江,岸边修篁茂密,遮蔽天日。这时忽尔领悟了《楚辞》的自然背景,对楚辞才有一点实际感受。

胡小石先生书屈原《橘颂》句

任何一种真正的文学艺术,都有着自己历史的和自然的背景,都是经过社会陶冶出来的,不是偶然地用一些熟识的词语、同一模式编缀、排比出来的。《楚辞》与楚地,与楚国八百年历史,有血肉的联系。早年学习《楚辞》,仅诵读其词句罢了,处于蒙昧之中;稍后,对楚国史事、人物、楚与列国的交往、战争以及出土的楚文物加以分析研究,又涉历三楚山川,而且有幸观览中国五岳、大川,了解各地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并与楚相比较,此后,对《楚辞》的认识才稍进一步。

在战国七雄之中,秦是周东迁后新迁之国,韩、赵、魏是晋国分裂之后产生的,齐则是由姜姓之国转而为田姓之国的,唯有楚的历史最悠久。殷及周初就有古篆“

”字①,后来西周征楚有“挞伐荆楚”的记载。荆是小灌木,文献告诉我们,这个丛棘中的小国是不驯服的。楚之先王熊绎开发荆楚历尽艰辛,“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②楚逐渐发达,成王之时,齐桓责问苞茅不入,楚王承认“孤之罪也”,楚虽非强齐之敌,而态度已不卑不亢。到庄王问鼎之时,公然宣称:“楚国折鉤之喙,足以为九鼎。”③到灵王楚虔时更不同了,《春秋左传》有一节特地描写他,“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舃,执鞭以出”,“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我们可以想见,这是多么骄横的形象。再看他周围的人,有个工匠把传国的玉圭剥改为鏚柲,王朝颁封的玉器祇能做他的权力大斧的把子;他夸他的左史“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④。他要吞并陈、蔡,不美邻国,问鼎于周,觊觎周王室。然而,一时兵败,身死奴隶之家。司马迁在《楚世家》批评他,“楚灵王方会诸侯于申,诛齐庆封,作章华台,求周九鼎之时,志小天下;及饿死申亥之家,为天下笑。”平王虽有英明声誉,而屈杀伍子胥一家,死后竟遭鞭尸。到了屈原的时代,楚国又面临着危机,而怀王君臣不觉悟,所以屈原《离骚》“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为祖国的兴衰而太息。《楚辞》诸篇是他的政见书,他的政见有利于楚国而不能用,诗人终死汨罗,激昂慷慨达到顶点,激发千古的《楚辞》诸作成为百代诵读的,最富于爱国精神和正义感的伟大诗篇。引述楚史,是为了说明楚开国以来,曲折起伏发展前进的八百年,正是屈原和《楚辞》产生的历史土壤。

从战国七雄时代(纪元前403年)至战国告终(纪元前221年)这百八十二年间,楚据有东南大片土地,屈原一再歌颂祖国土地的富饶,经济的繁荣,以《招魂》、《大招》诸篇尤为突出。以这样富厚的大国竟为秦吞并,奸佞当道,作为清醒的政治家却无法振救,其悲愤在诗歌里有充分抒发。他写祖国山川可爱,神灵可爱,木石云雾、百禽异兽都可爱,诗人以悲愤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怨慕。

中国的南方,气候温暖,四季皆春,峻壑连绵,山林葱翠,吞云吐雾。在这里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楚文化。

游寿先生收藏的战国楚王冕玉

“团团龙印”

《楚辞》常咏乘龙驾凤,楚史载:贵族令尹子文名“斗谷于菟”,因为虎曾餵过他乳汁。《楚辞》描写过的龙蛇、凤鸟,在楚国文物中也有所见。早在楚公为钟两鑾间就刻有巨象和凤鸟,玉刻也有蜿转龙凤。战国时代的漆器绘画,也有精巧的蟠腾缠绕的龙云纹。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一幅“画巾荒”,上绘龙蛇纠绕、飞鸟、水兽、力士、天神。可见汉初还存留着楚文化的特点,从这繁复奇丽的绘画中,可以领会到《楚辞》描写的异采⑤。

《楚辞·九歌》是原始的宗教祭神歌舞,近代闽渐畲族有与此近似的道士巫舞,汉民也沿用。凡小孩弥月、百晬、冠笄,老人寿庆、死丧,均有道士歌舞。一般半日,也有三昼夜的,多则七昼夜。舞者道装(剪发后戴假发),蓝色葛长衫,外束猩红裳,芒鞋,头上加戴牛角,一手摇铃,一手握长角号,且舞且歌,吹号,画符,烧纸,喷神水。日程三昼夜、七昼夜的还有拜斗。(大致和《三国演义》描写的孔明借东风的仪式相似。)此外,还用一些其他的道具,各种品级的服装,壁间悬挂种种画象故事。我曾观看过云南兄弟民族的乐神歌舞,最近又听到湘西土家新年舞乐的录音,而知楚国民俗歌舞今仍可考。

日月山川云雷水火对农业生产,对人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原始人在蒙昧中,认为这些自然现象都有神灵,这就是《楚辞》的《九歌》乐神。出土的战国帛画,有神怪图形和文字,主神是“帝夋”,有春、夏、秋各种神,有草木神,有战事吉凶卜问,图形怪异,近于符咒神秘。虽然没有标明墓葬年代,从书体上看,是战国末期的作品,与楚骚年代相当。我们以为《九歌》神灵近于这种帛画⑥。此外,不久前出土的一幅女巫、仙鹤图,也与此相近。古代有各族大盟会,《九歌》描写了神灵集会,最后还有神灵参加。我以为,在《楚辞》中,《九歌》充分地反映了楚地各族人民的思想和生活。

《楚辞》中女神特多,湘夫人以及帝妃,有娀二女、有虞二姚。女媭,有人认为是屈原之姊,我看也是一位女神⑦。在中原,封建宗法势力很大,男女界限森严,而《楚辞》中多有追求古帝后妃的描写,可知南北风俗不同。《楚辞》的韵味是原始的,带有母系时代的色彩。《山鬼》一篇所描写的山鬼,显然是一位女性山神,(近来绘画是以近代美女形貌出现的),反映出那时古氏族存在,是母系社会。这种母系氏族,现代在云南某地还存在。“山鬼”这个词如今闽东一带还用,用来形容一个人性格多疑幽僻,正如南方深山万木丛中,藤萝缠绕,吞云吐雾的神灵。我们读《山鬼》,想象到的幽深的岩壑,不是嵩山,不是华山,也不是泰山,而是江淮之山,是楚之山川。屈原把这山神写得很出色。

在原始蒙昧中的人民,为了需要,随时塑造女神。这种习俗至今留存,福建、台湾等地都供奉海神、马祖娘娘,出海必焚香拜祝,如遇风险,便散发呼救。还有林水娘娘,传说有魔生于长千山(现福建师大图书馆、文史楼所在),林水娘娘与魔斗法。原始人祀神,很现实,祷祝极朴素,即如《尚书·金縢》所载周公旦的祝辞:“……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这种祝辞是庙堂语言,而《九歌·山鬼》则是山中人民在歌唱,诗中写山鬼“含睇”,“宜笑”,“善窈窕”,这是楚地人民的颂神语言。在我们的时代,东南、西南各族庆祝节日、歌舞集会,正是《九歌》的现实表现。但是,汉以来的注家不了解这一点,王逸序论所谓“鄙陋”,正是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朴素。屈原很大胆,不用庙堂语言,而采用民间语言,排除周人颁给各国的政教,而用自己地方的艺术来反映楚国人民的思想、生活。

《九歌》中诸神是中国式诸神,是影响人民生活之神。楚帛画有各种神,犹《楚辞·九歌》有大司命等。以前文献记述燕、齐方士,我们从《楚辞》和帛画可以了解楚国的神,了解原始人崇拜留下来的朴素民风。

《左传·成公九年》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楚泠人钟仪被俘于晋,“与之琴,操南音。”南音就是楚音,楚国方音,和中原不同,正如今之越剧与豫剧、京剧各不相同。楚歌在秦汉占有相当地位,如项羽被困垓下、刘邦回归故里,都唱楚歌。《汉书·乐志》也提到“楚风”。从存留到现在的作品来看,常以句末加“兮”字表达楚音。可是,《诗经》以及先秦列国民谣也有加“兮”字的。此外还有个“只”字,也见于《诗经》。而《招魂》中用的“些”字,《楚辞》之外未见经传。“些”是楚国音,现在两湖江汉人民口语里还留有这尾音。《离骚》的“骚”字,汉以来都认为是忧烦之意,似乎无可重提,近来又有学者以“骚”为地名⑨。我以为,春秋时以“蒲”为地名者很多,“蒲骚”是楚代随人的地方,“蒲”是地名,加上一个“骚”字,“骚”是楚特有音。而“些”与“骚”是双声字,《说文》:些,苏个切。骚,苏遭切。这两个字都是楚音。此外,《国语·楚语》灵王为章华之台章有“尔者骚离”,是说扰乱。那么,“离骚”、“骚离”以及“骚”、“些”都是楚地方言,是表示扰烦的音。

《楚辞》多长篇诗作,如果是木简,难无错落。从近代出土的帛画来看,在淮南王门客中可能存有《楚辞》帛书,它会给我们提供更完整的篇章,可作更深入探索。

见《贞簋》。

②见《左传·昭公十二年》。

③“折鉤之喙,足为九鼎”见《史记·楚世家》,亦见《左传·宣公三年》,为楚庄王问鼎。《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亦有求鼎。

④“三坟”以下诸句,注家所定,未能令人满意。“八索”之索在《左传·定公四年》封邦中有“周索”、“戎索”,注疏以为法,索求法度,引《考工记》量记“时文思索”为效法。楚帛书(同注⑤)有关于“索”的二条材料。其一,“……秋索□有常,日月星辰乱达乱行……”;其二,“一月、二月、三月×××索无奉……”。与占卜繇辞有关。则“八索”是楚之文献,待新资料来补正了。

⑤⑥⑦楚帛画已流往国外,近来中外研究著作发表很多,此处所用的是商承祚先生整理的,见《文物》1964年9期。媭,诸家注以为屈原姊又以秭归为屈原姊所居。按:“秭归”与“子规”同音,均是楚语,是三楚神话故事。媭是楚女子美称,是女子有才智义。《周易》有“归妹以须”,樊哙妻名吕媭。《天官书》有婺女星,又作媭女星,在吴乡野。《离骚》发端即与星象连系起来。《九歌》之东皇太乙和大司命,都是司位的星名,“女媭”与其说是屈原姊,不如解为一个女星之神,合于楚语、楚俗。附说于此。

⑧1982年夏,云南博物院到黑龙江博物馆展出云南各族服装,放映记录影片,某族是母系社会形态。

⑨我正写到“些”与“骚”时,见一篇文章也提到“离骚”之“骚”,为地名,载于某学院学报,学报及作者未记清。附于此。见《左传·桓公十一年》。

(原载《北方论丛》丛书第三辑《楚辞研究》1983年)

游寿先生题字《楚辞研究》

/

同聲相應

/

(0)

相关推荐

  • 先秦的诗歌和散文有哪些

    中国文学的最早样式是诗歌,而<诗经>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收人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至迟在前6世纪,即由周王朝的乐官太师编 ...

  • 近百年来出土文献与楚辞研究综述

    但仅仅过了数十年,我们今日却可以有信心地说,我们已掌握了可靠的资料,能够对楚史.楚文化及楚文学研究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我们这样说,是因为有了比较扎实的资料作为依据,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靠推测或想象来作为 ...

  • 读书 | 游寿先生、周齐先生为哈尔滨市图书馆题字

    周齐先生与游寿先生同出胡小石先生门下,他们的书法教育与书法创作都植根于精湛的学术造诣,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书法功底.这正是中国书法家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国书法的精髓所在.但二位先生的艺术追求不同 ...

  • 游寿先生谈学书经历——我的临池简述

    "我以为废笔成冢, 池水尽墨, 不如读书万卷." --游寿先生 <我的临池简述> 同志们嘱我介绍书法,现在谈书法也多了,我没有什么新的见解,实无以奉告,况且活到八十四岁 ...

  • 隐堂琐记 | 陈巨锁回忆游寿先生

    游寿三札 陈巨锁 霞浦女史游寿先生是我最为敬重的当代学者之一,她在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诸方面的研究卓有成就,更兼教育家.诗人.书法家于一身,这在今天的学界,当是凤毛麟角的人物了. "前岁 ...

  • 刘寿南:庙名琐谈

    祀祖 "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即为清朝皇室的太庙.除了帝王之外,古代凡有官爵的,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家庙 ...

  • 杨克炎先生:亲历 亲见 亲闻 —— 游寿先生书事琐忆

    "杨克炎先生是我省著名书法家,更是学者.诗人.书法理论家.杨克炎先生书法以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为根基,并非以单纯书写为能事,这正是中国书法的根本传统之所在.书法史上,卓然有成的书家,皆为饱学之 ...

  • 治痛药对琐谈(上)

        中医理论与实践     治痛药对琐谈(上) 作者 孙龙川 疼痛一症,可见于临床各科及多种疾病.病因不一,治法各异,倘能结合选用治痛药对,往往可增强疗效.今略举数对,以示梗概. 一.羌活.独活治 ...

  • 治痛药对琐谈(下)

        中医理论与实践     治痛药对琐谈(下) 作者 孙龙川 十一.佛手.香橼理肝胃气滞: 佛手与香橼功效相近,香气浓郁,温而不峻,既能调理脾胃气滞,又能舒肝解郁止痛.<本草便读>谓佛 ...

  • 书法琐谈|南帆

    书法琐谈  南帆 没什么事松一口气,忽儿想写两张毛笔字.砚台里添一些墨汁,铺开纸张,挑一管称手的毛笔,凝神片刻,遽然落笔.这时多半是日暮时分,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为什么清晨很少从事书法功课?黎明即起 ...

  • 朱良春:蒲公英应用琐谈

    岐黃名家講壇 纯正中医思维.道地中医方法 关注 針推講壇 针灸.艾灸.推拿正骨.拨筋通络 关注 針推精粹 针推名家临床精要. 关注 艾灸999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灸之." 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