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家园】灵璧北区那座明朝的古庙,有多少人还记得?
游集张桥一一东嶽庙.明槐树
东獄古庙已不在 独留明槐诉沧桑
文/邱德龙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在灵璧县游集镇张桥村有一处百姓心中的神圣之地一一东嶽庙,历经六百余年的风雨剥蚀、战事纷争、文革推残、人为损毁现已不复存在,但寺内那株饱经风霜雪雨的明朝古槐依然枝繁叶茂,以粗壮残破的树身象人们昭示看历史的沧桑!
据坊间传说,在明朝万历年间(约为1560年前后),游集张桥的张氏一族已是人丁兴旺、名声显赫,在当地是数得着的富家大户。鉴于当时朝廷崇尚宗教,因此佛教道教文化盛行,但凡大户人家多以修寺建庙信奉神灵以示荣耀,于是由族首(名字失考)除带头捐款外,还招集族众研究让大家集思广益出资出劳在村庄中心位置修建“东嶽泰山庙,以护佑地方百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得到张氏一族的积极响应。于是请周易先生看龙脉找吉地,通过一翻精心细致的观侧查看决定村中心的二十亩宅地为最佳建庙吉地。后来又根据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日月星辰等等极为繁琐的方法,并通过反复侧算确定了开工吉日。就在开工放线的当天下午,一阵巨大的爆竹声后开始放线,这时却发现一棵生长旺盛的小槐树正好处在前大殿的后墙基上,正好有碍工程进行。
怎么办?鉴于此时天色已晚,工匠师傅们准备第二天早上开工时把小槐树移到别处重栽。岂料天亮工匠们来到工地一看奇迹发生了:不知何故,一夜之间槐树北移距墙基三尺,丝毫不影响施工。大庙顺利建成后,小槐树北移三尺的故事被民间百姓逐渐传奇、神化,口口相传,越传越神,越传越离谱,一直传到六百年后的今天。六百年来坊间把小槐树奉为神灵的化身烧庙拜佛,崇拜程度一度超过了“东嶽庙″ : 祈求平安者有之、祈求发财者有之、祈求福禄者有之、祈求送子者有之、认槐树做干爹的有之,更多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在百姓们祈求跪拜的虔诚声中小槐树长成了老槐树,据说至今已认下了干儿子达几万之众!如今树干胸围达三米以上,虽己老朽,仍然枝叶茂盛,花开满冠,生机勃勃。树上挂满了虔诚的信众们烧香、磕头、许愿留下的红布绿绸,鲜花供品,红绿光鲜,煞是好看,在偏僻的张桥村恰似一道亮丽的风景。
回头再说寺庙。寺庙共建有前后大殿各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厨房二间共计十四间,青砖小瓦、楠木椽,擎梁挂柱,每根抱柱直径均为三十公分,外凃大红油漆,铮光耀眼,进殿三层台阶。四周青砖砌成高三米的围墙,高大的门楣上镶嵌着砖雕“东嶽庙″三个正楷大字蔚为壮观。
后殿为正殿,供奉的是高大威猛全身雕塑的天齐老爷一一其功高天地、与日月同輝的东嶽大帝黄飞虎,因此后殿也通常被人们称为大帝行宫。殿内还塑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关帝关老爷等全身泥塑神像。面如重枣、美髯飘胸的关老爷一脸威武正气,让人看了觉得严肃中不乏威严,慈祥中透看威猛。以及财神赵公明、副将关平、周仓等将军全身塑像。
前殿中间塑有善恶二判官,善判官一副慈祥的面孔,脸含微笑,像是正在为人们增福添寿、送达平安吉祥;恶判官怒眼圆睁、呲牙裂嘴、像貌狰狞,似在大堂上审判作奸犯科的坏人,并欲将他们打入十八层地獄。
东西廊房为东嶽大帝的办事机构,像什么“福寿司″、“阴德司″、速报司″等等各有金身塑像,职司不同、相貌各异,让人观之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自大庙建成后来此烧香拜佛,祈求平安,求子祈福的虔诚香客、善男信女便络绎不绝,香火十分旺盛。
关于东嶽庙还有一个较为离奇的故事 : 据现年87岁的张桥村民张西祯介绍说:在他小的时候听他太祖爷爷说,有一年农历三月初九的清晨他去大庙溜湾,亲眼看到一条粗约碗口,长约两丈的大虫(庙龙)从庙东墙伸出半截身子到庙东紧邻的九李沟(九集至李楼)中饮水把我吓的大声喊叫,喊叫声立刻惊动了全村老少,大虫见到众人不慌不忙照常饮水。大家觉得稀奇,认为这是庙龙出现是吉祥之兆。于是族长便召集族人研究将庙龙出现的农历三月初九这一天定为喜庆的日子予以庆贺,人们敲锣打鼓抬上鲜果、美酒等贡品,舞龙玩狮前来庙里祭拜以祈平安。
从此每年到了庙龙显灵的这一天村中百姓和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们都要来庙中烧香祭祀,后来逐步演变为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九为东獄庙庙会(此庙不久被改名为天齐庙)。逢会的这几天十里八乡的百姓扶老携幼前往张桥赶庙会。庙会上三天大戏吸引着男男女女听大戏、凑热闹,人山人海,把庙前这个不大的场地挤的里三层外三层。大商家小摊贩商品琳琅满目,大到布匹服装,小到针头线脑应有尽有。捏糖人、拉洋片的更是吸引村童围作一团……虽然大庙后来改成了学堂,但是百余年来庙会一直没停延续至今,(只是在文革期间中断过数年)庙会依然年年办,年年古会都热闹精彩.......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十九年,族人中有个饱读诗书的秀才之子名叫张百方的年青人,在外边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的教育和影响,回到故乡张桥后首先动手扒掉了后大殿的天齐大帝和关帝老爷等神像,办起了学堂,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学文化。当时族人不解,纷纷阻挠和责备,并给张百方送了一段讥讽他的顺口溜:“张百方,大改肠,扒神像,办学堂,神灵怪罪谁来搪?弄得人心都惊惶,何时能出状元郎?”。尽管如此学堂还是坚持办了下来。后来被改成了村学、乡学,解放后先后办起了小学、完小、初中、高中。千余名初中高中毕业生在此完成了学业走向社会有仍成为了国家栋梁。现为游集镇张桥小学。
文革后的一九七三年为扩大办学需要东嶽庙被全部拆除。
东嶽古庙不复在,独留明槐诉沧桑。
二0一八年九月十三日草于游集邱楼
作者简介: 邱德龙 安徽灵璧人 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 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灵璧红杏诗书画院会员 灵璧家园网优秀作家 灵璧县畜牧水产局退休干部 闲暇时以写点文字为乐趣 偶有作品见诸于期刊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