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支出最大,溥仪回忆批评,慈禧的一餐有多奢靡?盘盘全国顶级
文/商学野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晚清最后在内忧外患中挣扎了几十年,百姓苦不堪言,但是当时的执政者依然锦衣玉食。比如慈禧太后,她晚年的生活却以奢侈而闻名。
根据当时清宫内部的一些宫女太监们回忆,慈禧太后很讲排场,虽然当时的大清朝奄奄一息,可慈禧和当时的后宫生活没受到多大的影响。根据清宫《膳底档》记录,慈禧一年光花在吃饭上的钱就有十几万两白银。
这个数目有多夸张呢?根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清朝的一个7品小官,一年的俸禄才是45两白银,就算加上官员的"养廉银",一个7品官一年也就几百上千两收入而已。
慈禧太后光吃饭这一样,一年花的钱就能养活几十上百个基层官员。她到底每顿吃什么呢?为什么光在吃饭上就能花这么多钱?
一、慈禧御膳,清朝最顶级的宴席
在皇宫之中,皇帝吃的东西叫做"御膳",厨子也叫做"御厨"。根据清朝的习惯,王公贵族一天起码要吃两次正餐,在这之外加一顿简单的晚饭,一共就是一日三餐。早午两顿正餐一定要盘盘盏盏摆一大桌,至于摆多少,每个皇帝的要求不同。
清初满族人入主中原,当时根据清宫条例,皇帝每顿饭要120道菜,这叫"祖例"。但是后来的皇帝觉得这样吃饭太麻烦,就开始减少菜量。
在清朝前中期,无论是康乾盛世,还是嘉庆道光,这些皇帝对吃饭的要求都不那么复杂。康熙时期,皇帝御膳一顿饭有十几道菜,在今天来看就是一顿大席的菜量。乾隆时期略有增加,达到24道菜,一直到了乾隆晚年,宫里的风气变得奢侈了一些,皇帝御膳一顿饭增加到四五十道菜,一般是48道,开销翻了一倍。
后来的道光皇帝是出了名的节俭,一顿饭四菜一汤成为习惯,此举被后世史学家称赞,堪称帝王表率。结果到了清末,慈禧太后开始"报复性消费",她的御膳一顿要吃100道菜,据说一般是106道或108道,这也算是恢复了清朝"祖例"。
清末的这种吃饭排场,不仅让现代人听着很夸张,连末代皇帝溥仪都看不下去。他在自己的回忆性著作《我的前半生》之中这样评价清宫御膳:"在宫中,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排场莫过于吃饭。"
清宫里不仅有皇帝、太后,还有皇后、嫔妃、皇子那么多人,皇帝和太后100道菜,王子嫔妃几十道菜,光吃饭这一项的消耗就是天文数字。有人曾评价:"清朝就是被这些人吃垮的。"
那慈禧太后的100道菜,到底有多精致呢?
二、100道菜内有乾坤
首先,慈禧吃饭的100道菜绝不是个概数,也不是拿一些咸菜碟子来凑数,是真真正正的100道大菜。这些美食从材料到做法都是最顶级的,不得有丝毫含糊。
先看看材料,慈禧的御膳房叫做"西膳房",是自己的专用厨房。这里面的食材都是来自于中国五湖四海,各种山珍野味,无论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都能见到。东北的熊掌,山东的鲍鱼,东海的鱼翅,海南的燕窝,这些珍贵食材不断地运进"西膳房",变成慈禧的御膳。西膳房请的"御厨"来自大江南北,都是川、鲁、淮、粤各种菜系的高手,加上底下打下手的伙计,西膳房共有370人工作,专门伺候慈禧吃饭。
在做菜的方法上,慈禧御膳100道菜大致有小吃、冷菜、热菜、汤粥、火锅这几种。做法有烤、炒、蒸、煮等等,鸡鸭鱼肉每种食材七八道,道道不重样。
这是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慈禧太后某日的菜单,这一天的菜品是:
八宝奶猪火锅、金银鸭子火锅。
燕窝"膺"字锅烧鸭子、燕窝"寿"字三鲜肥鸡、燕窝"多"字红白鸡丝、燕窝"福"字什锦鸡丝。燕窝白鸡丝、。
海制蜜制火腿、三鲜鸽蛋、大炒肉炖榆蘑、口蘑熘鱼片、青笋晾肉胚、肉片焖玉兰片、碎熘鸡、煎鲜虾饼。
挂炉鸭子、挂炉猪。
寿意白糖油糕、寿意苜蓿糕、澄沙馅立桃、枣泥馅万寿桃。燕窝八仙汤。鸡丝卤面。
克食二盘、蒸食四盘、猪肉四盘、羊肉四盘。
基本上每道都是肉菜,而且名字很多带着"福寿"之类的字眼,图个好彩头。
不过这些菜仅仅才30多道,因为这只是御膳房的菜,慈禧自己的"西膳房"还会做差不多的一套菜,加起来七八十道。根据清宫的习惯,当时的后妃、皇帝都要给慈禧"敬菜",也就是送几道菜孝敬慈禧,加上这些就够100道了。
慈禧和光绪每天吃饭的食材多达几百斤,肉类力求新鲜,鸡鸭鱼肉都是当天宰杀。这些东西是太监们从外面采购的,里面的油水很大。据说清朝皇帝吃一个鸡蛋就要花十两银子,中间的差价都被太监和御膳房管事贪污了。
由此看来,慈禧一年吃掉十几万两白银,真的不算夸张。
三、菜品里面也有潜规则
在封建时代,贵族的铺张浪费是常见的现象,但是清宫对吃饭最讲排场,里面有别的原因。
首先,清朝异族入主中原,统治者对于自己的手下一直都不放心。
在皇帝品膳的时候,100道菜并不是每道菜都吃的,一般就是离自己比较近的几道菜吃几口而已。一般人的饭量其实就那么大,皇帝不光吃菜,还要吃蒸好的"贡米饭",他们也没有大的体力活动,一般几口就饱了。吃一顿饭最花功夫的就是上菜摆盘,而真正花在吃上面的时间并不多。
之所以摆这么多菜,却只随便吃几口,据说是为了防止在菜里下毒。虽然御膳菜品很多,但是皇帝和太后没有点菜的权力,上什么菜全是御膳房定的,而且每天换花样,就是为了怕有人摸出御膳规律,在皇帝爱吃的菜里下毒。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回忆,所谓"进膳"是个麻烦的工作,时间很长,因为每道菜上面都有个银牌,是防止下毒的。每道菜在呈上来之前,小太监都会先尝,没问题再端上来。如果是冬天,溥仪回忆中端上来的菜大多是凉透的,而且有些已经很不新鲜,看着就没胃口。
其次,御膳其实不是一个人吃的,一顿御膳皇帝太后吃不了几口,最后都是太监宫女享用了。
慈禧太后每顿100道菜,就算是10个人都吃不完,听起来非常浪费,但是老佛爷吃完之后,这些菜也不是全部丢掉了。慈禧一般会把自己的剩菜赐给后妃,或者赐给自己的手下太监宫女们分享。
这种行为在清宫历史上很常见,康熙乾隆这些皇帝会赐菜给自己的大臣,代表一种恩典,只有被皇帝器重的大臣才有机会"吃剩菜"。同样,慈禧赐给后妃或者下人一些御膳,也是拉拢人心的手段,让下人感觉到主子的对他们的爱心,他们便对慈禧更孝敬,做事情更加死心塌地。
而且此举也顺带解决了一大批人的吃饭问题,慈禧晚年身边伺候的人有几十个之多,这些人的吃饭问题也得解决。慈禧御膳与其说是给慈禧做的,不如说是养活了慈禧身边的几十人。
不管怎么说,慈禧御膳是清末时期统治者腐朽的写照,连溥仪都对这种铺张浪费的习惯嗤之以鼻。但是也有人说"讲排场"是一种"宫廷饮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现在很多"宫廷菜"复活而且价格不菲,如果溥仪还在世的话,不知道会对此有何看法呢。
参考资料:
1、《我的前半生》,溥仪
2、《慈禧太后时代清宫御膳的特点与意义》,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