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鹄 | 莫要相信招生老师的坑蒙拐骗:高中择校的五大误区
所谓的择校,就是如何挑选最适合孩子的高中。
近来,各地区的中考成绩不断揭晓,各大高中的宣传战也正式拉开。不断有家长私信问我,这所高中好不好,那所高中是不是真的差劲。还有人建议,要不你就写写你所了解的那几所中学吧。
我的回答统一是,我可以说说高中择校的几大误区,让您不被那些招生老师忽悠。至于具体的信息搜集,还是要靠家长您个人的情报信息搜集能力。
我也看了本省几所学校的宣传文案,有官方出品的,也有在职教师本人热情撰写的。面对衡水系和石家庄系名校如狼似虎式的“掐尖”,今年,邢台本地几所名校的宣传文案着实下了几分工夫,也确实让我有了几分感动和信任。
遗憾的是,有些文章也确实避重就轻,甚至个别文案还有点坑蒙拐骗的意思。接下来,我将围绕几句影响力较广的择校宣传口号,逐一批驳这些“谎言”和“偏见”。
吾爱吾师,吾爱吾乡,但吾更爱真理,更尊重现实。
希望诸位阅读时能够暂时抛弃自己的家乡本位,抛弃由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狭隘视野,真正从学生自身、从现实环境、从长远发展入手,理性思考哪所高中最适合您家孩子。
误区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不靠谱的鸡汤千千万,而这句话,是我识字以来,读过的最最最最不靠谱的鸡汤。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了,谁要是信了这句话,才会被某些擅长坑蒙拐骗的人安排得明明白白。
退一万步讲,您本人追求安逸,喜欢逆来顺受,自以为自己宠辱不惊就得了,千万千万不要向别人,特别是孩子,宣扬这种不思进取的思想了。当灾难突然降临,你嘴里叨叨几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多少还能安抚一下自己慌乱的内心——但是面临重大到足以改变人生的选择时,要是还这么想,那就不要怪命运随便给你安排个位置了。
我坚信,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你读过的每一本书,走过的每一段路,住过的每一个地方,用过的每一种学习方法,见过的每一个人,学过的每一门课,待过的每一所学校,和朋友交流的每一句话,遇到的每一次思想碰撞,都会组成你的个人气质,都是你这辈子的个人履历,都会或明或暗地呈现在你的简历上,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自己的长远发展。
现在你不珍惜自己的选择权,不经过深思熟虑随随便便做出选择,未来你很可能就会别无选择。所以,不要轻轻松松被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忽悠,随随便便做出了选择,最后浪费了自己前九年的努力和青春。
误区二:“不要被一些数字所迷惑。”
其实,刚开始,我是有点赞同这句话的。你发现了吗?往年高考过后,几乎每所高中都敢发喜报。要么是本一率涨了多少,要么是本一人数多了多少。要么算人数,要么算比例,本一的数据不好看就算本二的——反正几乎没有哪所学校承认,鄙校今年又考砸了。
每年都是再创历史新高,每年都是再创辉煌,个个气贯长虹。这样做,看似皆大欢喜,上能向领导交代,中能激励在校的高一高二学生,下能稳住家长情绪。实际上,这种统计上的小把戏,根本经不住细查,经不住对比,只能暂时掩盖差距,放弃揭露和解决问题。
比如说,普遍认为,今年河北省使用的全国卷一比往年简单,简单到衡中每个文科实验班都有二十来个数学满分,平均分都到了147分。于是乎,新的宣传开始了,今年本校600分之上的考生人数又多了!今年本校出了多少个单科满分状元!
后来,我想明白了,作为局外人,作为旁观者,还得看数据。因为数据造假的难度,要远远大于胡编乱造出几个形容词。
假如有一所学校,只说自己自己师资力量强大,不提有多少名特级和高级教师;只说自己高考成绩优秀,不说自己有多少学生考上了顶尖大学;只说自己再创新高,不提自己与省内名校的差距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只说自己有几位尖子生今年考得特别好,不提整体成绩的排名是否进步了……
那我觉得,这样的学校,还是慎重选择吧。
有的家长确实会“被一些数字所迷惑”,但不是因为家长太蠢太笨,而是因为另一些数字被掩盖了,没有被发布出来罢了。不是家长就想自投罗网自甘堕落,而是一些团体喜欢避重就轻忽悠百姓罢了。
至于如何获得更准确全面的数据,教您两招:一是加入这所学校的各种家长群微信群qq群,总有消息灵通的热心人告诉你真相;二是直接请毕业生吃饭,当面问这所学校怎么样,今年高考成绩如何。
多说一句,无论是高中择校,还是考大学报志愿,六成都是在考验家长。
误区三:“清北人数再多,也跟你家孩子没有关系。”
“既然孩子基本没希望考上清北,那干嘛进名牌高中去当绿叶,在普通高中当红花不更快乐吗?”曾经有位家长这么问我。
我的回答是:“您跑过步吗?”
经常跑步的人就会知道,你的跑步速度,跟陪你跑步的人的速度,有非常大的关系。陪跑的速度快,你也会加把力,可以咬牙坚持更久;陪跑的速度慢,你也会松口气,心想,原来大家都差不多,那干嘛还要努力呢,轻轻松松跟上大部队不就行了?
在现实中,招生时,有的招生老师喜欢先压压学生的傲气,毕竟中考再优秀的学生,也没法保证自己高考后能进清北。加上大部分尖子生都比较谦虚,知道自己距离巅峰还有一段距离,最后就被骗入了一些宣称自己“清北人数不多,但是最好的资源都跟你家孩子有关系”的学校。
我的一位初中同学便是如此,当年选择留在本地高中,心想着“与其当凤尾,还是当鸡头吧”。结果成绩出来,在全省只能当个“鸡翅膀”,太不甘心了。于是乎,当机立断去衡中复读。她自己也没想到的是,一年之后,她考取了清华大学,成为了“凤头”。
其实,说实话,对于那些“清北人数不多”的学校来说,即使全部教学资源都用在你家孩子头上,又能优质到哪儿去呢?其实,对于高手来说,最重要的是给高手们充分竞争和交流的平台。这一点,名牌高中比普通的重点高中拥有非常大的优势。
更何况,即使自己终究考不上清北,还是可以和考入清北的同学成为好朋友的嘛!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你说,你想不想让孩子有考上清北的朋友呢?
最重要的是,考上清北的学生,其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一定皆有过人之处。假如您的孩子跟这批大神学几手,不比在小学校里坐井观天强吗?
您想想,照您的说法,考上清北的都是天才,普通人考不上清北。那么,究竟是谁在“陪太子读书”呢?我看,“太子”反而是成绩相对一般的同学,因为清北大神没从你这里学到新知识新方法,反而无私地教了你好多,或者让你潜移默化地养成了好习惯。你说你赚了多少?
究竟是绿叶衬托了红花,还是绿叶沾了红花的便宜?退一万步讲,要是孩子去那种连“红花”都没有的学校,你家孩子去了就能成“红花”?我看多半只是大号的绿叶,就像路边的万年青罢了。
误区四:“当年同一所初中里中考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去外地名牌高中上的那个反而不如留在本地念书的。所以为啥偏要背井离乡去外地读书?”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还真是奇了怪了,莫非冥冥中有一股力量在操纵这一切?可是,从我的经历看,当年和我中考分数差不多乃至更高的,高考分数都不如我,甚至有几个同学与本一失之交臂。为啥每年这么多本地高中的毕业生去衡中复读,却没有几个衡中毕业生回家乡复读呢?
其实,验证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只需要三个步骤。
第一,判断样本的随机性,即必须知道样本是否是随机的。一个人的交际圈总是有限的,您可能只清楚小范围内学生的中考和高考成绩。
第二,判断样本和剩余样本中会不会存在显著差异。您不能专挑那些中考高分但高考没考好的,也得算上那些中考高分高考同样优秀的学生。
第三,分析剩余样本数据,验证结论。真想搞明白某些高中是不是让一些同学学废了练废了,确实需要更多的样本和数据,不能只拿“我身边”“我亲戚”“我同学”的例子当论据。
最后,必须要承认的是,现实中没有哪所高中是名牌大学的保险箱。我们只能说,进入越优秀的高中,考取名牌大学的机会就更多一些。至于能够多多少,还要靠个人的努力和机遇。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一些同学确实不适合择校。这一点,接下来我会提到。
误区五:“既然小胡老师这么鼓励孩子择校,那我也一定要让孩子上更高层次的学校。”
且慢,且慢,我并不是无条件鼓励孩子择校,有这么几种情况,就没必要再花力气和心思为孩子择校了。
第一,所纠结的两所学校实力差距不大。比如石家庄一中和石家庄二中。
第二,孩子和家长都没有野心,都喜欢“岁月静好”和“安安稳稳”,那还是别去学霸扎堆的地方受刺激了。
第三,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孩子身体不好,那就算了,不要勉强。
第四,掏不起学费或者舍不得花钱的。毕竟,想要获得更好的服务,就得支付合理的对价。这一现象或许略显绝情,但未来,这会成为社会的常态。
第五,不欣赏某种教育模式的。比如孩子就不喜欢衡中的模式,那也不要勉强,毕竟人各有志。
第六,懒得折腾的。很多家长懒得为孩子打听消息,也懒得跑腿,自然不适合择校。
第七,实在跟不上的。有大神陪跑和指导固然好,可是你也得努力跟上,不能被落下太多。
第八,心理素质不坚韧的。如果孩子没法接受进入名校后的心理落差,那还不如进入相对次一点的名校。
最后,请学弟学妹们记住:
选择之前,选择大于努力。选择之后,努力大于选择。
此时此刻,对于你们来说,选择,意味着决定未来三年的学习环境。
三年后,对于你们来说,选择,意味着决定未来四年的学习方向。
我知道,此时此刻,会有相当一批同学在纠结,是去名校当“凤尾”,还是去稍微差一点的学校当“鸡头”。这时,不妨真正问问你自己:你究竟有多想成功?
很想成功的,我建议你去当“凤尾”;不那么想成功的,我建议你去当“鸡头”。注意,这两种选择没有高下优劣之分,纯粹是个人性格和志向不同罢了。
一旦当你作出了最后的选择,就着手准备开启新的人生阶段吧。高中,是真真正正比拼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阶段,小聪明和小机灵再也没有了用武之地。
我没有见过一个成功的人不是超级努力和超级自律的,因为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学校,只是可以帮助一名具备成功者素质的潜力股更顺畅地发展,而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要记住,一个人再聪明、出身再优越,也要努力、敬业、有激情、自我约束,才能实现理想。一所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很深刻,但这不一定只指多高的升学率,还包括如何引导你,为你提供展现自我能力的机会,帮助你找到兴趣所在——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