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禅堂湖司庙的来历

禅堂湖轶事:司庙的来历

文/胡桃夹子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禅堂街东边有一个司家庄。司家庄曾有一座庙,这庙叫“高黄(皇)”庙。司家庄后来也改叫成“司庙”了。

       为什么司庙庄上的庙叫“高黄庙”呢?这可是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清朝末年,高楼地有“高”“黄”两姓人家不知因什么事结了“疙瘩”。两家打了几年官司,耗费了大量钱财,也未打出输赢。

       常言:人争一口气,佛要一柱香。两家自侍家里地多财盛,仍互不让步,坚持打下去这场官司。

       高楼清朝时也属灵璧县官辖。这一天姓高的和姓黄的又去灵璧县衙告状。到了县衙,两家自然又是击鼓喊冤,县太爷升堂问案,但一时还是不能判谁赢谁输。只好如以前一样:退堂。让两家过几天再来听审。

        这高黄两家只好回家。一路上两人一前一后,也不搭话,只顾低头赶路。话说傍晚时分,两人走到了禅堂东边的司家庄。两人是又累又渴,只好到庄上的人家去讨水喝。等喝完水,俩人来到路边,看到路北有一块高地,就顺便走过去坐下休息一会。俩人坐下来,其中一个憋不住,就找对方说话:我们两家因为一点小事,斗气打官司几年,县老爷也收了我们俩家不少的银子,可就是不给我们把这理给评了,故意拖延着,这要是要吃倒了我们俩家了。这样下去,我看俺俩家非得让这场官司弄得家产尽绝不可!另一人听到对方说得有理,也就消了点气,接话说:是的,我看这样打下去,俺俩家的钱都要为这场官司花光。另一个又说,我看俺俩家这官司也别再打了,输赢又能如何呢?另一个接话说道:是啊!衙门口往南开,有理没银子难进来。不如俺俩就此和好吧?就这样俩人你一言我一语,把几年的疙瘩在司家庄这块高宅子上就解开了。

        心中疙瘩解开,俩人心情顿时大好。一个说,俺俩今天在这休息拉呱,又重归于好,也是与这庄子有缘分。我看这高地也是闲地一块,不如我俩就此做一件善事,做一个功德?另一个接话问:做什么功德?对方接话:人在阳世做的第一功德是救人,第二功德是修庙。以你我从前的家境,要修一座庙也是不难,只是这几年官司打得已伤了元气。我看这样,我俩今天也别回家了,咱找他这庄的庄上头脸人商量商量,看看修一座庙我俩能俩能出多少银子。另一个一听完当即就表示赞同。就一路向庄里走去……

        俩人找到了司庙庄有威望的族人。族人一听有人捐钱建庙,自是欢迎。只是修庙是大事,耗银巨多,表示要慎重商讨。

       司庙庄紧邻大杨庄,小周庄。这司姓族人就想,这修庙是惠泽一方百姓之事,应当邀请几庄乡党共同商讨。

        不几天,几庄族人碰头聚在一起议事,达成如下盟约:造庙工价由“高,黄”两家承担并粮饭茶水事宜。杨姓户大人多,承担正大殿所需银两。司姓免费提建庙供地皮,承建东廊坊。周姓承建西廊坊。庙宇名字取“高黄”两姓,称“高黄”庙。神龛供奉汉高祖刘邦。

       约已定下,即日鸣炮破土。由杨姓绅士(杨天玉总支事),“杨齐红”(有名木匠)任木工总监。当年春季动工,历时八月余,方得完工。庙成,即招来四方香客信众,一时间香火旺盛。

       自此司家庄就有了一座“高黄庙”。

解放后,经历破“四旧”运动,神龛神像被毀,但庙宇尚存。又过多年,因修建学校需要,才拆了庙宇。

       现在的司庙小学,就是建在原来的“高黄”庙址之上。

      “高黄庙”自此就成了一个传说。

(注:本故事由杨文进讲述。杨天玉是杨文进的老太。杨文进今年七十二岁,大杨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