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如果你有这3种表现,别人就会不把你当回事

东野圭吾在《白夜行》中写道:“这个世界上有两件东西不能直视,一个是太阳,另一个是人心”。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想获得别人的重视,但其实想要获得这份认可,拥有决定权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网上有这样一条热议:“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会这么复杂、这么难,让人身心俱疲。”

底下的回答五花八门,其中一条高赞回答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既要兼顾情谊,又要考虑自身利益,这个分寸很难掌握。”

的确,交往的分寸,就是你和对方交心的程度。

有一些人不愿意麻烦别人,太要强,但其实这样很难交到真心的朋友。交友的一条原则,就是“互惠互利”。没有看过相互之间最窘迫的时候,很难真正地相融。

别人如何待你,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把握自己的言行,在对方面前呈现怎样一个状态。

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你呈现出这三种状态,别人很容易“看轻”你。

不懂索取,一味付出

卡耐基说在《女人的格局决定结局》里说的那样:

“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经营好,给对方一个优质的爱人。”

这个爱情观,也同样适用于交友。朋友之间的尊重和相互吸引,并不是靠你一味的付出就可以获得的。

最稳固、最长久的方式,是把自己活成一个“圈子”。当你本身优秀了,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加入。

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的消耗自己,一味的付出,不懂得为自己争取应得的利益以及提升的机会,那么在这段交往中必然会处于劣势,甚至会越走越低。

当然,一味的索取不可取,但一味的付出会丧失许多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机会。这里讲求的是一个平衡、一个分寸。

而人一旦高开低走,或者没有可供对方交换的利益,必然会被对方看低。

怨天尤人,遇事退缩

《老子》中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抱怨生活对你不公平,因为生活根本就不知道你是谁。

有的人面对困难越挫越勇,有的人一旦有点压力便早已崩溃。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处理方式大相径庭。

美国学者保罗·斯托茨对此曾提出过“逆境智商”(AQ)的理论,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也就是将不利局面转化为有利条件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不够自信,遇到事情的时候只会选择退缩。习惯怨天尤人,怼天怼地抱怨各种事情。

如果任由这种情绪蔓延,自己会变得消沉,也会影响身边人的情绪,使得大家都变得消极。

面对无法逃避的逆境、危局,已知不可挽回,那么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面对现实、着手解决。

不积口德,利益至上

《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

“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要记住,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所拥有的优势。”

人际交往中,管不住自己的嘴,不在背地里说别人的闲话,是成年人应有的自觉。

生命无常,事有因果。你以为的随口一说,也许就是人家心坎上的伤,也许就是压倒别人最后的一根稻草。

只要有第二个人知道的事情,就不算是秘密。不积口德,总会传到当事人的耳中,变成一份深重的怨气。

还有一些人,在交往中喜欢占别人的便宜,利益至上。别人的帮助他照单全收,要他付出的时候,就畏畏缩缩、停滞不前。

这样的人,也很难得到身边人的尊重和信任。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习惯如此的人,就没资格怪别人不把你当回事。

社会学家霍曼斯说:“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

无可厚非,这同样也是心理学“互惠定律”告诉我们的道理。

所以,人生犹如登山,选择与什么样的人为伍,真的很重要。

正如黄渤所说:“那些在关键时刻愿意帮你一把的人,都是值得你铭记一生并感谢的人。”

我们不要活成让人可以随意“看轻”的样子,同时,对于那些不值得交的朋友,也要有识别的能力,有及时抽身的勇气。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