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我—心意的运作模式①

《就在当下》

---临在与释放简明指南

一位伟大的圣人帕拉德曾对他的父亲说过一句很出名的话:“我们实际上只有一个敌人,这敌人并不在我们自身之外。我们唯一的敌人,就是心意。”

我想再谈谈心意的四个方面。你需要通过观察内在来理解,心意的这四个方面是如何在你的内部运作着的。通过直接看到心意的运作方式,便能通过更高的知觉释放你对心意内容的认同。

当你开始为你的心意及其造物承担起责任时,你便超越了心意。你放弃了这样一种自我形象:认为自己是心意与外部环境的无助的受害者。

你成为心意的监督者,由此便赋予了自己力量,你也让心意成为你的朋友。

心意的四个方面:

◆感知

◆解读

◆基于假我的解读而升起的情绪感受与身体的感觉

◆以及假我-心意对“心意制造出的感受并在身体上表达出来的感觉”而做出的反应。

情绪感受和身体的感觉如:自信、骄傲、愤怒、悲伤、伤害、渴望等由假我-心意制造出的感觉,心意会做出一种反应。

心意对由假我解读而升起的感受所做出的反应,表现为“喜欢”或“不喜欢”,即:一种内在的“推与拉”。在临在觉醒之前,心意的这四个方面大多都是在下意识地、毫未察觉地发生着。

一旦你通过体验知道临在,并且积极主动地选择临在,那么你便能够非常容易地观察到心意的这四个方面。

当我说到「心意」这个词眼,指的则是包含了思考、感受和意愿功能的心意。在《瑜伽经》中,心意的这些功能被称为CHITTA,CHITTA包含了念头(Manas),即:以念头形式存在的能量。念头是一种精微能量,这种精微能量形成了念头的形式、念头的印象。

智力则是一种分辨、辨识的能力,智力运用的是意愿的功能。心意基于物质假我的需求,对由感官输入的信息进行解读,并就其制定策略,这就是虚假的自我。

假我是我们对自己抱有的一种自我形象,是我们在故事里所想象出来的那个自己。假我只存在于回忆和想象之中。

真正的自我,则是一种不会有任何变化的“我是”感(I am),这种“我是”只存在于寂静的知觉临在的核心之处。

如果我问你,是谁在这里?有一种寂静的知晓,“我。” 当你选择与同处一室的某个事物一起临在时,这种“我是”便可以被你感知到。

当你就在这里时,心意便会寂静下来,此刻的你只有对存在的无念头的知晓,即便只是持续几秒钟。

所以,基于我在心意中对自己抱有的形象,假我-心意便会解读日常环境中的体验与经历。根据假我所做出的这些解读,便会感觉良好或者糟糕,感觉快乐或者悲伤,感觉自信或者害怕等等。

如果我在白天遇到你,你对着我微笑,我的假我便会解读说:“哦,这个人喜欢我。” 此时我会很自信,由此产生一种扩张感。

许多关于自己的积极信念也会在心意中升起。“哦,她喜欢我,我很好,我很足够。” 我在心意中感受到一种愉悦的感觉,这也会作为一种令人享受的扩张感反映在身体上。

如果我继续回忆起你的微笑,这便会产生更多令人愉快的念头、感受和身体的感觉,进而激发起更多关于过去与未来的念头。被人喜欢的感觉可真好。

然后,智性也可能运转起来并开始制定计划:“我怎样才能让她再次对我微笑?也许她喜欢我衬衫的颜色?我明天应该穿同样的衬衫吗?她是不是我命中注定的伴侣?” 可能也会开始想象与她在一起的美好未来。这是典型的在“高速旋转”的心意。

如果你没对我微笑或者对我皱了下眉头,那么我可能会解读为,“哦,她不喜欢我。” 然后心意制造出一种自我怀疑感,这便会作为一种收缩感反映在身体上。

然后,心意对身体上出现的收缩感做出反应:制造出更多自我怀疑的念头,制造出“想要摆脱掉害怕与怀疑”的念头。

假我可能做出策略,用对未来更多的积极思考来抵消怀疑的感受,从而好让自己感觉好一些。出现更多的思考,于是我变得更加迷失在心意之中。

心意进行思考,然后感受;基于感受,心意再想出更多的方法以得到它想要的,或者想办法去避免它不想要的。

由此,这是一种无休无止的、从精微到粗糙的作用与反作用,由心意制造出来的循环往复:感知、解读、感受,然后便是对感受做出的反应。

当知觉完全沉浸在心意的虚幻世界里时,便会有一种持续不断的、习惯性的思考流。

未被观察的心意,持续地思考着它喜欢和不喜欢的东西,并且以更多的思考和感受来对念头和感受作出反应。

心意对它所感知到的任何事物都会产生执念或厌恶,这种连锁反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世复一世地持续下去。

英语中有一种说法,“一根链条的坚硬程度,取决于其最脆弱的那一环。(类似于中文里的“一个木桶装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人类的心意有四个环。在这个“链条”中,最坚硬的一环便是心意制造出的感受,并且它作为一种身体的感觉反映在身体上。

情绪感受,比如愤怒与恐惧,卡在记忆中,以感觉的形式反映在身体之中,造成二元性的错觉。此时此刻我在这里,但当我回忆起过往的痛苦和欢乐,或者想象未来的时候,却觉得自己身处那里,身处其他某处,反正就是不在这里。

因为此刻当我回忆起过去时,并且在身体里感受到了某个东西,比如愤怒,于是我便认定,过去肯定是真实的。即便愤怒的感觉是基于过去的,然而残余的愤怒却在此时以感觉的形式出现在我的体内。

然而,心意所制造出的感受,同时也是最薄弱的一环。当我们观察感受,并有觉知地允许自己去感受这些感受,不带抗拒,而是接纳,就在当下此刻,情绪的“电荷”被释放了出来,这个由心意构建出来的对自我的整个幻觉开始瓦解。

突然之间,二元性的“面纱”被掀开了,与至尊源头的联结被揭示了出来。

虽然情绪感觉是心意链条中最强大的一环,因为它们制造出一种错觉的现实感,但是,情绪感觉也是最薄弱的一环,因为当念头、感受和身体的感觉被允许进入知觉之光时,对心意的认同就在这一刻被打破,思考流被打断了,就在这个空空的空间里,真正的自我得以被感知到。

一个没有念头的空间打开了,在这个没有念头的知觉空间里,存在的喜悦自发地升起,痛苦消失。

当我回忆过去时,感受到与之关联的、附着在记忆上的感受。我重温了过往的经历与二元性的幻觉,仿佛过去之事现在仍然存在,真实无比;我在这里,但我觉得自己却在那里。这就是二元性。

我在这里,但当我进入到心意,就觉得自己在那里。即使事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我越是去回忆它,便越是认同于心意的内容。

伴随着“过去和未来的念头都是真实”的幻觉,我对思考越发上瘾,继续迷失在心意的虚幻世界里。

上瘾性思考的另一个方面是:它阻碍你体验到生命的真相。当你临在时,心意便寂静了下来。

在沉默的临在中,你直接体验到自己,真实的自我,而这只能在当下此刻被感知到。

我不是说你不应该后悔过去的错误,我也不是说你不用采取任何行动以避免重蹈覆辙。

我只是在说,当你进入心意并认同于过去和未来的念头时,便会对当下生命的真相失去觉知,并且你还在加强这幻觉,认为过去或未来的念头是非常真实的。

问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惩罚自己够多了吗?我需要不断地回忆已经过去的、无法改变的过去,来更多地惩罚自己吗?”

摘选自《就在当下》第7讲 第193—197页 作者:Satyadeva Da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