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作家‖【享用终生的“老话儿”】◆王伟光

作者简介
王伟光(网名:海阔天空)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机关退休干部,北大荒作协会员,喜爱文学,作品散见《海外文摘》、《北大荒作家》、《齐鲁文学》、黑龙江省电台、电视台。
享用终生的“老话儿”
“老话儿”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上的嗑儿,是流传已久的话,蕴含着哲理,闪烁着智慧,反复咀嚼韵味悠长,破解许多生活谜团,为人生取向确定捷径,可谓享用终生!

一、简单易行的保健偏方。

“春捂秋冻”是较为流行的“老话儿”。据养生专家讲,很有道理:“春捂”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要多保暖捂着点,不要过早脱掉棉衣。春天的一半是冬天,每年2月初立春,依然是冬天的感觉。3月下旬春分过后才有春暖花开的感觉,进入气象意义上的春天。初春乍暖还寒,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难以适应,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秋冻”是说秋季气温刚转凉,要少穿衣服冻着点,不要过早穿上厚衣服。秋天的一半是夏天,8月初虽然立秋,仍是三伏天,到8月下旬署热仍然盛行,秋阳炽烈灼人堪称“秋老虎”,这时岂能穿厚衣服。9月下旬,天气才有凉爽的感觉,这个时候早晚温差加大,青壮年仍是夏装,老年人和儿童在早晚就需要适当加衣服,防止受凉。天人合一,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必然深受影响。“春捂秋冻”也要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二八月乱穿衣”,就是指在农历的二月和八月,气候漂浮不定,老人儿童体质弱者就会穿的多,火力壮的年轻人衣服会穿的少,以感觉不冷为宜。真可谓通俗易懂,一语中的。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经济拮据,但妈妈“春捂秋冻”的呵护,使我身体无恙,健康岁岁春秋!

二、劝人正确面对衰老。

“人老不以筋骨为能”。这句“老话儿”谆谆告诫老年朋友,人老了,就不能逞强做自己体力所不能支持的事情,青春不在,量力而行,要服老!记得小时候,家里穷,感冒发烧买不起药,额头拔几个火罐了事,挺几天就好了。而今要到医院做各类检查化验,住院挂滴流,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小时候手割破了,按上一把土面止血,用布条包一下,几天就没事了。现在要打针消炎缠绷带,几百元又打水漂了。小时候,冬天常在外面跑,脸冻白了,抓一把雪猛揉直到过血红润,也不留疤痕。妈妈做的棉鞋时常把鞋帮穿成鞋底,脚冻的通红,遇热痒得钻心,也不影响长个。现在一入秋,腰疼腿酸,早晨下床步履蹒跚,需要适应方能自如。小时候一口气儿能吃五根麻花,如今吃一根都费劲。“六十耳顺”、“人活七十古来稀”,虽有些夸张,但是有一定道理,年逾花甲理应面对现实,青春已是过往烟云,生命交给光阴,由它而去,视死如归,淡定了却一生!

三、农耕文化的课程表。

“打春别欢喜,还有四十天冷天气。”尤其北方,春寒料峭,寸草不生的苦春头子,远远超过四十天。

“播在冰上,收在火上”,“麦子盖被,搂着馒头睡”。昭示人们:清明播种春小麦,三伏前收获,以及春雪对保墒的重要作用。“稻田水多是糖浆,麦田水多是砒霜。”“人靠饭养,稻靠肥长”。“万物土里生,全靠两手勤”。“好种长好稻,坏种长稗草”。“作物不好胡搭配,乱点鸳鸯要吃亏”。通俗易懂地强调“水、肥、种子、管理”的重要性,堪称农耕秘笈。尤其“二十四节气歌”里的物候农事,精准到毫厘,折服古人的智慧!

“朝虹雨,夕虹晴”,“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雨就到。”“八月十五云遮日,正月十五雪打灯”,告诉人们如何看云识天气,为合理安排农活提供信息。

四、富有人生哲理。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借米是救济人,是为自己积福,所以一般人都不会拒绝。但是柴遍地都是,只要自己肯努力,都能去打柴。古人救穷,但是不救懒。不借鞋,是因为每个人的尺码都不一样,很难找到合脚的。加上鞋子要走路,给人弄脏弄破了也不好还。

“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儿亲戚”。夫妻之间是柴米油盐,朋友之间是吃吃喝喝,亲戚之间离不开礼品点心。最亲密的关系,往往更加朴实、真实。

“吃人家的饭,看人家的脸;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的管”。在生活上依靠别人,那就得服从别人的约束。经济大权决定话语权,想要不被人管,就得自力更生。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和别人发生矛盾,不要戳别人痛处。一时痛快,遗害无穷,控制情绪,才能和气生财。

“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拆散别人的婚姻是很糟糕的事情,比得罪神明还要恶劣。庙拆了还能盖,神明也会宽恕众人,但是毁了一家婚,就毁了三代人的幸福。父母伤身,夫妻离散,子女被牵连,这其中的过失无法弥补。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人要是穷了,在闹市也没人上门。人要是富了,住在深山里也有人巴结奉承。世态炎凉,自古如此。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做马牛”。有很多的家长拼命工作,为孩子攒家底。担心孩子不会做饭,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对象。其实,子孙都有自己的福气,他们需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做长辈的不用给他们当牛做马,过度操劳。金玉良言,道尽人间事故,点破红尘冷暖!

“老话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飞速发展,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的今天,更需要传承和借鉴。她是《离骚》的诗眼;她是《史记》的扉页;她是《唐诗宋词》的韵脚;她是《明清小说》的章节;她是《三言二拍》的精美桥段。让我们尽情享用“老话儿”吧,每个旭日夕阳都是“老话儿”的复制,光阴的硬盘粘贴着华夏智慧的二维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