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百花苑》2020年第12期来稿选登:马其迎||冬祭



本期作者 马其迎

冬 祭
文/马其迎
享年九十二岁的母亲在去年冬月突发疾病后离开我们大家安静地走了。在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后已快接近春节,本想回无锡儿子处,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打乱了行程,我和妻只能响应支持党和政府的号召,宅在家中,每天看看新闻,读点喜欢的书,日子过得慢,心情也变得愈加沉闷,夜深之时,总是想起父母亲的音容笑貌,久久不能入睡。
父亲是前年的冬月离开我们的,享年九十二岁。那时父亲母亲身体非常好,还种几分田,春夏秋冬在田地里忙活,一般的老人是不能达到的,我们兄妹们也十分高兴,虽然都是超过六十岁的人,但在健在的父母亲面前,我们总还感觉像小孩子似的,逢年过节,老少四代,十五口人团聚在一块,热热闹闹,其乐融融,真是幸福满满。然而前年冬月的一个早晨,父亲起来打扫庭院,忙活完后去生火做饭,但就在他蹲下点火之时,就再也没有站起来,永远离开了我们。那时我还在无锡人民医院的病房里,接到恶耗后,我立即赶回老家,办完丧事后,我已变得不像人样。

母亲和父亲他们生于旧社会,童年和少年处在战乱时,在战火中度日,饱受战火侵扰,青年时期幸得新中国成立,赶上了建设新中国的好时代,积极参加党领导的新中国建设,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他们都是参与的积极分子,即使是最饥寒的三年自然灾害时,也没有因此落伍掉队,依然在生产队努力做工。改革开放后,有了自家的承包田,日子越过越好,老人不知多少次对我们讲,知足了,我们这一代人过的比皇帝还好,皇帝用过电话吗?皇帝听过收录机吗?皇帝看过电视吗?我们这一代人值了,经过战争,经过大建设,经过改革开放,共产党才是真正为人民的,你们这些孩子们,一定要听党的话,跟党走,我走了后就放心了。
父亲和母亲一生务农,没有文化,但谁好谁坏心中是有底线的,热爱集体,支持承包分田到户,有人说分田到户是倒退,父亲说,大集体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人学懒了,都不愿出力,在一起糊混,当初入社那会的精气神都没了,不改不行。改了,人的精气神又来了,承包,缴够公家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积极性高,愿意下本钱,庄稼长好了,日子好过了,年年有余粮,有余钱,老百姓能不高兴,我七十多岁,就感觉象个小青年,一到田里就有使不完的劲,不改,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父亲热爱土地,土地就是他生命的密码,一直到九十多岁,还在田里干活。

父亲和母亲一生扶田力穑,养育我们兄妹四人,帮我们一一立业成家,谈不上有多么高尚和伟大,他们象所有农村的父母老人一样,承载他们的责任和担当,善良,诚实,勤劳,节俭。生活无论多苦,也没有怨言,总是笑对,一句话告诉你,比战争年代强上天去了,和平得来多不容易,还这苦那苦的。生活富了,也不张扬,衣服破了,补补再穿,一张老饭桌用了几十年,煎饼馍馍有了霉点也舍不得扔掉,放到火上烤一烤照吃。经常对我说,日子好了也要穷日子过,一日三餐吃饱就好,不要瞎烧。
父亲和母亲离我们远去了,但每每想起父母亲的教诲,总是如在眼前,他们的话虽然有点土气,但实在,能明方向,添力量,这是理论家所不能比的。父母亲的离去使我们这个大家庭没有了家,过去父母亲健在,我们兄妹四人不管多忙,不管路途多远,我们都要赶回去,叫回老家,现在父母亲不在了,家在哪儿呢?老家又在哪儿呢?今年冬日,我写一首词:夜无眠,晨追远,椿萱之恩,恩比大海深。扶田力穑育子女,风雨暗换,更几度春秋。 不思量,自难忘,夜夜除非,和梦伴先尊。老宅房阔无人依,夜重门静,醒来层楼空。以此追念我的父亲和母亲。

父亲和母亲离我们远去了,他们见证了这个社会发展的全过秋,战争,和平,饥荒,改革,富强。他们是农民,处江湖之远,但他们的生活轨迹和行为,他们的觉悟和情操,都一直深深的影响着我们,成为我们做人处事工作的法则。
父亲和母亲离我们远去了,继承和光大父母亲的美好品德是我们应尽的职责,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一定够做到的。
2020年11月20日与无锡

。

作者简介
马其迎,曾用笔名马西戎,微信名大漠孤烟。青年从军,后从教,1951年生人,江苏省邳州市中等专业技术学校退休教师,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喜爱文学,有诗文散见于省市级报刋杂志,现居住在无锡市太湖新城仙河苑。

河南科技报副刊2021年度签约作家
涂惠 耿兵 叶桂秀 尹声仁 张广勇 张丽娟 朱扬 李天宇 符德平 鲁光明 陈忠义 欧军军 王巨山 张国俊 向家青 韩涛 许爱红 任秀侠 雷刚 杜华 杨进宽 刘翠屏 张墨龙 李宝祥 李云飞 代丽琼 闵晓萍
添加中。。。。。。。。。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