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里证的治则

六经辨证既然有表证,就有里证,这个里证就是疾病反应在里的疾病。我们知道三个病位,两个病性就是就是六经辨证,三个病位就是表、里、半表半里,两个病性就是阴证和阳证,所以在里的阳证就是阳明病,在里的阴证就是太阴病。

那关于这个里证的治疗原则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说说这个在里的阳证,热证、实证就是阳明病。

阳明病,因是里实热为主,所以治疗原则是以清实热为主,不过阳病里证又有上、中、下病位的不同,同时还有腹证和外证(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温病、风温)的不同,故治疗亦有所区别。

大体在上的就用吐法,如瓜蒂散;在中者用和中清热,如白虎加人参汤;在下者用攻下法,如小承气汤、大承气汤。

又因阳明病多见病重、病危证,故仲景对其论治时多加警示。如《伤寒论》第204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是说呕吐明显,为柴胡汤证还未罢,虽已传里有阳明证,也不可以承气汤攻里。

又如《伤寒论》第205条“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是说心下硬满,即指心下痞硬言,为胃气虚极之候,治宜人参的配剂,故阳明病若心下硬满者,则不可攻下;若误,攻下,致利不止而死,幸而利止者,还可救治使愈。

再如《伤寒论》第210条“夫实则澹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是说正虚病实之恶候,若再见喘满或下利,则已呈虚脱败象,故主死。

又如《伤寒论》第211条“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是告诫阳明病里热最易耗伤津液,热实津竭则死,故阳明病最忌发汗,发汗太多,津液大伤,胃中燥必谵语。脉短为津液虚竭之候,病实正虚故主死;脉不短而自和者,则正气未衰,故不致于死。

对于阳明外证的治疗,仲景有详细论述。首先仲景在本篇明确了阳明病外证的概念,不仅指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而且还包含太阳阳明及少阳阳明证,还包括了外内皆热的温病、风温,前已简述,再看具体证治、方证可自明。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阳明外证,多是阳明病、温病初起,因阳明热甚,最怕伤津液而成阳明里实、胃家实,因此治疗不能误汗和误下,即太阳阳明证可表里双解,如少阳阳明则不可发汗和吐下,如是温病、风温亦决不能用汗法,以是可知吴鞠通于《温病条辨》治用甘温的桂枝汤当然不妥,即便是用桑菊饮、银翘散辛凉解表亦是错误的,只宜白虎汤清解。

如里实明显,陈修园等认为可用重剂麦冬、生地、玄参、大黄等加入白虎汤中,临床实践证明是非常正确的。

简而述之,阳明病为邪热结于里的阳证,若热结成实则为胃家实的腹证;若热而不实则只可见之于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证;若外内皆热者,可见于温病、风温。

阳明病的病机是邪盛正亦强,正邪交争剧烈,临床多现危重症,尤其温疫症、急性传染病,病势猛恶,甚则出现神昏谵语等神经症状,后世称之为热犯神明或“逆传心包”等。里热最耗津液,热实津竭则死,故阳明病治疗宜清热,最忌发汗。适时适证吐、下。还应知宜下不下,亦可致邪实正虚的险恶证候。以是可知,急性病死于阳明实热者是多见的。

病位在里的阴证,寒证、虚证就是太阴病了。

既然太阴病是阴证,寒证、虚证,也就是“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所以太阴病宜用温中祛寒的方法,并指出忌用下法。

一般邪在表,病情轻而易解,病入里则病情重而病难疗,不论是阳证(阳明病)或阴证(太阴病),都易现危重症,当然也有一般的轻症。

如里阳证阳明病多见“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如伤寒中阳明篇中的“谵语、有潮热”,这些是大承气汤方。

又如“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为白虎汤方证,皆是里阳证已波及神志的重证,不及时治疗当危及生命。

那么相对里阴证来说原本正气虚衰,如邪盛入里,正不胜邪,则危在旦夕。试看四逆辈皆在回阳救逆就可明了。

如《伤寒论》第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逆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第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第390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这些方证都是人体正气、阳气虚衰而邪气强盛入里,势已危及生命,治疗已不能迟疑,必须大剂回阳救逆、方可有一线生机。

当然临床也常见并非危重的太阴病,而呈现慢性的、一般的里虚寒证,如小半夏汤方证、大半夏汤方证、旋覆代赭汤方证、茯苓饮方证、吴茱萸汤方证、理中汤方证、大建中汤方证、干姜附子汤方证、附子汤方证、四逆汤方证等,这些易于治疗的较轻的太阴病。

而从经方的归类分证来看,太阴病多属危重,病之死多在太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亦多现太阴病。

总之,仲景在太阴病所论述的方证多是急救、危重证。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六经辨证 三阴三阳辨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其实应该称之为"三阴三阳辨证",即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再三分阴阳,将疾病的位置.阶段.过程.性质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组概念 太 ...

  • 猫郎中讲《伤寒论》(续)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这两条讲的是传经的道理.有学者认为这是后人之言,不是张仲景说的.我考证了一 ...

  • 奇经八脉 病证及治则

    六经治疗奇经八脉 假令督脉为病,脊背强,隐隐痛,脉当微浮而急,按之涩,治属太阳.看来督脉的问题从太阳上下手:任脉为病,其内结痛疝瘕,脉当沉而结,治属太阴:冲脉为病,气上逆而里急,脉当浮虚而数,治属太阴 ...

  • 朱进忠:表证与里证的辨别、治疗方法

    安徽大小事关注2021-04-19 14:36 中医自学考试 已解答虽然都是社会承认的学历,但是自考的含金量和认可度更高. 网页游戏新服火爆开放!全新福利礼包,海量vip元宝大礼,找火爆网页游戏! 游 ...

  • 舌象分析:怎么通过舌苔来辨别寒热,表证和里证?

    舌象分析:怎么通过舌苔来辨别寒热,表证和里证?

  • 口齿不自主抖动 颤证辨证治则方药

    张怀亮教授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四区主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熟读经典,勤于临床,喜用经方,不薄时方,用药灵活.笔者有幸跟随张怀亮临床学习,受益匪浅.兹举颤证验案 ...

  • 中医把脉教学第十讲:如何通过脉象区分表证、里证,中医教授讲解

    中医把脉教学第十讲:如何通过脉象区分表证、里证,中医教授讲解

  • 读方与用方(73)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里证

    高建忠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

  • 里证说要

    作者/马培锋 河北省沧州二院 随着对表.里及表证(表证都是寒证,无热证,以恶寒症状识别)的认识逐渐清晰,慢慢对里证(里证或为单纯的热证,或为单纯的寒证,当然可有寒实.热实,但绝无寒热错杂者)也认识清晰 ...

  • 马培峰:里证说要

    作者:马培锋 单位:河北省沧州二院 随着对表.里及表证(表证都是寒证,无热证,以恶寒症状识别)的认识逐渐清晰,慢慢对里证(里证或为单纯的热证,或为单纯的寒证,当然可有寒实.热实,但绝无寒热错杂者)也认 ...

  • 表证与里证的辨别

    表证篇 表证者,邪气之自外而入者也.凡风寒暑湿火燥,气有不正,皆是也.经曰∶清风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