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H19基因嵌合突变致男童癫痫的表型特点
PCDH19基因突变于2008年首次在限于女性的癫痫伴智力低下的家系中被发现[1],为特殊的X连锁遗传方式,即携带该基因突变的杂合子女性发病,而携带此突变的半合子男性不发病。但随后有文献报道,PCDH19基因嵌合突变的男性可发病,其临床表型为癫痫发作伴不同程度智力障碍[2-3]。本研究分析3例PCDH19基因突变男性嵌合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的突变嵌合体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并结合文献总结PCDH19基因嵌合体男性患儿临床特点。
例1患儿,就诊年龄为1岁6个月。首次癫痫发作年龄为出生后5个月,均在入睡后发作,表现为恐惧面容、双眼斜向一侧、口吐白沫、左上肢上抬、右上肢伸直,偶伴尖叫,持续<1 min,呈丛集性发作(24 h内发作次数≥2次),1 d内发作达100余次,持续5~7 d,间隔1~2个月后再次出现丛集性发作。病程中发作无热敏感性。起病前发育正常,起病后智力发育落后,2岁6个月Gesell发育评估提示发育迟缓,目前仅能说3个字的短句,有注意力不集中表现,性格冲动。围生期无异常。无热性惊厥或癫痫家族史。5月龄(第1次)脑电图示睡醒各期少量多灶棘波、棘慢波、多棘慢波发放,后头部著,右侧著,睡眠增多;10月龄(第2次)示正常;1岁(第3次)脑电图示睡眠期双侧枕、后颞区快波、棘波节律复合慢波阵发;1岁1月龄(第4次)脑电图示双侧半球多灶性棘慢波、慢波混合棘波间断阵发,右侧著,监测到10余次局灶性发作(图1);2岁6月龄(第5次)脑电图示少量多灶尖波、尖慢波,右侧后头部著。9月龄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正常。曾口服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托吡酯、丙戊酸钠和生酮饮食(坚持2个月余)治疗均效果不佳,3岁开始服用氯硝西泮[0.067 mg/(kg·d)]。末次随访年龄4岁7个月,每2~3个月丛集性发作1次,1 d内发作10余次。
例2患儿,就诊年龄为2岁10个月。出生后9个月首次出现癫痫发作,伴发热39 ℃,表现为意识丧失、四肢僵硬抖动,发作持续1~2 min,1 d内发作10余次,持续2~6 d,间隔1~2个月后再次出现丛集性发作。病初发作具有热敏感性,体温≥37.4 ℃时即出现发作,1岁6个月后出现无热发作,表现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病程中有2次体温≥39 ℃时无发作。患儿2岁后出现多种发作形式,表现为四肢僵硬抖动;突然全身抖动一下;愣神10余秒。起病前发育正常,起病后出现发育落后,1岁7个月能独走,4岁能有意识的叫“爸爸、妈妈”,8岁仅会说简单的叠词,有孤独症样表现,眼对眼交流少,有刻板动作、多动及情绪障碍表现。围生期无异常。患儿外祖母有热性惊厥史,否认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异卵双胞胎哥哥体健。10月龄(第1次)脑电图正常;2岁10月龄(第2次)脑电图示背景弥散性慢波为主,双侧额、中央、额中线棘波不同步发放;4岁(第3次)脑电图示尖波、尖慢波,以两额、两前额明显;5岁5月龄(第4次)脑电图未见异常。10月龄头颅MRI正常。1岁开始服用丙戊酸钠,1岁6月加服托吡酯,于4岁时发作控制,后家长自行减停丙戊酸钠再次出现发作,重新加服丙戊酸钠[21.2 mg/(kg·d)],发作控制,6岁减停托吡酯。末次随访年龄10岁6个月,已4年未观察到发作。
例3患儿,就诊年龄为2岁3个月。出生后6个月开始出现癫痫发作,发作表现为双眼凝视、意识丧失、口周发绀伴四肢强直,持续约10余秒至1 min,4~10次/d,持续2~6 d,2岁时发作较频繁,间隔10余天即出现丛集性发作,曾有发作最长达30 min。病初发作具有热敏感性,体温于37.5~38.2 ℃易出现发作,曾有体温≥38.5 ℃未出现发作,1岁8个月后无热发作多见。起病前发育正常,起病后语言发育稍落后,现能说3个字的短句。围生期无异常。无热性惊厥或癫痫家族史。1岁3月龄(第1次)脑电图示多灶性尖波、棘波及棘慢波,睡眠期间监测到4次局灶性发作;1岁8月龄(第2次)脑电图示睡眠期双侧额区及右侧中央、顶、前额区少量尖波、尖慢波散发,额区著;1岁10月龄(第3次)脑电图示双侧额中央区偶见低至中波幅、不规则棘-慢波,左侧额中区著。1岁4月龄头颅MRI正常。丛集性无热发作时曾口服小剂量泼尼松(5 mg,2次/d)3~4 d,发作可缩短至2 d。曾口服左乙拉西坦和生酮饮食治疗(坚持8月余)均无效,现口服丙戊酸钠[34.5 mg/(kg·d),11月龄起]、氯巴占[0.3 mg/(kg·d),2岁起],托吡酯[1.7 mg/(kg·d),2岁3月龄起]。末次随访年龄2岁4个月,间隔1~1.5个月丛集性发作1次,1 d内10余次。
PCDH19基因相关癫痫的男童嵌合体表型类似于女童,主要特征为丛集性发作和热敏感性,主要发作形式为局灶性发作,大部分伴智力障碍,部分有孤独症。因此,对于具有丛集性和热敏感性的男性癫痫患儿,应尽早行遗传学检测,明确病因有助于病情评估及治疗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