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钦:古诗词里话中秋
古诗词里话中秋
河北武强 马永钦
中秋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日期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以月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观潮等。在的我国文学宝库中留下了无数璀璨的诗章。
中秋赏月最为普遍,如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描绘的是在八月十五欣赏到的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时写出了富于哲理性的内涵。全诗气象万千,将玩月之情洗炼而出,飘飘然毫无俗尘气,读来令人神往。再如苏轼《阳关曲·中秋作》:“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首小词写的是“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
赏月之中文人们自然要抒发情感。如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明月光照千里,分隔两地的离人皆可看到它,而且把它看作传递相思的凭籍,彼此同在一轮明月的光照之下,想必也能托此“光”将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千里之外的远人吧!将思念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在中秋佳节望月兴叹,从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很有创造性,耐人回味。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如“:“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至则未见涛之形也,徒观水力之所到,则恤然足以骇矣。观其所驾轶者,所擢拔者,所扬汨者,所温汾者,所涤汔者,虽有心略辞给,固未能缕形其所由然也。”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爱情,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中秋这个节日里,古人对于爱情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在这个节日里宋代柳永曾在《鹧鸪天》中写道:“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这首词精粹警拔,甘之如饴。上片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下片妙在后两句,前生有缘爱自可相期,是自慰语,也是祝祷语,更是期待语,语“愿天下有缘得都成了眷属”词异意同,它使全词拔高了一个音节,可堪细味,篇幅虽短,情意深远。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马永钦,中学语文教师。几十个春秋畅游在文字的海洋里,自然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有所感必有所记。曾发表教研论文146篇。业余喜欢写作,散文、随笔、故事、诗词散见于多家报刊及网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