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科研生活的亚健康状态
作者:彭思龙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让人遗憾的消息,一些风华正茂的学生以不恰当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些年富力强卓有成绩的科研人员非正常离开了人世。谈论中,大多数对这些人表示不理解,不是说傻瓜,就是说活该。我相信没有一个人愿意这样轻易的放弃生命,但是他们放弃了,我们应该相信还有一些人正走在类似的路上。
为什么中国的科研人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怎么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状态?这些问题才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就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原因,这样的状况出现有必然性,是否到了缓解的阶段,依然未知。但是这样的状况是可以避免的,可惜我们忽略了这些问题的发生。为什么在中国做科研,必然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呢?我们平时看到很多科研人员都是满腔热情,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就我个人少量的观察,大多数人并不是很健康,不是高血压,就是糖尿病,前列腺,心肺病等,这些大多数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病过早出现在了中青年人的身上,尽管有时候并不严重,但是也是疾病的前兆,我们称之为亚健康,发生这样的现象是有原因的。以下几种导致这种现象的副作用是我个人的体会。
01.
人情社会的交往模式带来的副作用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见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在这个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每个人都被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战友同事所包围,每个人都在介入别人的生活。因此,大多数时候,中国人都要忙于应酬。这是中国传统的习惯,不管你是多高的职位,多大的人物,这些都是躲不掉的。而应酬的主要方式是中国方式,就是喝酒吃饭。我的一些同学,身体已经有了很多问题,但是每天,或者每隔一天,都要参加一至两场应酬酒宴,以前在物以稀为贵的年代的酒宴,现在成了负担。有些贪官到了监狱之后,最大的体会不是思想受到了教育,而是身体的彻底健康化,三高没有了,睡眠更香了。科研人员一样不能免俗,有时候为了课题,为了一个团队的发展,也需要同样的交往。交往多了,酒宴也就多了,身体自然就消化不了这些交往带来的副作用,亚健康就自然产生。
02.
社会物质发展转型带来的副作用
中国社会在过去三十年中发生的最大的变化是物质的快速丰富,从80年代以前的极度匮乏,到了现在的随意吃喝,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是我们的消费和饮食习惯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于是各种过去认为稀有的饮食成了大众化的家常菜,这使得习惯了粗茶淡饭的体质接受了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身体对食物的消化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的。比如,一个台湾朋友跟我去内蒙考察旅游,一天三餐羊肉,他胃口好,每顿都吃的比较饱,第三天晚上,就得了急性肠胃炎。这是典型的消化系统的不适应应急反应。由此可知,我们改变了饮食结构的同时,我们的身体可能还没有很快的适应当前的饮食结构,于是各种消化疾病自然就容易产生。近几年我们村很多人最后死于肥胖带来的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科研人员可能在饮食上稍微注意一些,但是固有的习惯和新的形势之间的不协调,同样产生身体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最终表现为亚健康。
03.
急速发展过程中的功利性带来的副作用
由于中国社会处在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各种现象都是新的,从普通人到最高领导人,都没有一本手册告诉我们该如何做,于是,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快速的发展使得所有人对未来的期待都是很高的目标,各个不同集体之间需要在社会中调整自己的位置,谁都不想落后,于是各种竞争性的考核机制诞生了。这些考核机制都是假定过去的速度至少保持不变,体制里的人都是能量无限的,于是很多考核都是比较超前的,而且是快速变化的。这从很多单位每年都在变化的考核方式和内容就可以看出。可是,人并不是能量无限的,过去能够做得好,不代表永远都能做得好。在过去的阶段容易做得好,不代表今后的阶段也同样容易做得好。因此,处于这个考核体制中的所有,不管是领导还是群众,都是焦虑的,这种基本上成为家常便饭的变化引起的焦虑正是很多心理和生理疾病的直接诱因。
04.
历史性人才断档带来的副作用
我们国家经历了巨大的社会震荡,直接的后果是,技术性人才的断档,而断档的后果是必须补充。于是大量的年轻人提前进入了战壕,这些人要比正常发展承担的任务要更大,压力自然也就更大,而同时队伍却并不成熟。于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个并不非常成熟的团队承担着国家关键的工程,这时候,很多环节都充满了风险。只要是比较负责任的领导,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团队失败。压力自然就很大,当一些大工程持续好多年时候,压力可以摧垮哪怕是最坚强的人。现在从位置上看,人才的断档似乎是解决了,但是一个较大的后果是,中青年占据了几乎所有重要的位置,后来者呢?他们就没有那么幸运,他们和上一代比,他们的晋升速度就要大大的放缓,甚至比正常还要慢,他们遇到了玻璃天花板。错了,以前是玻璃天花板,现在就是玻璃钢天花板,如果没有超强的实力,是很难突破这层天花板的。于是,上位者劳累,后进者忧虑。不管是劳累还是忧虑,都是亚健康的主要凶手。
05.
社会抚养教育模式带来的副作用
中国的社会一直是没有较大福利的社会,尤其是老有所养部分。几年以前,一个有家庭的农村人从来没有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这些养老的责任自然落到了有能力也有实力的子女身上。于是中国的青壮年不仅仅要面对工作的压力,上有老下有小的现状也让他们多了很多的负担。老人大多数不见得那么健康,总有各种大大小小的病,都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而中国的教育氛围也让一个家庭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上,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为了教育一个孩子,大多数时候会牺牲一个成年人的大好青春。这种对上的养老,对下的过度付出,导致中国社会中青壮年拥有了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三座大山:老人、子女和事业。前不久跟一个朋友聚会,他年纪不大已经头发全白。他就是典型的三座大山下的中国科研人。
06.
知识体系的缺陷带来的副作用
除了上述所说的客观原因之外,中国的知识分子还面临另外一个尴尬,那就是知识体系的欠缺。我们在求学阶段,只学到了技能,也就是所谓的科学知识,但是对于健康,对于心理,我们几乎很少得到系统的教育。当我们遇到焦虑的时候,当我们遇到选择的时候,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去哪里寻找答案。大多数时候是根据有限的经验,根据上级的要求,根据周围人的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判断。但是很遗憾,大多数时候,这样的经验和判断,往往带来的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更大的问题。
《天龙八部》中藏经阁无名扫地老僧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他提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武林中各种武术很多,唯有少林和武当的武功可以不断的提高,其他武功到了一定阶段后,大多数会走火入魔,其原因在于,少林有佛经,武当有道德经,而其他派别只有术,没有道。对,我们得到的教育就是让我们只有术,而缺少道。而中国人又没有天然的宗教作为道来依赖,于是我们就可能走火入魔。不妨认为,我们的亚健康是走火入魔的另一种表现。
07.
医疗保障体系的缺陷带来的副作用
我们的医疗体系迄今为止还只是关注表面的疾病,比如每年体检一次,但是很少有控制疾病的作用。其原因在于,这些手段只能发现病,而不能发现潜在的病,更不能阻止病的发生。实际上,美国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同样面临社会的亚健康,于是大量的临床心理学诞生了。我们国家的心理学尽管已经拿来了一些理论和方法,但是就个人感觉,在社会生活中还没有形成气候。除了一些明显不正常的人去看心理医生,一些看似正常,实质上已经亚健康的人,更需要心理介入。如果心理介入的得当,很多人的心理和生理疾病可能得到有效的遏制。中医强调治未病,并不完全是靠医药来调理,实际上,中医在施治的过程中还辅助于心理辅导。一个高明的中医给的建议绝对不是简单的调理,而是心理健康咨询。黄帝内经的开篇就是养心术可以作为证明。
总的来说,在中国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更容易产生亚健康,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我们都必须面对这个问题。根据上面个人的简单观察,避免亚健康只能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于人情交往,有所为有所不为。实际上人情交往在历史上是维系一个人的社会信用的一种主要手段,也是一个集体避免消亡的主要方式,强调互助,强调共享。但是这些在现在的条件下,可以看得淡一些。尽管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可是跟毁坏的身体相比,也许要更划得来。同时,交往是一把双刃剑,所有人都觉得累,但是都被这种氛围所绑架。适当的放下,有节制的往来可能是必须的。
二、饮食结构需要调整,身体要适当锻炼,这个医生说的够多了。不再多说。
三、对各种考核看的淡一些。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必要去符合急功近利的考核。实际上,考核来考核去,也只是考核出来了一些垃圾论文,还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做点有长远意义的科研。心态可能会更好。
四、人才要分流,不能总走独木桥。中国要做的事情很多,可做的事情也很多,不一定非要做什么别人现在认可的事情。走自己的路才很重要。
五、养老服小,在可见的未来还是个很重要的任务,只能想办法处理的更好。
六、抽点时间看看中国古典文化书籍,看看现代心理学,自己给自己咨询,可能会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和焦虑。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去专业咨询。健康看来只是一种短暂的身体平衡,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但是是否处于亚健康,自己应该能够有所感知,并且尽可能了解其原因,避免一些明显的诱因,主动寻找跳出亚健康的出路,可能是唯一的办法。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怕健康而放弃了事业,在放弃和追求中间寻找一条可行之路可能是我们主要要思考的。希望我们都能晚点进入亚健康,为了幸福,为了事业,早点冲出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