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丑共存,褒贬并举 ——《史记》之刘邦、项羽形象分析

                  美丑共存褒贬并举  

——《史记》之刘邦项羽形象分析

杨琼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河中,注重人性本身研究的作品不多,特别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研究是相对薄弱的。而被鲁迅誉为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一部带有史学与文学双重价值的伟大作品,这部作品以天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笔法,非常成功地塑造了多个饱满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人物自身性格内部的对立因素的双重组合,就更值得欣赏。

《史记》作者司马迁比较尊重历史人物本来的面貌,很少用政治眼光去观察人,也与有的史书按帝王的意志把贤者写得神圣至极,把“恶”者写得丑陋不堪有所不同。最典型的例子,是他对刘邦和项羽性格的描绘。

作者对这两个人物的描写,皆为褒贬并举,这就更加还原了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比如写到刘邦的帝王气魄的时候,有“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的帝王之资,而且还有“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的帝王大度。能广泛网络人才,采纳良言,礼贤下士,他自己都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即使是原来为项羽都尉的陈平在去楚归汉的时候也说:“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才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在刘邦先诸侯入关后,马上安抚百姓,召诸县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刘邦最后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后,又平定淮南王黥布之反,胜利后路过沛县,召故人老小饮酒,酒酣后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慷慨悲歌后,对故乡父老乡亲们说:“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以其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此刻的刘邦感情是真挚的,没有了市侩的势利,更没有政客的虚伪气味。但是,司马迁在描绘他的伟大而具有帝王气魄的一面时,并没有放弃对他性格另一面的描绘,特别是他在成功之前的“无赖相”,他为泗水亭长时,“好酒及色”。在萧何主持的沛令家做客,刘邦“贺钱万”而“实不持一钱。”楚汉战争中,项羽捉拿父亲,对刘邦喊话:“今不急下,吾烹太公。”而刘邦却用一种无赖的口吻回应:“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由此,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刘邦形象便活灵活现地表现在读者的眼前,他是帝王,也是一个性格完满的人,有帝王之资,用人之慧眼,也有无赖嘴脸,泼皮性格,这才是真实的刘邦。

同样,司马迁对对项羽的性格刻画更为真实,他在巨鹿攻秦救赵,表现出一种惊天动地的“破釜沉舟”精神,“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在艰难曲折的征战中,总是大丈夫之勇,毫不迟疑畏惧。即使在四面楚歌的时候,也任然镇定自若,与虞姬饮于帐中,慷慨悲歌。后在汉军重围中,一马当先,斩将搴旗,使汉军为之震惊,退避数里。最后到乌江渡口,乌江亭长早已驾船等候,但他却留下一句:“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自刎而死。这里让人感受到项羽的英雄性格,他原本是如此英雄果敢,但是在鸿门宴上,却因刘邦示弱的话语不忍下手,放走最大的敌手,鸿门宴后,他又“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王宫,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烹说者。”这些事情,又表现出项羽眼光短浅,缺乏深谋远虑,不能择善而从的致命弱点。所以在刘邦大定天下后,置酒洛阳,请诸侯将相分析项羽何以失天下的原因时,高起、王陵说“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韩信也说其空具“妇人之仁”。一个具有内在对立性格的项羽形象并出现在读者眼前,他是大丈夫,骁勇善战,屠城杀敌,却又有儿女情长,愧对江东父老的柔软情怀。他仁慈中带着凶残,果断自负却又带着目光短浅,心胸狭窄。

可见,司马迁笔下的刘邦、项羽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个性的真实感,性格的丰富感。这样的史学与文学相容的作品,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学主流长河中是很少见的,更是某些特殊背景下被文化操纵者推到极端离奇和极端荒唐的低级性格对照方式所打造出来的为政治观念服务的工具性作品所完全不及的。那种把好人美化成神,把坏人丑化成魔的的畸形单一化人物形象以及毫无个性的傀儡形象,必然失去了真实的人性内容,同理,也值得我们冷静地得出一些有价值的审美思索。

杨琼,女,土家族,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多年,爱好文学创作,发表专业论文及各种文学作品八十余篇,出版个人诗文著作《琼音独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