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芹丨奏鸣台畅想(行走散文)
闲来无事,信步走进淮北市相山公园,沿着迤逦的林荫大道,一直前行,不远处,便看到那古老的奏鸣台。远远看去,奏鸣台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一堆乱石,台上,杂草丛生,只是四周被围栏护着,才略显它的与众不同;走近细瞧,却有一种古朴厚重的味道。四处清幽一片,寂寥无人,静谧的恍如进入史前社会,周围古树参天,杏黄的树叶落满破旧的石台,给人一种沧桑之感。
眼前的奏鸣台高约2米,长宽约6米,由100块汉代石块堆砌而成,周围地面以碎石块铺筑。虽名曰“奏鸣台”,事实上从来没有人在此演奏过,即使偶尔传来袅袅古音,也是远处显通寺飘来的佛音。台前有一黑色石碑,正面刻写“汉阙遗址”四个大字,背面刻有汉阙遗址简介,看着奏鸣台的介绍,恍如隔世,此台无关风月,却与历史有染。敲击着古老的石块,发出“嘣嘣”的响声,像古筝演奏,仿佛穿越到遥远的古代。
奏鸣台,原汉阙遗址,为显通寺附属建筑,奏鸣台大约建于清代,相传此处为春秋时宋国君主游山宴饮奏乐处,也是历代迎接官绅朝拜祭祀奏乐的高台。站在奏鸣台前,穿过时空隧道,来到古老的春秋时期,那时,相地隶属宋国,属偏远蛮荒之地,宋国国君常来相山登游祭拜神灵,登山游玩疲劳之时,遂令跟班乐队奏乐以消疲劳,故留下奏鸣台的痕迹。
到了汉代,此处遗址被汉阙代替,相传,此处曾有一个较大的汉墓,墓前建有守陵石阙,此阙便建在当年宋国国君奏乐遗址上。史料记载,汉代建筑中,阙属于“宫门”的形制,即建在宫门或陵墓等建筑群前的左右对称的建筑物,两阙间空缺的地段为通向阙后建筑物的道路。“阙”与“缺”相通,两阙之间为一通道,“阙然为道”,这就是汉阙名称的由来。该处的汉阙应该是某位达官贵人墓穴通道。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汉阙历经千年风雨,进入清代,相人为纪念宋君奏乐,活跃文化市场,便在此处搭台演出,此台便是奏乐台。每逢重大节日,相人便在此处登台演出。建造奏鸣台时,人们拆掉汉阙部件作为建筑材料,只留下汉阙底座,保留至今。现在,仍然可以看到石阙的残片,阙帽和阙身。汉阙虽然被拆除,仍然保留着汉阙的基本风貌,为后人留下可供参考的“活化石”,所以,汉阙遗址有石质“汉书”之称。汉阙遗址的发现,从某些程度上证明淮北也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离开奏鸣台,渐行渐远,城市的喧嚣再次充斥耳鼓,而奏鸣台的奏乐之声却始终在我脑海萦绕,久咀不厌!
作 者 简 介
李端芹,男,淮北市濉溪县人,民革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供职于淮北市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业余从事文学创作,网络发表散文、小说、杂文数百篇,有多篇稿件被市县报刊采用,出版文集《山风吹来》。系淮北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