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写作中的【六大常用剪辑手法分析例子】(附学习片例)
【六大常用剪辑手法分析案例】
1、交叉剪辑 学习片例:《盗梦空间》《敦刻尔克》
电影叙事结构一向复杂、擅长非线性叙事手法的大导演诺兰,酷爱使用交叉剪辑,从《星际穿越》、《黑暗崛起》再到《盗梦空间》、《敦刻尔克》,都可以看到交叉剪辑这一手法的身影。
在电影制作中,交叉剪辑是一种常用的剪辑技巧,即在同一时间将选取在不同地点的人或事上的镜头进行分头交叉组接。
获得2018年奥斯卡最佳剪辑奖的《敦刻尔克》凭借交叉剪辑手法,将海、陆、空三条故事线清晰地呈现,使得这场只有一小时的电影,厚度饱满地完成了港口一周、海上一天和空中一小时的故事。
2、匹配剪辑 学习片例:《泰坦尼克号》《撞车》《毕业生》
匹配剪辑体现了剪辑的基本功,是一种利用镜头中的逻辑、类别、景别、角度、动作、运动方向的匹配进行场景转换的剪辑方法。
《毕业生》中的主人公班从水中扑到气垫床上的动作,和在床上扑到罗宾逊太太身上的动作,有着相同的动势,巧妙运用匹配剪辑,使得空间转换更加流畅自然。
不仅在空间上,使用匹配剪辑,时间上的转换也更加连贯顺畅。
提到片例《毕业生》,大多数人更为熟悉的可能是它的两首歌曲《寂静之声》和《斯卡布罗集市》,该片还获得了第25届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其实这部电影更为深刻地展示了那个年代的毕业生成长的过程:初入社会时迷茫、胆怯拘谨、不知所措,最后本为了心爱的女孩子义无反顾、笃定坚决地奔向远方。
3、声音先入( L-cut)+ 画面先入(J-cut) 学习片例:《霸王别姬》《春天不是读书天》
J-cut和L-cut是两种和声音相关的剪辑手法。它们的名字来源也很形象有趣,来源于它们在剪辑软件上的视觉形状,即J-cut在剪辑软件上呈现出J的形状,L-cut则是L的形状。
通过J-cut和L-cut,可以切分对话,使应答节奏更加自然流畅,而不仅仅只是两个对话场景的简单切换。
大多数电影在开头会使用J-cut,即画面还未出现,声音会先入,起到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作用,电影的结尾,使用L-cut,声音一直延续下去,使观众继续沉浸在电影的情绪中,回味无穷。
影片中出现的北电编剧考题
电影《春天不是读书天》记录了一天疯狂、有趣的逃课生活,逃课后的青年作了一次特殊的城市观光旅游, “Life moves fast. If you don't stop and look around once in awhile, you are gonna miss it.”也鼓励了无数青年停下匆匆行走的脚步。
片中L-cut的使用也特别应景,老师点名,却一直无人应答,老师的点名声一直持续到下一个场景。
4、跳切剪辑 学习片例:《筋疲力尽》《烈日灼心》
通过跳跃剪辑,将前后镜头反差极大的画面表现出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以增强镜头的节奏感。不同于传统好莱坞的电影叙事手法,跳切剪辑会使画面的连接显得突兀。
1958年上映的《精疲力尽》被视为跳切手法鼻祖。
导演曹保平便继承了戈达尔的这种跳切手法,在他执导的《光荣的愤怒》、《烈日灼心》和《狗十三》等电影中,均出现了同机位同景别的跳切剪辑手法。
5、叠化 学习片例:《辛德勒的名单》《摩登时代》
影片中表现时间流逝的片段通常会使用叠化。叠化被大量运用于电影之中,还在于其烘托气氛、展示人物内心活动和情感的作用。
《辛德勒的名单》以非凡的艺术表现力、严肃的思想力一举摘得了奥斯卡的六项大奖。
影片结尾,德国战败宣布投降,在辛德勒工厂的1100名犹太人成功逃过了这场生死劫难。
辛德勒坐在车上,看着窗外的犹太幸存者的面孔缓缓退出,镜头长时间重叠,让观众唏嘘感慨,我们仿佛能看到辛德勒的内心世界,这些人活下来了,我是不是可以再多救一个人......
6、隐藏剪辑点 学习片例:《1917》 《夺魂锁》
2019年,战争题材的电影《1917》凭借“一镜到底”的高超摄制技术声名大噪。
在影片28分钟时,老鼠踩线引发了地道的爆炸,然后伴随着浓烟,镜头形成了短暂的模糊,人物向一旁摔倒,营造出被爆炸冲击摔倒的视觉效果,其实这里的镜头已经顺利完成了切换。可见,要达到“一镜到底”的美学效果,除了拍摄时要进行镜头、走位的特殊设计,后期剪辑时也需要隐藏剪辑点,看不见的剪辑点,确是看得见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