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明丨乡贤赵新坤

与赵新坤先生虽一面之交,很想给他写点东西,但迟迟没敢动笔,怕得是把一座恢弘的大厦,编排成一间破烂不堪的茅草房,埋没了他的一身风骨。而最近一年,作为历史的陈迹,尘封已久的“乡贤”一词,频频出现政府决策、媒体报端,一下子晃了我的眼,于是乎找来一摞经典籍,查询“乡贤”的前世今生,发现它始于汉、兴于唐、壮于宋、丰富于明清,是对有为之人、威望之人的褒奖,而近代则定义为“德才并美、贤声远达的乡人”。有了这样的定义,我又想起了赵新坤先生,并且对照“乡贤”,“框”言行而“扣”主题,发现他与乡贤的内涵与外延,密实合缝。

赵新坤先生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出生于历城区董家镇张而村。他生于斯,长于斯,从未离开过黄土地,但他又不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而是一位与水稻专家袁隆平、玉米专家李登海齐名的白菜育种专家,曾先后评为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南市科技拔尖人才、全国星火计划先进个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作为乡贤,需德才并美。而德”之本性,外显勤朴古健,内惠果义敢为,仁义四方,本心向善。赵新坤就是这样的人。我在采访时,一进他创办的济南世珍种业花卉有限公司,就见门前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块红底黄字的大牌子,上面写“不求神,不拜仙,启示园里学几天,掌握一门新技术,致富容易靠实干。”他给我的解释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他说:“我就是想把我五十多年来的农业科学技术,免费送给农民兄弟,比送出千百万吊的金钱要强得多!”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深度采访中,我了解到,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就曾应邀到茌平县小杨屯村去科技扶贫,手把手地教给当地村民如何繁育白菜良种、间作早熟双膜覆盖西瓜,如何栽培管理反季菜花,当年就获亩产3000多元的经济效益。而他指导当地农民如何春棉、夏棉与大白菜繁育的间作技术,仅春棉一项,每亩就多收1000多元。1988年,小杨屯村成为“鲁西北的一颗明珠”、全国高效农业的一面旗帜,受到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的称赞。之后,他还多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义务帮助农民靠科技致富……赵新坤不但有德,而且有才。他的农业科技示范园里,花卉的种植、大白菜的繁育、树木的栽培、立体的草莓墙,还有滴灌技术、喷灌技术、阳台园艺,林林总总、不胜枚举。而他的办公室里,墙壁上所悬挂的一块块金色奖牌告诉我,他先后承担过省科委“极早熟大白菜新品种选育及开发”、“大白菜周年供应栽培技术研究开发”等课题,育出过20多个大白菜新品种,获得济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七届中国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还获得过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而这些奖牌的背后,则是他“做文化人,不做有钱人”的人生追求。

采访中,我注意到,赵先生穿着很是朴素,不吸烟,也不喝酒,用他的话说,“除了看书,我没别得爱好。”他的乡邻告诉我,他出生于耕读诗书之家,祖父是四外八乡有名的私塾先生,父亲当了一辈子的“孩子王”。受这样家庭的影响,赵新坤自小喜欢读书,却因了众所周知的原因,上完初中便被人为地剥去上高中、考大学的资格,但他没有逃避现实,没有在冷酷的现实中退缩,而是怀揣着做文化人的梦想,跋涉于贫瘠的黄土地上。年轻时,他坚持在农闲的冬天,揣上两个玉米面的饼子,步行一百多里地的土路,到省城图书馆读书、借书、还书,成了省图的常客。而且,这样的坚持,持续了几十年……做文化人是他的梦想,但不是他的终极梦想,而是责任的担当。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生存条件差,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他跑到县里的农机站、市里的农机制修厂,找技术人员问原理、学设计,勾勒出农机具的草图,在冰冷的土房里,点着小煤油灯,用“土”方“土”法,研制“土”模型。天道勤酬。两年多的探索,他先后研制出多功能的“多用犁”、“综合耧”、“施肥器”等农机具,不但在农业生产中起到很大作用,而且还在省里的科技展览会上获得优秀产品奖。至于《科技日报》上曾有的一篇评论文章,说“赵新坤是科学家”,还是后话。

采访中,赵新坤先生谈到“不做有钱人”。他说:“我赵新坤有钱吗?有钱!搞了几十年的白菜育种,光市级以上的奖项和专利就有几十个,能没钱吗?但我不做有钱人,不存钱,因为我爷爷、我父亲他们对钱看得都很淡,传到我这辈子,更是如此。”他引用林则徐的“家训联”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我们这些靠农业起家的农民,如今能够成为科技人才,成为专家,在我看来,这要比成为企业家更让我开心,钱赚多了没用。我也要给孩子做个表率,让他们不要只看到钱,还要考虑能为社会做点什么。”这些年来,他身体力行,把挣来的钱捐给了村办小学、资助了困难学生,修了村里的路,先后将20多万株的优良菜花苗无偿送给本村村民。他还以他和他父亲的名义,成立了尊老助残基金会,年年奖励那些村里评选出的尊老敬老标兵、救助那些生活困难的残疾人。

《周易·家人·彖》说:“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伦起于夫妇,夫妇双方必须恪守本分,和乐且耽,才能确保家族兴旺;夫妇必须敬仰老人,履行孝道,才能成就美德。由此延伸到父子、兄弟、亲属,也必须遵循伦理规范。而家庭的和睦,可以带动家族的兴旺,家族的兴旺则可以推导国家富强、延伸到天下太平。这就是所谓的“正家而天下定”。

所以,评判是否乡贤,除本身的德才并美外,还要看他是否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那么,赵新坤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呢?他的父母在世时,他与弟弟没有分家独立;他的父母去世以后,兄弟俩也没有分家独立。直到现在,他依然秉承儒家的教化思想,焚膏继晷,维系着一大家子的和谐。仅这一点,就足以让人羡慕!我想,一家十几口人的家庭,和谐到这个分儿上,不是作为兄长的赵新坤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全家的老老少少,都获得了先人前辈嘉言懿行的文化滋养,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俗话说,树大分杈,儿大分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不然民国前后,政府为何还要打破宗派房界观念,反对联宗汇族活动?为何大力提倡小家庭建设?我在这里并非崇尚四世同堂、五世同堂,逆潮流而“复古”,而是告诉人们,赵先生一家的礼教家规,薪火相传,代代不灭;告诉人们,儒家的“五伦”思想通过他的言传身教,建立起了友爱、互助、善良、正直、宽容、礼让、诚信的家庭平台。而他所建立起的这个家庭平台,不正是中华文明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追求吗?

之前,对于乡贤的评判,多以学问、文章、吏治、品行作标准,这些人在地方上,以其特有的身份、地位,维持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教化乡里,为一方百姓造福。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在不断变化,传统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令人无法复制古代乡贤的具体行为。但是,赵新坤却传承着古代乡贤在乡村建设、民生改善、谋利桑梓的遗风,他被尊为乡贤,当之无愧。

本文发表于《历城》、收录于《中国作家网》原创栏目

作 者 简 介

郭光明,男,山东济南人,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济南市历城区作协副主席。著有《心灵隽语》、《一窖浓郁的陈年美酒》、《郭光明散文选》等作品集。





(0)

相关推荐

  • 郭光明原创丨老树峪采访纪事

    老树峪采访纪事 郭光明/区教体局 洪亮是谁?何事让人赋诗称赞? 2020年9月30日上午,我随济南市作家协会"精准扶贫,艺术进百村"第二批小分队,在历城区彩石街道的老树峪采访,突然 ...

  • 乡建学导论丨孙君专栏vol.48(含音频)

    乡建学是农耕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之后的一门学科,传统东方文明中,工商业是融入在农业之中.乡建学自然是指站在工业文明视角下,重新构建传统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乡建学. ▲ 四川月坝 用城市工业思维做乡村肯定行 ...

  • 茶油的背后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里论述过乡土社会的"秩序维持力量"的三种权利模式,三种权利模式是:横暴权利,同意权利,长老权利.最后一个就牵扯到宗族,乡绅的治理,本质所在就是&qu ...

  • 【乡贤】/郭旭

    在西阳坊村的近几十年历史中, 郭宏远老先生无疑是最被人称道的一位乡贤. 先生生于1919年,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幼年在本村私塾上学,后来考入乾县敬业小学.乾中学习,因为人真诚严谨,学业优异,受到校 ...

  • 郭光明丨乡贤马国翰

    "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指乡里才德俱佳.颇有建树之人.这些人,其嘉言懿行载于史册,流传于民间,他们维系着乡情,影响着当地的风气,是固化地域文化传统的原动力. 汉时"乡贤& ...

  • 郭光明丨远房老叔

    远房老叔其实不远也不老,按辈分还没出"五服",按年龄他今年也就刚满六十.而我之所以称他为老叔,是因为他的脑子里只有一根"筋",一根不接受新生事物.只认死理的&q ...

  • 郭光明丨雨游丹崖,身心如仙

    在烟台等车,天,下着雨.及至蓬莱,天,还下着雨. 恼人的雨,不停地下着,却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兴致.下了汽车,撑开雨伞,就随如织的游客,踏上青石甬路,急急赶往神秘的丹崖山. 天蒙蒙,雨也蒙蒙.蒙蒙的天,压 ...

  • 郭光明丨雨中莲

    我本俗人一个,难以挣脱为名忙.为利忙的漩涡,故而难得有那么一天的时间,走出名利,走进风光迤逦的田园. 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细雨中我途经济南市历城区在有着"万亩荷花园"之称的遥墙, ...

  • 郭光明丨有缘东莞观音山

    去秋,正雨,夜宿东莞樟木头. 一夜无话.清早推窗,珠江携来的雨,挟着伶仃洋的鱼腥,裹着东方明珠的繁华和"小香港"的喧嚣,一下子扑在我的脸上,绵绵的有些潮热,不似北方的雨那么清爽,让 ...

  • 郭光明丨野 菊

    闲来无事,漫步郊外.昔日境幽叠翠的原野,已是落英成堆的枯黄,而在这落英成堆的枯黄中,竟盛开着一株怒放的野菊,给荒郊旷野点缀上了一丝淡雅的春装.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 郭光明丨药乡秋行散记

    一 出生于济南,工作在历城,休闲之余,喜欢游山玩水,寻古探幽,因而我曾在九如山,听过瀑布的轰鸣:曾在金牛山,听过鸟儿清脆的啼鸣:也曾在华不注山的峰顶,寻找过残留的那一丝历史云烟--但是,药乡,只是听说 ...

  • 郭光明丨药王山,撑起了东阿半边天

    第一次踏进东阿境地时,诗国帝王.鱼山梵呗.仓颉庙堂.苫山古居以及浓荫遮日的林子.林子里的喜鹊窝,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铭刻在我的心,挥之不去,以至于让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又来东阿,为这方土地优良的生态环 ...

  • 郭光明丨养马岛走马

    一 想必是远古水多,故而处处汪洋,要不然身处中原的仓颉,何以见鸟爪兽蹄而触发他的灵感,把鸟儿迁徙时作中途停留休息的水中山头称作"岛"呢? 有了这样的概念,我从济南坐上高铁,朝着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