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论道 | 中华民族是条不断汇聚的大河
迄今为止,在人类历史上,很少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几千年的磨难而保持自己的独特文明绵延不绝,历经数次凤凰涅槃而“胄衍祀绵”、人丁兴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始终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在发展中进步,从而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
就像一条大河浩浩东去,沿途不断有河流加入其中,也有大河之水注入新的河流,渐成浩大水系、浩大之势。每条支流因就大河之大而成润泽之态,不同河流之间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华民族就是由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等几十个民族组成的,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汇聚的大河。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不断融合、发展、壮大而成今日中华民族的历史。
中华民族的祖先具有“尚和合”的基因。据《列子》《史记》等古籍记载,当年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战于阪泉之野,战争的结果,不是战胜方消灭战败方的“零和游戏”,而是形成了炎黄联盟。因此,才有了我们这些人被称为“炎黄子孙”的说法。对于炎黄“阪泉之战”的意义,史学家各有观点,在笔者看来,这场对阵给我们民族植入了包容、融合的基因,对后世影响极大。
不可否认也不必否认,几千年来各民族的祖先之间有过纷争,但纷争中又有融合,而且大趋势是不断融合。历史上我们把炎帝、黄帝、蚩尤看作华夏三祖,通常,炎帝和蚩尤又被认为曾经是一个部落,因此用炎黄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有足够代表性的。56个民族或者是炎黄的子孙,或者从很早的古时候,如夏商周开始,就同中原民族有着密切联系。如满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肃慎人,周武王时,肃慎人入贡“楛矢石砮”。周成王等天子大宴宾客,就有肃慎首领的座位。周人在列举其疆土时称“肃慎、燕、毫,吾北土也',可见周已经把肃慎人的土地纳入周的版图,这也就意味着肃慎人同中原民族的融合更为密切。
即使是某些历史上同中原民族有过长期大规模对抗的少数民族,同样存在着与中原民族互相融合的趋势。如,汉朝同匈奴的对抗持续几百年。很多人只知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名言名句,就以为匈奴是被汉朝彻底从肉体上消灭掉了,或者只看到双方对抗的一面。实际上匈奴在公元48年就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臣服于汉朝,并逐步同中原民族互相融合。北匈奴继续同汉朝对抗,但在曹魏时期,终被曹操所统一并被编入汉族。至于两晋时期以后的五胡入华时期,鲜卑、羌、氏族等都是主张汉化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主流。至于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也都是历史上民族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今天的汉族也远非是远古时期的汉族,少数民族也未必是远古时期的少数民族。
历史上不光有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民族互相融合的事例,而且也有各民族之间互相融合的事例。比如匈奴和鲜卑的关系。战国时期东胡人被匈奴击败,鲜卑就变成了匈奴的附属部落,一直处于匈奴的奴役之下。而随着匈奴势力的衰落,鲜卑又开始不断攻击北匈奴,东汉和帝年间,北匈奴被汉朝与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的联军击败。鲜卑趁机大规模南迁,填补了北匈奴留下的空白,并将留在漠北的十余万匈奴人全部并入鲜卑。这是少数民族之间互相融合的例子。再比如公元5世纪一度非常强盛的北方民族柔然,后来陆续融合入北魏北齐,还有一部分融入突厥契丹,并最终与中原民族完全融合。
需要说明的是,民族融合并不是各少数民族的汉化,而是各民族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融合。如在语言、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融合就比比皆是。历史上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中原民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的一个典型例子。再如,旗袍也不是汉民族的发明和传统服饰。汉语中的很多方言都是来自少数民族语言。汉族不仅从北方游牧民族那里,还从西域各族那里学会牛羊肉和很多食品的食用方法。此外,少数民族在历法、文化艺术等方面都给汉族以强烈的影响。
各民族的不断互相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培育了中华民族包容、开放、友善、和为贵等文化基因,这是中华民族面向未来,走向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