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恩·清明”散文有奖征文】又要到清明临近时/刘玉娟

又要到清明临近时,街市摊床出售的祭奠用品多了起来,那些在春风中悠悠荡荡、颜色鲜艳的长花串,十分扎眼,一袋袋的金元宝、仿真冥币、黄表纸等祭奠用品,摆放的十分铺张,似乎在提醒着人们去怀念故人,空气里似乎流淌着悲哀感伤。这时节,清明前后晚上天黑时,城市街道的十字路口,总会有焚化纸钱的人。祭奠亲人一处处的火光闪耀,纸灰飘飞,还有对亲人说着话,仿佛阴阳两界有了通联的意味。可焚化飘飞的纸钱,故去的亲人能收到吗?这自然永远是人们的未知。我与清明节的情结格外深刻,那是因为在我的童年,母亲就病故了。自9岁上起,每年的清明节前,父亲就会带着我们姐弟3个去上坟,几十年来都这样,直到父亲4、50岁时,我们再不让他去山坡的坟地,而是我们姐弟3人前往母亲的坟前。再后来,由于城区美化改造,变墓地为树林、果园而迁坟、平坟,我们将母亲的遗骨深葬,再也没有了她的坟头。此后再到这个时节,我们也只能改成在十字路口焚化纸钱祭奠母亲。是清明节祭奠母亲长达半个世纪,尤其后些年在十字路口焚化纸钱的祭奠,已经让我成习惯,仿若为一种忆念想母亲的形式,抑或已麻木于这形式了。

自从2011年我们的慈父亲仙逝之后,我已经麻木了悲伤的清明情结顿变,清明节的哀伤更甚于那半个世纪悲痛。今年是我86岁高龄老父亲离去的第7个清明节,我们已6次前往墓地,到父母亲合葬的墓穴前去祭奠。

祭奠故人是我们民族传统中,亲情传承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形式大同小异,但就清明节祭奠故去亲人焚化冥品的传统,在现代青年人的意识中淡化了许多。是社会的进步,文化素质的提高,尤其科学的认知,已把焚化冥品看作是一种浪费金钱、污染环境的陋习,是封建迷信的愚昧。许多青年人,不愿再这样做,可人们又要怎样的化解对亲人的怀念、以什么样的形式来祭奠故人呢?

现如今,我们民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也兼容了西化的意识观念,就当下各地盛行的公墓建设,就是西化了的方式。但这种西化与国情已经矛盾凸显。公墓的建立,占据了大面积城郊,及至远郊的肥沃山林,出现了死者与活人争占土地资源的问题。为缓解这实际的矛盾问题,国家倡导海葬、树葬。但在许多大中城市,选择海葬、树葬者寥寥。这自然是人们观念意识的根深蒂固,习惯于能见到故人居所的真实。人们不惜以重金购买风水好的墓地墓穴埋葬亲人骨灰,而形成的每到清明节,去墓地祭奠故人的趋之若鹜。笔者亲历了清明节前后,墓地例行服务的大客车增多,和私家车之众。清明节前后,墓地云集大小车辆的场面,是几近塞车的拥堵,而如此的状况,让我只有“无奈”二字的心情。

在这世界上,存在的无奈有许多,万千无奈归根到底还是以人为本源的。是有了人类的存在而生成的无穷无尽的无奈。哲学史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从莎士比亚、叔本华到马克思、萨特,是含有对人生意义怀疑的。这也令许多文化层次高者,对人生意义的有着困惑。自己虽认知粗浅,但却想到了人生来去一遭的无聊。虽然几十年的生活仿佛有许许多多的内容,可是说到底又究竟含有什么实质意义的东西呢?人生不过是经历一次生死,而繁衍接续一代代的演绎生活。人生年少的轻浅,中年的奔波,老年的不舍,似乎成为众生相。人生仿若奔忙赶路的去向终点。一生所含的许许多多,到头来终是感叹的空无虚缈,有质量的人生,会塑造精神的存在,可有质量的人生,又究竟是什么?怎样去定位人生质量?是信仰吗?

国人传统的佛家理念,其核心就是让修行人首先修得“放下”。然而,无论是什么人,面对活生生的现实,多是很难有真正的放下。其实人生说到底实在是最终的放下。人生行程的晚秋岁月,就生活面对的现实,所谓放下与否,实则在于一个情字上,平民百姓最切要的是亲情,上连父母与下至子女。有父母的人,尽管是受累于侍候年迈尊长,承载万千的辛苦劳碌,可上有父老尊长的人,还是心有所依的。在我的意识里,有父母在前,自己就是在其后面的远离人生终点的。因此想到所有侍奉年迈的双亲的人,是远离人生终点的,当然这一定是意识层面的感觉。人,一旦年迈的生身父母离去,自身就是站到了离世的排头,似乎与终极相距不远了。这样的感觉,是在我的老父亲谢世时顿然的感觉。

回想2011秋,父亲离去的当时,那种痛不欲生的悲苦,甚至愿与同父亲离开这世界的心情。每到清明时节,便冲击我心灵……6年的时日过去了,又到清明的时节,我自依然。悲伤让心情也有了麻木淡然,淡然着身边的一切,包括我前方的死亡。

想到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不带走一丝云彩”。想我的人生只能为来是轻轻,去也淡淡的,与这人世无需牵连任何、留有任何,也该算作是一种放下的意识吧。我曾经与孩子说过,真到了我化作骨灰的那一天,就把骨灰撒在大海里,化作一种你们流传永远的怀念意识,千古不朽。尽管我凡俗渺小的人生,却是彻底于“不占有”、“不带走”的心愿,也自然为环保意义上的选择,完全清醒的放下。

我认同现代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相关,理解当代年轻人的思想意识,更关注环保现实的许多方面,即使多有关于灵魂方面的想法与观点,也思索写下了许多这相关的文字,但我要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离开这一维时空的时候,达到诗人徐志摩诗中的意境,是真正的可能。漫笔如上思绪,只想说“清明时节倍思亲,怀念已故先行人”。

清明,实在是一个“不轻”的时节,只要我的身体力行,可以赶往墓地,就一定要到父母的墓前,抚摸墓碑,亲近我的父母双亲,因为十字路口焚化纸钱,不足以解我怀念悲苦,亦无论如何也不知那飘飞的纸钱究竟去向何方。

2018.3.16

作 者 简 介

刘玉娟,笔名柳笛,1951年生人,辽宁散文学会会员、抚顺市作协会员。90年代初始于文学创作。早年有诗歌,散文作品见于省、市报、刊;有诗歌、散文、随笔作品刊发于《中国诗歌、中华老年文学、辽海散文、抚顺作家、抚顺文艺、和宁夏红枸杞》等文学期刊;有多篇散文作品被收入《抚顺散文选、抚顺散文家、辽海散文大系抚顺卷》等书中。散文参赛作品获“抚顺日报”创刊50周年、“攀登被”、“生态杯”、“电信杯”及“读书节”等奖项。2011年,长诗《浑河岁月歌》入选电台“红诗抚顺访谈录”节目。著有散文集《心有千千结》、《柳笛品书》。




评选办法

征文将根据“文章点击率”、“打赏率”、“评委意见”进行评选。点击率超过5000的征文直接入围;有打赏的,每一元折算成100个点击率。获项作品领取证书和奖品后,新媒体《行参菩提》即获得版权,结集出版时不再向作者支付稿酬。

投稿方式: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不收纸质稿件;投稿信箱为“289341034@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思恩·清明”散文有奖征文。

行参菩提·“思恩·清明”散文有奖征文启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