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春风浩荡年味浓/季宏林

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算起来,二十四节气中带“立”字的,只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的开始。而在四“立”之中,立春又占据着榜首,故曰:一年之计在于春。由此衍生出“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励志之句。

古代,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后来,随着官方影响力的扩大,民间也有了迎春、春游等活动。

立春一过,春节也就不远了。家家忙着备年货,拆洗衣被,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男男女女还要理个“过年头”,上澡堂子洗个澡,整个人变得清清爽爽,就等着过年了。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趁着大伙儿回家过年的机会,媒婆这村跑到那村,整日里忙着牵线搭桥。女儿多的人家,让媒婆踏断了门槛。几个来回过后,一桩婚事就谈妥了,择个好日子下聘礼,结婚前再下个“人书”,基本上也就水到渠成。也有赶在年前娶媳妇的,新年里添人进口,可谓双喜临门。看着一对新人走进洞房,媒婆这才长长地舒出一口气,有了一种功成名就的欣慰。常言道:做红媒,添十岁。前前后后还能吃上七十二餐半,也就是七十二个正餐和一个早餐。至于是否真的吃上那么多餐,谁也说不清楚。也有人如此调侃:新娘进了房,媒人甩过墙。

小孩望过年,大人望种田。年在孩子们的盼望中,一天天地临近。大年三十,是一年当中最后一个日子,也是最繁忙的一天。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忙得不亦乐乎。时近黄昏,母亲备好一桌丰盛的晚餐,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喜笑颜开,谈论着开心的事儿。晚辈们频频举杯,恭祝长辈健康长寿。吃过年夜饭,做长辈的要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孩子们换上崭新的衣服,欢快地奔出家门。伙伴们凑到一块时,相互比谁的衣服好看,谁的压岁钱多。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爱赌钱的凑一起,爱喝酒的聚一块。各玩各的,只要尽兴就好。不过,春晚的魅力还是蛮大的,似乎占据了上风。晚上八点前,一家人就静静地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春晚。即使是一台黑白电视机,屏幕上眨着雪花点,图像不停地跳动着,但也丝毫不影响大家看春晚的兴致,直到出现《难忘今宵》大合唱时,才意犹未尽地脱衣安歇。这时,外面又响起一阵阵鞭炮声。

正月初一,邻里相见互致新年问候,做晚辈的要向族长请安、敬茶,族长也会给晚辈发些压岁钱。孩子们总是歇不住脚,跑这家看春联,跑那家赏年画。春联是村里老先生写的,老庄持重,笔法遒劲,大多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等吉祥之语。中堂画最为讲究,有挂伟人像的,有挂寿星图的,也有挂山水画的。有单张的,也有成套的,花花绿绿,将室内映得喜气洋洋。

从正月初二起,亲戚朋友互相拜年。女婿首先要给岳父、岳母拜年,新女婿上门还要时刻提防着。姨娘、嫂子们总爱闹着玩,往往趁其不备时,突然出手拓新姑爷一脸洋红,或是猛地从背后扣过来一大碗饭,弄得新姑爷狼狈不堪、哭笑不得。拜年时要拎上烟酒糖糕四样头,还要给主人家的孩子传压岁钱,算是新年见面礼。将客人迎进门,主人忙着敬烟、递茶,非得央客人两个茶叶蛋。中午时分,好客的主人烧了一桌丰盛的菜,找来几个陪酒的,席间免不了一场“恶战”。酒足饭饱之后,客人向主人道别,摇摇晃晃地踏上回家的路。

春节期间,贴财神的,玩龙灯的,打快板的,唱门歌的,南腔北调,十分热闹。这些人走南闯北,能说会道,上门一通吉利话,乐得主人眉开眼笑,急忙从口袋里掏出赏钱。贴财神的,一天好几拨,有大人,也有小孩,手拿一沓墨印的财神像,边贴边说好:财神菩萨来拜年,你家年年好。财神菩萨贴得高,金银财宝任你挑。财神菩萨贴得矮,金银财宝往家甩。唱门歌的多半是一对男女,自敲锣鼓,男女对唱,唱腔响亮、欢快,唱词生动、押韵。唱者靠近门,张口就来:锣鼓一打响呛呛,夫妻唱到贵府上。一片瑞云当空照,树木成荫花草香。大红春联贴门上,看罢上联瞧下张。上联雨过听书人,下联风来寒木香。也有口才好的,随机应变,望风采柳,见什么唱什么,就是随口编的歌词也是韵味十足。

算命的,照相的,也赶着凑热闹。大家围着算命先生,看着他在那里掐着手指头,口若悬河地念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说到心坎上时,主人不住地点头,随声附和着。点到痛处时,就会愁眉不展,心事重重。等算命先生面授机宜过后,这才如释重负地连声称是。禁不住照相师傅的一番夸赞,小伙子,大姑娘,在镜头前一个个露出腼腆的笑容。也有拍全家福的,装上相框,挂在墙上,过了一年又一年,直到黑白照片泛黄,变得斑斑驳驳。

当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时,大自然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阵阵东风吹过来,河水开始解冻,泥土开始疏松,虫子开始苏醒,草木开始萌发。虽说春天到了,冬装还不能急于脱去。俗话说:春冷如刀剐。初春时节,仍要注意防寒保暖,倒春寒的厉害不可小觑,说不定哪天还会下一场春雪。若是下雪倒也无妨,雪花落在身上,拍拍打打也就没了,最郁闷的是一场接一场的连阴雨。新正月里串门,穿着笨重的胶鞋,陷在满是泥泞的土路中,一拔一个凼。这样的“落刮年”,实在扫了乡亲们的兴致。

挑个好天气,到田野里走一走,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越过了寒冬,油菜、麦苗重新打起精神,叶子更加青绿,长势越发猛烈。几日不见,河边的柳枝偷偷地抽出许多嫩芽儿。隔上三五日,再一看,无边的柳色如沧海云烟一般,笼罩住逶迤数十里的河堤,隐隐露出一两处粉墙黛瓦的边边角角,倒映在波光潋滟的河面上,着实让人迷醉。

走在河堤上,不时地见到各种鸟儿在枝头蹦蹦跳跳,发出一阵阵悦耳的啼叫声,不再像冬日里那般沉寂、单调。河里游过来一群鸭子,欢快地拍打着翅膀,嘎嘎地叫着,惊扰了春天的美梦。

作 者 简 介

季宏林,男,1972年生,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2007年从事文学创作,至今在全国各类各级报刊发表散文、随笔等文学作品200余篇。




重要通知:根据广大作者的要求,【“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延长一个月,至农历的正月二十(即2018年3月7日)截稿;统计期为10天,至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3月18日)出奖!

评选办法征文将根据“文章点击率”、“打赏率”、“评委意见”进行评选;获项作品领取证书和奖品后,新媒体《行参菩提》即获得版权,结集出版时不再向作者支付稿酬。

投稿方式: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不收纸质稿件;投稿信箱为“289341034@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春节的味道”有奖征文。

行参菩提·“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

(0)

相关推荐

  • 说古道今话春节 年味记忆话从前

    说古道今话春节 作者:王新生 公历新年一过,农历新年很快就要来临.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农历的正月初一古时称"岁旦",又称"元旦&qu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放小鞭/雷庆林

    每年的春节前后,市场就摆起了卖鞭炮的摊位.摊位上,摆放整齐的礼花.鞭炮各式各样,品种繁多,令人眼花缭乱. 除夕之夜和正月十五,是人们燃放鞭炮比较集中的日子.每当这时,夜空中五彩缤纷的礼花怒放:各类鞭炮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年味/张玲

    小时候年味在我心里,就是穿花衣,贴门神,放大炮,串亲戚,收压岁钱,赶庙会,还有父母烧年香时虔诚的神态,那时我懵懵懂懂的.父母置办年货,从来都让我们靠边站.最高兴的一天就是除夕夜,我们这些馋猫,有的高兴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年味飘进千万家/宋飞

    进入腊月,年味就向我们飘来了.家乡有句民谚:吃了腊八饭才把年来办.过了腊八,人们就开始张罗办年了.在农村,人们打面.换米.劈柴.榨豆油.下粉丝.下粉皮.炸馓子.做酵子等.在城市,这些人们都是买. 腊月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年味深处就是家/程勇

    学习毕业工作至今已整整二十年,从乡镇调至县城工作也有整整十年,除了在乡镇街道和无城两次买房时,将父母接过来,在新房里度过大年夜之外,我们每年都是回农村老家与父母团圆,在欢乐的祝福声中度过一年又一年春节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年味/李维维

    刚一到农历腊月,人们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给孩子买过年衣服呀,扫灰呀,年味就随之慢慢来了.俗话说:过年过腊月,腊八节一过年味就慢慢重了.人常说:腊八一吃就糊涂了,意味着旧的一年完了,新的一年要来临.一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年味/杜岚

    单位有一同事,老家在外地.由于孩子年幼,今年并不打算回老家.老家在外地的同事,许多已在计划归家的行程或订购归家的车票,唯他似乎有些时候落寞,依然按部就班,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看他落寞的样子,我打趣他,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年味的记忆/张继

    春节将至,农场小镇过年的喜气荡漾在人们脸上.雪花轻轻在空中飘舞着,仿佛也来过新年似的.孩子们尽情在雪中玩耍,他们"咯咯"的笑声,仿佛把我带回了儿时过年的快乐时光. 小时候,我期盼着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年味飘香五题/王振武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有道是:"一进腊月天,转眼便是年."年关腊月如期而至,过年究竟吃什么,这个年到底怎么过,便是家家户户老老少少时常牵挂念念不忘的头等大事和热门话题.特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年味里的心酸/金辉

    腊八节过后,年味一天比一天浓. 说到过年,如同钢针扎在了我的心上,越陷越深莫名的心痛.离开家乡,在异地过年的味道,就像小时候回家,没有看到娘亲一样迷茫,心酸. 汝州又飘雪花,雪花里夹杂着过年的音讯.我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年味十足的年代/王卫权

    六十年代中后期,物质生活匮乏.儿时的我,吃尽了苦头.平时家里经济拮据,生活艰难,只有在过年期间,我才能尽情释放儿童的乐趣,享受到平时根本得不到的各种待遇享受,如今虽年近半百,但那时过年的情节至今都给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