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立规矩失败无数次?那是你不懂这5条黄金法则

男孩派

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
46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别在该立规矩的年龄,放任孩子的“天性”。
更别在立规矩的时候,走太多弯路,今天我想和你分享5条黄金法则。
——虎妈
作者 | 葡萄妈

来源 | 男孩派原创

经常有父母在后台留言,大吐苦水:

“跟孩子定规矩的时候,说得好好的,结果到最后,发现规矩根本立不起来。”

比如和孩子说好一个月只买3次玩具,但是孩子每次看到喜欢的玩具就耍赖,央求着“再买一个”。
父母不同意,孩子就躺在地上撒泼,最后只能给他买一个,平息这场闹剧。
规矩到最后变成了摆设。
其实,规矩能不能立起来,全看父母的教育方式。
如果父母能懂得这5条心理学法则,立规矩的时候,就不会“软弱无力”了。

潘多拉效应:

单纯的禁止,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潘多拉效应”
意思就是,很多时候越是禁止别人做一件事情,越能引起别人的好奇心。
就像孩子小的时候,总想用东西戳一戳插座上黑色的孔。
父母急急忙忙跑去阻止,但孩子还是经常趁父母不注意的时候,想方设法拿东西往里面塞。
这就是因为,父母对一件事物不说明原因,只是简单禁止,只会使这件事物拥有特殊吸引力,让孩子不由自主地将更多的注意转移到这件事上。
前几天在外面吃饭时,我遇到一件事。
隔壁桌有两个孩子,本来乖乖坐在坐在座位上。
后来,觉得无聊的哥哥就拿着叉子,一会儿敲敲桌子,一会儿敲敲杯子,一会儿敲敲面前的碗和碟子,开心得就像发现了新大陆。
弟弟很快也加入其中。
看着别人投来责备的眼神,爸爸就拦了一下,责骂了一句:
“不可以敲碗筷!”
孩子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始试探性地小力轻敲,然后越玩越兴奋。
刚从洗手间回来的妈妈见状,立刻把两个孩子手上的叉子抢了过来,认真地问他们:
“为什么要用餐具敲桌子?”
哥哥犹豫了一会儿,告诉妈妈,他只是想知道用钢叉敲其他东西会是什么声音。
而弟弟则是看哥哥玩得很开心,所以才跟风一起玩。
听完两个孩子的理由,妈妈看着两个孩子,说:
“餐具就是用来吃饭的,不是乐器,也不是玩具。你们弄出来的声音,吵到了别人,这是不对的。
以后不管在家,还是在外面,都不应该这样做,知道吗?”
两个孩子点点头,乖乖认错,保证下次不会再犯了。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一些错误的行为,都是因为好奇。
心理学大量的研究表明:

探究周围世界的未知事物,是人类普遍的行为反应,是人在长期生物进化中形成起来的具有生物意义的稳定需要。

有些事,父母越是不让做,孩子越是忍不住想去做。
所以,立规矩的时候,要明确告诉孩子理由,让孩子明白其中的对错,帮助孩子理解规则。
登楼梯效应:
路要一步步走,规矩要一点点立
有位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

第一次作文,只要学生把字写在方格里,书写较认真的,就可得90分以上;

第二次作文,只要不一逗(号)到底、一段到底,就可得90分以上;

第三次作文,只要无错别字,就可得90分以上……

慢慢地,学生的作文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这种现象,犹如登楼梯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这也是心理学上一个有意思的法则,叫“登楼梯效应”
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登楼梯效应”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网上有一位妈妈,家有5岁的男孩。
孩子总爱把玩具乱放,客厅、阳台、房间、厨房、浴室都放有他的玩具。
每次她让儿子把玩具收拾好,儿子一概当成耳边风。
打过,骂过,最后她只能独自收拾。
后来,她不要求儿子收拾全部玩具,只说:
“你只需要收拾放在厨房的玩具,其他的妈妈来收拾。”
因为厨房儿子很少去玩,玩具也比较少,所以儿子开开心心去收拾了。
收拾完了,还特别得意地等待妈妈表扬。
后来,妈妈给孩子增加了一点范围,说:
“现在你负责厨房和客厅的吧,剩下的妈妈收拾。”
儿子没拒绝,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会自己收拾好客厅和厨房的玩具。
渐渐地,孩子甚至不用妈妈提醒,就自己主动去做。
后来,妈妈提醒他,如果每次玩完玩具后,都把玩具放回原位,晚上就不用收拾了。
自那以后,孩子就没把玩具乱扔了。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
父母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孩子也不可能一次就做到最好。
所以,给孩子制定的行为规范和目标,应该由小到大、由易到难。
不要一下子就要求孩子做到最好,而是一步一步引导他做得更好。
破窗效应:
一次小错放任不管,未来只会变本加厉
在一个家长沟通群里,有位妈妈跟大家抱怨。
她家儿子刚上三年级,非常喜欢看动画片,一旦开始看,能够一整天都盯着电视。
考虑到孩子的视力问题和作业问题,所以她给孩子定了一条规定:
每天只能看一集动画片,而且要在作业完成以后才能看。
坚持了一星期以后,儿子找和妈妈商量:
“我今天能不能先看动画片,看完以后再写作业,今天作业不多。”
当时妈妈觉得,破例一次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反正作业还是要写的,于是同意了孩子的请求。
没想到这一次破例以后,孩子就隔三岔五提出先看动画片再写作业。
从只看一集,到两集、三集……不知不觉中,当初制定的规则,统统都被打破。
其实,这就是因为陷入了“破窗效应”的怪圈: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就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不断重复犯错,甚至变本加厉。
给孩子立规矩也是。
如果父母一味纵容,把规矩当成摆设,就会让孩子不断挑战底线。
当规则被孩子打破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父母不及时纠正,问题就会越积越多。
只有当孩子一犯错,父母就出来阻止,孩子才能更好的坚守规则。
手表定律:
给孩子立规矩,父母要统一战线
综艺节目《育儿大师》里,有一位爸爸在给女儿辅导作业的时候,给女儿拿了一个雪糕,让女儿边学习边享受甜食。
但是妈妈看到了,非常生气,呵斥女儿。
一旁的爸爸看到女儿不知所措的模样,就解释说只是想让女儿放松一下。
而且爸爸觉得,不就是吃个雪糕嘛,又不是经常吃,能有什么影响。
妈妈还是拿走了女儿手里的雪糕,坚定地说:
“现在是学习的时间,不许吃。”
然后,妈妈转身对爸爸发飙:
“你最起码等女儿学完了再给她吃。
你怎么每次都要这样,好习惯养成不容易,你每次都要来捣乱一下!”
孩子夹在父母中间,不知道雪糕到底能不能吃,最后忍不住哭了出来。
为什么孩子不知道怎么做,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不知道应该听谁的。
这就像是“手表定律”

当一个人只戴一只手表时,他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

当他戴着两块手表,却很难确定准确的时间,让看表的人失去对时间的判断。

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如果父母中有一方唱反调,孩子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最后什么规矩也立不起来。
只有当父母教育战线一致时,规矩才能有效立起来。
朋友跟我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有一次,七岁的女儿看动画片看得正开心,但是约定好看一个小时的时间已经到了。
妈妈去关电视,女儿就开始耍赖,想再看10分钟。
妈妈不同意,女儿就去找爸爸。
可一向是女儿奴的爸爸,开口就说:
“我听你妈的,妈妈说什么就什么。”
女儿没辙了,只能老老实实接受现实。
所以,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只需要一种声音。
这个声音,负责给孩子指明方向,同时也划出了孩子的底线,让制定好的规矩,不再动摇。
热炉效应:
适当惩罚,是立规矩的必要辅助手段
知乎上有个问题:你见过哪些父母惊艳到你的教育方式?
有网友分享了一个故事。
高铁上有一对母子,小男孩大概五六岁的年纪,坐在座位上总爱动来动去。
还会故意踢前面乘客的靠背。
妈妈警告他以后,小男孩也只是安静了一会儿,就又开始动来动去,还跳下座位,在车厢里跑跑跳跳。
乘客非常反感,妈妈也生气了,直接把小男孩拉到车厢连接处的空地上,让他罚站。
小男孩伸手想要抱抱,妈妈直接后退一步,避开了小男孩的撒娇。
小男孩顿时扁着嘴,想哭出来。
妈妈毫不心软,严厉地问:
“我警告过你两次了,你把妈妈的话当耳边风了吗?”
看着妈妈严肃的模样,小男孩有些害怕,更加想得到妈妈的抱抱。
妈妈还是不为所动,勒令他在那里罚站10分钟。
那10分钟里,妈妈就坐在不远处一直看着,小男孩一直小声哭着,看得旁人都心软,纷纷劝妈妈算了。
妈妈说:
“小孩做错事,不听教,就应该接受惩罚。要让他长长记性。”
惩罚结束后,妈妈带着他给周围乘客道了歉,才牵着儿子的手回到座位。
这之后,男孩坐在座位上安静地吃起来,一路再也没闹。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一番话:

“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

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必须管教、必须惩戒,必须让他知道,教育绝不仅仅是快乐的。”

惩罚,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因为惩罚能让孩子切身体会到到底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就像是“热炉效应”的含义一样:
无论你是谁,只要接触热炉,都会被烫伤。
任何人触犯规章制度都要受到处罚。
为人父母,教育孩子时,既不能忘记立规矩,也不能忽视惩戒的必要性。
没有惩罚、没有规则、没有权威,就没有进步。
网上有一句话,说得特别有道理:

“教育孩子需要一种绵力,要顺应孩子的感觉和节奏,用错误的教育方向和方式,孩子会把你撞飞。”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孩子的规矩也不是一天立起来的。
要知道,面对一个熊孩子,父母嘴皮子磨了一万遍,情绪崩溃一千遍,才能教育出一个好习惯。
当父母掌握了最适合孩子的方法,规矩才能立得省心有效。
点个「在看」,愿父母都能养出一个有规矩,懂礼貌的好孩子。

如果您是孩子妈妈

我们为您推荐一个优质的妈妈成长平台

妈妈抱团(微信号:mmbaotuan)

好的妈妈,永远不停下成长的脚步。

关于养育孩子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经营家庭的苦甜,我们都懂。

妈妈抱团,和千万妈妈一起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