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华五”接纳东大和同济,升级为“华七”,打造顶级大学联盟

“华五”是华东五校的简称,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浙江大学这五所东部地区高校。就在近几年,“华五”名气大涨,几乎成为了“除清华北大以外最强的高校群体”。在很多大学排行榜上,华东五校都霸占了国内高校第三到第七的位置。
其实,“华五”只是民间说法,官方上的说法是“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2019年5月,复旦、上海交大、浙大、中国科大和南大5所高校在在安徽芜湖共同发起成立了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五所大学将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上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推动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不仅采取“联合、共建、协同、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还采取开放的姿态。在联盟介绍中有专门论述:未来联盟成员将包括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有关“双一流”建设高校。这说明“华五”不是封闭体系,有实力且符合条件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或会成为其新成员。
有人据此建议将“华五”升级为“华七”(包括东南大学和同济大学),打造地区顶级大学联盟。既然“华五”不是封闭体系,那能不能将东大和同济纳入其中?
东南大学和同济大学,一个在南京,一个在上海,都坐落在华东地区,也都是985高校、“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副部级大学”。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领域影响力,它们均处于国内“第一梯队”水准。
综合排名方面,东南大学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和2021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都排国内高校第17位;同济大学的表现就更为出色了,甚至一度排进国内高校前10。比如在2022QS世界大学排名中,同济大学位列中国内陆高校第8位,名次仅低于“清北华五”7所高校。
领域影响力方面,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建筑学等专业,国内一流,世界知名。该校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A+学科,并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东南大学的A+学科数量有5个,分别是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土木工程、艺术学理论,A+学科数量比“华五”成员南京大学还多,表现相当抢眼。
科研平台方面,同济大学建有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东南大学建有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同济和东大的预算经费也排在国内高校前列,以2021年预算总经费为例,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不含国际关系学院)中,有13所年度总经费超百亿,东大和同济就是其中之二。同济大学2021年度总经费为107.04亿元,东南大学2021年度总经费则高达113.92亿元,两校预算总经费均在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和吉林大学等一大批985高校之上。
众所周知,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和吉林大学都是师生数量很多的“巨无霸大学”,学生规模远远超过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然而它们的预算总经费却不及东大和同济,可见东大和同济两校“生均经费”相当之高。
人才培养方面,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毕业生大多进入名校深造或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它们的深造率、就业率,深造质量、就业质量,均位于国内高校前列。
客观地讲,在不少人心中,国内整体水平最高的大学联盟为九校联盟(简称“C9”)。而“华五”成员高校均为C9成员,它们因为地理位置上更为接近,之间的交流非常活跃,影响力也上升很快。东大和同济虽然实力和声望不及“华五”,但它们与“华五”的差距不大,又都位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如果能抱团发展,非常容易进行优势互补;倘若组建为“华七”(华东七校),可以形成一个整体水平更高的资源共享体。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猜想,可能未来真的会有“七校联合”或“多校联合”,也可能仅仅是大家的一厢情愿。但不管怎么说,东大和同济的加入,一定能汇聚更多的资源、智慧和力量,形成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事实上,“华五”接不接纳东大和同济,不会影响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在国内最强的少数几个大学中,一定有东南大学和同济大学的名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