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明丨不能再糊涂了
一直以来,与初次见面的朋友作自我介绍时,我在简单说姓郭之后,或“别有用心”地缀上一句“东郭先生的郭”。有时也幽上一默,说自己是南郭先生的后裔。之所以如是说,非是瓜葛上某个历史名人,显赫一下自己姓氏的荣耀,而是想让朋友在嬉笑中记住我。
其实,姓名作为一个家族的标志,一个人独立的符号,在人类从树上爬到树下,直立行走时,便有了。所不同的是,汉族人把姓放在前面,异族人把名放在前面。这样的排列与组合,看起来是顺序的无意颠倒,实际上却暗显观念:把姓前在前面,炫耀的是家族;把名放在前面的,突出的是个人的成就。
父亲不是个离经叛道的人。他在给我取名时,如所有汉人一样,郑重地把把姓前在前头,把名放在后头,并在我开始识字时,就手把手地教我写姓写名:“一点一横长,梯子顶到梁;子字在下面,耳字在旁边。”至于我为什么姓郭?父亲不知道。
也许是父亲的不知道,我的姓在我的心中画上了一个难以磨灭的问号,以至于让我几十年中,从没有停止过答案的寻找。终于有一天,在破败的骨头拓片上,我找到了仓颉用线条勾勒的图案。而在这些图案中,有一个图案是这样画的:鸭蛋形的圈儿上,正立着一座的塔,圈儿下是倒立的楼。同宗的一位大学问家告诉我:那个圈儿代表着城,而城是需要保卫的,于是在城边筑起了瞭望塔、建起了观敌楼。他说:这个城,这个塔,这个楼,合在一起,就是咱们的姓。
我问:怎么不是“梯子”?怎么没有“耳朵”?
他笑了,说:站得高,才能看的得远。早些时候,人少,城也小,不用梯子也能看全城。现在城变大了,塔楼也就变高了,塔楼变高了当然需要梯子,于是圈儿就架起了“梯子”。城变大了,保卫城池的人也就多了,这些人住哪?就住在城池的边缘。多到什么程度?多到可以成为一个村,成为一个庄。这些村,这些庄,古代叫“邑”。于是乎咱这个“郭”便有了耳朵。
哦,原来如此。怪不得我的郭姓宗亲,在现在的姓氏排行中,列居第十八位,占了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还多,原来是在得姓开基之际,就住在了城市的边缘,而且城有东西南北,“郭”也就有了东郭、南郭……我也明白了我的郭姓,既不是“梯子”,也不是“梁”,而是城堡的边缘。
知道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我又沿着历史的脉络,寻找我的祖先。
小时候,父亲曾经告诉过我,我的老家在山西。他还教我一首至今还能哼唱的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那时候,我还没有山西这个概念,更不知道山西有个洪洞县,只知道后院的大槐树上,有一个从我记事就有的老鹳窝。
我循着这条线索,多少年后,上溯到远古。文字记载,郭姓最早出现在夏禹时代:“禹乘二龙,郭支之御”,“上古有郭侯,夏朝的禹即有驭手郭哀”。郭支、郭哀应该是有史籍记载的、最早的郭姓人,堪称郭姓的始祖。但也有人说,郭姓的始祖是郭崇,理由是“商有郭崇”。殊不知,商代的郭崇,比夏代的郭支、郭哀,至少晚了300年。
还有一种说法,郭姓出自姬姓,是黄帝姬姓的后裔。理由是周武王封文王姬昌的弟弟虢叔(虢:通假于郭)于东虢。东虢,也就是现在的河南荥阳一带,其后代遂成郭姓……从史料记载中,我发现,郭姓的先祖们,一脉发源于今天的河南,繁衍于今天的陕西阳曲、冯翊、华阳和西安一带;一脉发源于今天的山西,繁衍于今天的山西河内、广平、邯郸、河东和河北的中山、馆陶及江苏的徐州一带。从此可见,我应该属于山西那一脉。
前段时间,与同族的一位老者谈起家谱,他说:“郭姓过千年,家乘过百载,一宗一个谱牒,若要清晰家族的脉络,难!”
我说:“是啊,上溯到十代八代,线索就模糊了。”
“知道原因吗?”
“天灾?人祸?战争?”
“哦,除此之外,《说文解字》中已有答案!”
“什么?一部解释形象文字的书,也能解释家谱嫡传?”
“是的。细细品读,你能知道!”
于是,我找来《说文解字》,查找与“郭”关联的字,发现从头至尾,只有寥寥数语:“郭,齐之郭氏虚。善善,不能进;恶恶,不能退,是以亡国也。”意思是说:在齐国有已灭亡的郭国的邱墟。郭国人喜爱善良,却不能举进;厌恶丑恶,却不能贬退。因此亡国。原来,春秋时期,在齐国境内,有一支虢叔的后裔在这里建立了“虢国”,只因国君分不清善良丑恶,后来被善良的人所抛弃,被丑恶的人所利用,聚集了大量的人才而用不上,最后被齐国吞灭。
从这样的解释中,我又联想起寓言故事中的东郭先生、南郭先生:寓言故事中,我的这两位先祖,一个不分善恶,一个不学无术。不分善恶的,若无赵简子,恐怕早已被狼果腹;不学无术的,若非湣王“好一一听之”,恐怕还在“滥竽充数”。我不知道“虢国”的灭亡是否与东郭先生有联系,与南郭先生有瓜葛,但亡国、迂腐、虚假,让人笑话了上千年。
想到这里,我有些不知所措,甚至还有些沮丧。我不知道我的骨子里,是否传承着这两位先祖的基因,流淌着他们的血液,但亡国、迂腐、虚假的事实,引发我的思考:知过而不改,知害而不除,知善而不兴,知善而不为,于国失大德,于人失品德。失大德者亡国,失品德者无以立身。
想到这里,给了自己一个警惕,那就是:起心动之念时,少一点欲念,多一份真诚;少点贪婪,多一份清净,要近善远恶,而不能再犯糊涂。
作 者 简 介
郭光明,男,山东济南人,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济南市历城区作协副主席。著有《心灵隽语》、《一窖浓郁的陈年美酒》、《郭光明散文选》等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