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明丨不能再糊涂了

一直以来,与初次见面的朋友作自我介绍时,我在简单说姓郭之后,或“别有用心”地缀上一句“东郭先生的郭”。有时也幽上一默,说自己是南郭先生的后裔。之所以如是说,非是瓜葛上某个历史名人,显赫一下自己姓氏的荣耀,而是想让朋友在嬉笑中记住我。

其实,姓名作为一个家族的标志,一个人独立的符号,在人类从树上爬到树下,直立行走时,便有了。所不同的是,汉族人把姓放在前面,异族人把名放在前面。这样的排列与组合,看起来是顺序的无意颠倒,实际上却暗显观念:把姓前在前面,炫耀的是家族;把名放在前面的,突出的是个人的成就。

父亲不是个离经叛道的人。他在给我取名时,如所有汉人一样,郑重地把把姓前在前头,把名放在后头,并在我开始识字时,就手把手地教我写姓写名:“一点一横长,梯子顶到梁;子字在下面,耳字在旁边。”至于我为什么姓郭?父亲不知道。

也许是父亲的不知道,我的姓在我的心中画上了一个难以磨灭的问号,以至于让我几十年中,从没有停止过答案的寻找。终于有一天,在破败的骨头拓片上,我找到了仓颉用线条勾勒的图案。而在这些图案中,有一个图案是这样画的:鸭蛋形的圈儿上,正立着一座的塔,圈儿下是倒立的楼。同宗的一位大学问家告诉我:那个圈儿代表着城,而城是需要保卫的,于是在城边筑起了瞭望塔、建起了观敌楼。他说:这个城,这个塔,这个楼,合在一起,就是咱们的姓。

我问:怎么不是“梯子”?怎么没有“耳朵”?

他笑了,说:站得高,才能看的得远。早些时候,人少,城也小,不用梯子也能看全城。现在城变大了,塔楼也就变高了,塔楼变高了当然需要梯子,于是圈儿就架起了“梯子”。城变大了,保卫城池的人也就多了,这些人住哪?就住在城池的边缘。多到什么程度?多到可以成为一个村,成为一个庄。这些村,这些庄,古代叫“邑”。于是乎咱这个“郭”便有了耳朵。

哦,原来如此。怪不得我的郭姓宗亲,在现在的姓氏排行中,列居第十八位,占了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还多,原来是在得姓开基之际,就住在了城市的边缘,而且城有东西南北,“郭”也就有了东郭、南郭……我也明白了我的郭姓,既不是“梯子”,也不是“梁”,而是城堡的边缘。

知道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我又沿着历史的脉络,寻找我的祖先。

小时候,父亲曾经告诉过我,我的老家在山西。他还教我一首至今还能哼唱的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那时候,我还没有山西这个概念,更不知道山西有个洪洞县,只知道后院的大槐树上,有一个从我记事就有的老鹳窝。

我循着这条线索,多少年后,上溯到远古。文字记载,郭姓最早出现在夏禹时代:“禹乘二龙,郭支之御”,“上古有郭侯,夏朝的禹即有驭手郭哀”。郭支、郭哀应该是有史籍记载的、最早的郭姓人,堪称郭姓的始祖。但也有人说,郭姓的始祖是郭崇,理由是“商有郭崇”。殊不知,商代的郭崇,比夏代的郭支、郭哀,至少晚了300年。

还有一种说法,郭姓出自姬姓,是黄帝姬姓的后裔。理由是周武王封文王姬昌的弟弟虢叔(虢:通假于郭)于东虢。东虢,也就是现在的河南荥阳一带,其后代遂成郭姓……从史料记载中,我发现,郭姓的先祖们,一脉发源于今天的河南,繁衍于今天的陕西阳曲、冯翊、华阳和西安一带;一脉发源于今天的山西,繁衍于今天的山西河内、广平、邯郸、河东和河北的中山、馆陶及江苏的徐州一带。从此可见,我应该属于山西那一脉。

前段时间,与同族的一位老者谈起家谱,他说:“郭姓过千年,家乘过百载,一宗一个谱牒,若要清晰家族的脉络,难!”

我说:“是啊,上溯到十代八代,线索就模糊了。”

“知道原因吗?”

“天灾?人祸?战争?”

“哦,除此之外,《说文解字》中已有答案!”

“什么?一部解释形象文字的书,也能解释家谱嫡传?”

“是的。细细品读,你能知道!”

于是,我找来《说文解字》,查找与“郭”关联的字,发现从头至尾,只有寥寥数语:“郭,齐之郭氏虚。善善,不能进;恶恶,不能退,是以亡国也。”意思是说:在齐国有已灭亡的郭国的邱墟。郭国人喜爱善良,却不能举进;厌恶丑恶,却不能贬退。因此亡国。原来,春秋时期,在齐国境内,有一支虢叔的后裔在这里建立了“虢国”,只因国君分不清善良丑恶,后来被善良的人所抛弃,被丑恶的人所利用,聚集了大量的人才而用不上,最后被齐国吞灭。

从这样的解释中,我又联想起寓言故事中的东郭先生、南郭先生:寓言故事中,我的这两位先祖,一个不分善恶,一个不学无术。不分善恶的,若无赵简子,恐怕早已被狼果腹;不学无术的,若非湣王“好一一听之”,恐怕还在“滥竽充数”。我不知道“虢国”的灭亡是否与东郭先生有联系,与南郭先生有瓜葛,但亡国、迂腐、虚假,让人笑话了上千年。

想到这里,我有些不知所措,甚至还有些沮丧。我不知道我的骨子里,是否传承着这两位先祖的基因,流淌着他们的血液,但亡国、迂腐、虚假的事实,引发我的思考:知过而不改,知害而不除,知善而不兴,知善而不为,于国失大德,于人失品德。失大德者亡国,失品德者无以立身。

想到这里,给了自己一个警惕,那就是:起心动之念时,少一点欲念,多一份真诚;少点贪婪,多一份清净,要近善远恶,而不能再犯糊涂。

作 者 简 介

郭光明,男,山东济南人,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济南市历城区作协副主席。著有《心灵隽语》、《一窖浓郁的陈年美酒》、《郭光明散文选》等作品集。





(0)

相关推荐

  • 谈古论今话山西2021-7 寻根问祖山西洪洞大槐树

            明洪武3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涉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

  • 山西洪洞大槐树(2019-9)

                                  pingpu

  • (3)山西·临汾大槐树

    山西·临汾大槐树 (2020-11-03 18:27:21) 转载▼

  • 冯恩启 | 孝义司马村考察简志(一)——古镇溯源

    往期回顾  ·   李梅枝 :忆孝义秧歌 ·   孝义首个全国女劳模梁萍:勇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作者/山西冯恩启 我们从哪儿来,要往何处去?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留住乡愁,带着对故土的眷恋与记忆,我们 ...

  • 郭光明丨远房老叔

    远房老叔其实不远也不老,按辈分还没出"五服",按年龄他今年也就刚满六十.而我之所以称他为老叔,是因为他的脑子里只有一根"筋",一根不接受新生事物.只认死理的&q ...

  • 郭光明丨雨游丹崖,身心如仙

    在烟台等车,天,下着雨.及至蓬莱,天,还下着雨. 恼人的雨,不停地下着,却丝毫没有影响我的兴致.下了汽车,撑开雨伞,就随如织的游客,踏上青石甬路,急急赶往神秘的丹崖山. 天蒙蒙,雨也蒙蒙.蒙蒙的天,压 ...

  • 郭光明丨雨中莲

    我本俗人一个,难以挣脱为名忙.为利忙的漩涡,故而难得有那么一天的时间,走出名利,走进风光迤逦的田园. 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细雨中我途经济南市历城区在有着"万亩荷花园"之称的遥墙, ...

  • 郭光明丨有缘东莞观音山

    去秋,正雨,夜宿东莞樟木头. 一夜无话.清早推窗,珠江携来的雨,挟着伶仃洋的鱼腥,裹着东方明珠的繁华和"小香港"的喧嚣,一下子扑在我的脸上,绵绵的有些潮热,不似北方的雨那么清爽,让 ...

  • 郭光明丨野 菊

    闲来无事,漫步郊外.昔日境幽叠翠的原野,已是落英成堆的枯黄,而在这落英成堆的枯黄中,竟盛开着一株怒放的野菊,给荒郊旷野点缀上了一丝淡雅的春装.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 郭光明丨药乡秋行散记

    一 出生于济南,工作在历城,休闲之余,喜欢游山玩水,寻古探幽,因而我曾在九如山,听过瀑布的轰鸣:曾在金牛山,听过鸟儿清脆的啼鸣:也曾在华不注山的峰顶,寻找过残留的那一丝历史云烟--但是,药乡,只是听说 ...

  • 郭光明丨药王山,撑起了东阿半边天

    第一次踏进东阿境地时,诗国帝王.鱼山梵呗.仓颉庙堂.苫山古居以及浓荫遮日的林子.林子里的喜鹊窝,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铭刻在我的心,挥之不去,以至于让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又来东阿,为这方土地优良的生态环 ...

  • 郭光明丨养马岛走马

    一 想必是远古水多,故而处处汪洋,要不然身处中原的仓颉,何以见鸟爪兽蹄而触发他的灵感,把鸟儿迁徙时作中途停留休息的水中山头称作"岛"呢? 有了这样的概念,我从济南坐上高铁,朝着大海 ...

  • 郭光明丨阳春三月荠菜香

    当和煦的春风浮起自由的风筝,春天的脚步离我渐渐而近的时候,我换上一身休闲的春装,走进三月的田野.而我,走进三月的田野既不为勃发的春杨,也不为澎湃的绿柳,只为采撷野地里的荠菜香. 翻开植物辞典,彩色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