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第35,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
35.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谈(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即)也。”
理解点:
这章像是尹喜问道老子合道之人要如何用道成其大呢?有什么要留心注意的呢?上章谈到宇宙空间到处充满着“道”这样的能量,像水一般无处不在,在我们人类的生活空间中,本来道这能量的水面都是很平静的,死物按道的规律自行运作着。而人们的自我意识和行为也共同参与了事物生化的过程,导致这个水面起了波澜,人们由于对它缺乏认识,导致个人行为有时候是顺道而行的,有时候又是逆道而行的,而圣人们之所以能够成就其圣人的伟大,就是因为他们行事一直都是顺道而为的。本章节就继续这个话题展开君主如何合道行事。
既(即):会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本义:走近去吃东西。
大象:指的是25章详细介绍的道的大筮远反的规律,作用于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现象。
通释:(合道的君主)秉持着道的大筮远反的特性作用于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性现象的理解,道作用于天下万物,而合道之人合乎其规律行事,在实行的过程中完整的执持,不肆意妄为,(这里可以理解为两层意思,通过对前面章节的了解,这种不害既是道作用于万物,万物归焉弗为主,作而不害万物,第二层意思是合道之人合乎其规律行事,那么你的行事也不会损害民众,也不会因此带来无妄之灾而受害,24章曾谈到的“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天下将呈现安祥清平亨通的大气象。(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对于生命活动中的精神上的取乐与物欲上的诱惑,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就得打住。凡事都有阈值,过了格,就出现边际递减或者完全相反的效果了。(乐与饵,过格止。)因此,大道在人们的言谈中,那情形是:谈说起来,其实好像淡而无味;要想看它又看不见,其实也没啥看头;要想听也听不到,其实也没啥听头;但照它去做受之无穷,不过又不可即时去验证(道是朴的形式逐步量变积累成质变的)。(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即)也。”)
大道有没有具体的形象?当然没有。但老子为什么还说“执大象”呢?其实很简单,请问“爱”有没有具体的形象?当然也没有,虽然没有,但是你关爱一个人,所做出来的一切就是“爱”的具体形象。大道就像空气那样,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既平淡又没有味道,然而我们每时每刻都和她在一起。我们来谈论大道的时候,又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好像很不实在,甚至人们觉得这是非常搞笑的事情,还有人追求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像网络游戏虽然虚无但是至少还好玩。----所以,老子也曾如此感慨:“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注定多数人活着不需要真相,不需要生命的深度。
乐与饵,过格止。这里老子又再次强调了要知止,不要让外物扰乱了你的心性。其实你要想一直依道行事,就要懂得知止。就像有的君主,做出点成绩了,飘飘然,开始自视,自现,自矜,自伐,开始追求物欲享乐,自然就失道失德了,轻则失本,重则失君。关于这个过格,多少算是过格?阈值具体是多少?怎么去看?庄子就这个问题说了个故事。
《庄子·应帝王》原文: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南海的大帝名叫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儵和忽在一起商量如何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了。
这个就像一张纸,有正反两面,那两面之间肯定有个中间面,你如何去精细确定?往精微走,无穷尽也。所以,老子提出的意见是:去甚,去大,去奢。老子提出了事物在道的作用下,一定会有个极大极小值,所以,如何科学的找到这个量变引起质变的阈值就是一个关键问题,下一章就这个阈值问题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