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集市的地摊

几年前朋友的母亲去世,几个人开着车,赶去他乡下的老家慰问。

很久没有走进那种未被推为典型、招牌的普通乡村,那时候新农村的建设声息还没有如此大张旗鼓。

麦子旺长的田野深处的庄子,几乎就看不见人。车进庄里,狗叫得都稀,安静得叫人觉得有些怪异。

大部分门户紧锁着。

存着的小时候记忆里的乡村不是这等模样。

比现在破旧许多,但至少它是热热闹闹的声息。

怀远龙亢乡下,挨近淮河的地方,家家的庭院门户里都充满生气。炊烟袅袅,鸡鸭满地跑。

那些老鹅猖狂,高举着翅膀追撵我们。

听闻城里的亲戚来了,七大姑八大姨的来看,挨着排队要请。

小娃们由生而熟,在大人群里跑来串去;好像找到了自由自在的理由,爬树打枣,摘苹果吃。

村子里大多一姓,谁家来个客开锅似的欢腾。

如今的乡村仍在凋敝中冷清,情景显而易见。

来回的路上都要经过一个叫“青龙集”的小镇,也许是逢集,倒是有几分人气,路两边一溜排开的叫卖的地摊,来来去去溜达的闲人。

但往来的多是些衣着陈旧的乡间老者。

看他们穿戴的衣服款式,似乎几十年都未曾变过。

偌大的集镇就像是个养老院放风了一般,闲逛而略显孤寂的老人充斥。

由成群的老人堆出来的熙熙攘攘,让人感觉一丝丝隐隐的痛楚。

要到小镇最豪华的购物广场,才有几个中年或年轻的后生,街面上也才会显出几点真正的生气。

没有年轻活力支撑的乡村会枯萎,会老去,渐渐的丧失生气。

这些年一直在进行着城镇化的努力,拉动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移动,能不能逐步兴起另一种消费力量?

从这些塑料、化纤材质为主的地摊摆放的没有任何质量保证的商品来看,这种想法或许是很可笑的。

老年为主的乡民们的购买力和消费理念,仍旧是节俭和温饱类型。

东西假不假的无所谓,只要便宜;商品好看不看不打紧,关键是否实用。

走进摊位,面前的这个衣鞋摊子刻意强调“真皮”,显示假冒伪劣在集镇市场仍旧大量存在,它们之所以能够生存,就是因为价低价廉。

中国的城市居民已经从弃假寻真的购物,步入寻求环保绿色的消费的地步;而在乡村,市场生态还停留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状况里。

四月的乡野,麦子绿油油的喷吐着生意。

大约要到麦收季节,才会有年轻人回来吧。

或者是过节,客人一般的匆匆来回。

乡土乡情,子孙满堂,小娃绕膝,是抚慰农人晚年的慰藉,而这些情感依靠一天一天的也在动摇、凋零。

集市老人孤寂而有些无助的面孔,清晰的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作者相关文章

北方的乡村集市

户部山周末文化集市拾趣

东篱故事:老沈“卖大米”

关注马尔的视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