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就是参悟

 净心:以心印心,余生自渡。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往今来,这句话一直被人们广为流传,因为它不仅蕴含着一个简单而纯粹的道理,更是对人们的一种劝诫。为什么要读书?三毛说:“书读多了,容颜和气质自然改变。”余秋雨说:“读书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

对于我而言,读书是一个人真正有向成熟与自主的标志。这里的成熟与自主,不是指我们的身体生理条件符合这个条件,而是指我们每一个人内在精神的成熟与心灵的自主。

读书,就是开心境。人类从愚昧混沌的无知之境向有知有识迈进的重要标志,就是对语言观念的创造与使用。文字,是承载人类思想的重要载体,而书,又是承载文字的重要载体。

我们每一个人,从无知到有知,就是精神境界不断破旧开新的过程,也就是说,相对于前面的有知,此刻的我们就是无知,这条路永远也没有止境,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精神境界,可以无限拓展。

没有人是带着种种观念、分别、思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在我们的自主意识未觉醒之前,我们的精神是被塑造的对象,而在我们的自主意识觉醒以后,是否有能力跳出已有的认知而实现自我塑造,这是真正精神自主的标志,这就是心的自主。

读书,就是实现这个主动塑造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这个世界的公平就在于,它对每个人而言都如是本来,无有所偏。而这个世界不公平的地方在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时代背景,导致我们看这个本来如是的世界的体会和感受各有不同。

这个不同,就是我们的心境。心境,是可以被修改和塑造的,但是前提是,我们对它要有觉知,否则我们只是一个被观念所左右的生物人。

我很欣赏杨澜关于为何读书的一句话,她说:读书,就是为了即使处在相同的境遇,也能感受到与别人不同的心境。

读书,即是读心。

读书,就是拓知境。何为知境?知境就是我们心中所有的认知观念的总和。我们每天就是用这些已知的认知分别在生活,工作。其实对于拥有观念思维的人类来说,我们都是以语言之家为家的。这个语言之家,就是指我们的内在的精神。

一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而我们的心,是无限的。但是无限的心被装在有限的认知中,心就小了。

我们说一个人是狭隘还是宽广,其所指,就是一个人的心。心之狭隘,必落有限认知,心之宽广,必有出有限之知的能力。这是什么?这就是自主。

狭隘之人,必碍于已知而固执已见,这是被认知牵着走的人。宽广之人,必能破碍立新,不断上达,这是精神可以自主的人。

有这样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有的人二十岁就死了,七十岁才埋葬。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只能用人生前十几年的认知经验去经历他后几十年的人生岁月,这个人只是在不断的轮回中辗转,他的精神已死,更谈不上成熟与成长。这样的人,就是缺乏自觉的人。

我常对我的读者朋友说,人的成长方式,有几种:一是经历,二是读书,三是反省。善于经验不同的经历,乐于不断的读书上达,勤于经常地反思与内省,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再说具体一点,这才是心的生活。

读书,就是走捷径。读书,可以让我们穿越时间,与古圣对话,与大哲思辨,也可以让我们穿越空间,与当代著名学者进行灵魂的沟通,精神的互换,这就叫用心读书,以自心印其心。最终我们,可以破透文字,深入精神的境界傲游,这就是我们要抵达的那个彼岸。

为什么要读书?不同的人也许所做出的解答都不一样。在我看来,这个答案不会统一,也不能统一,更不必统一。都说开卷有益,这个卷,只对读书者的心开,而获益的,也是这颗读书的心。这是什么?这就叫自渡。

我们读过的书,就像我们吃过的饭,虽然我们不记得曾经吃过什么,但是它们一定变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那些文字,那些思想,那些认识,都会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当下的你、我、他,影响着人生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选择。

当然,有其利必有其弊。读书,如果只为读而读,读来一堆概念分别,最后心还着在了上面,那你读的书,就是你的障碍。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无论什么法,都算上,都如此。你如果不识本心,你的心就要被你的认识所局限,这就是我们讲明心的关键意义所在。

明心,一是明心之广大,二是自得其主。有认识,还能够不被自己有限的认识所囿,你就能够活的自在,活的洒脱。

我是净心。心之净,在于其灵明之知,这就是最干净的心,最空无的心,最广大的心。回归灵明,即为返本,即为觉悟,即为见性。

所以为什么要读书?于我而言,读书,就是参悟自心。

作者:净心,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心理学学者。资深读书人,自媒体人。破悟观念,明心见性,回归自在本来。用自己的一丝光亮,带给深陷泥潭中的朋友希望的火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