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车云山(写于2008年,今年新茶快下来了,重温一下旧文)
信阳人都爱喝茶。信阳人家家有茶。信阳人待客,不管客人来多少,每人先泡上一杯浓浓的茶。小时候常听爷爷讲,信阳茶是中国茶中的极品,车云山茶则是信阳茶中的极品。爷爷的话不能不信,因为解放前,爷爷就在信阳开茶庄,字号“寿康茶庄”,位于信阳城外,生意兴隆,是当时信阳最大的茶庄。
这次问茶之行,我们一行八人驱车从信阳市区出发,沿着南湾湖滨新修的公路向西,大约半个小时到达董家河,从董家河镇口的小学向西北,大约十几公里就看到了标有“车云山茶场”的路口,寻山路蜿蜒而上3公里,转过山口,车云山村跃入眼帘。
我们下榻在车云山周家君村长家里。主妇迎接我们的第一件事便是泡上八杯浓浓的“车云山茶”。车云山茶叶泡出来后,感观上区别于信阳其它茶叶的地方是:叶片大一些,厚一些,芽壮一些,绿中泛黄。至于味道的差别吗,用爷爷的话说就是:“猛一闻香味都差不多,只是车云山茶喝到嘴里头‘肉坨坨’的(信阳土话,‘厚润’的意思),别的茶没这味儿。”就车云山茶叶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我请教过周村长,他告诉我说:“一是土壤,二是山大,三是气候,四是生长周期……”回来后,父亲告诉我(爷爷已经过世30年了),他听爷爷说过,车云山的茶树大都生长在大山的阴坡上(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受阳光照射的时间比较短,且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所以生长周期比较长,吸收的养分比较充足。这就是为什么车云山茶叶看上去叶片大一些,厚一些,芽看上去壮一些,绿中泛黄;喝起来味道厚重圆润一些的原因。看来还是我爷爷厉害。
周村长家的什么东西都好吃,鸡是山上放养的土鸡,鱼是水库里的野鱼,菜是自家地里刚拔出来的鲜菜,样样显着嫩,透着鲜,样样都让我们这些城里人垂涎欲滴。当然最好的还是那绿里泛着黄的“车云山新茶”。周村长家有40多亩茶山,每亩年产茶叶20多斤(今年受雪灾影响减产),每斤茶叶现在平均能卖上150元左右,一年下来粗略算有10几万元的收入(这是我计算的,可能会有出入)。周村长家正面两层楼,七、八间房间,侧面有一间制茶的作坊,院子里种着松树和木瓜树,棚子里停放着3辆崭新的摩托车。看样子小日子过得挺红火。周村长家在村里属于中等偏上一点的水平,上等人家盖的房子像豪华别墅一样。
晚上,酒足饭饱,大家坐在木瓜树下,品着新茶,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当然,说是天南地北,可话题始终都离不开“车云山茶”。让周村长感到困惑的是,车云山名列“五云”(五座茶山之名)之首,是信阳毛尖的发祥地,被誉为“毛尖极品”,得过各种最高的奖励(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90年中国绿茶金奖、1999年昆明世博会金奖),武则天喝过,毛主席喝过,都赞口不绝,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卖不过信阳其他地方的小山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分析的结果是,那种“酒香不怕巷子深,茶优何惧山路隘。车云茶叶不愁卖,藏在深山客自来”(易激扬作)的说法不合时宜了。时代不同了,已经进入信息社会,所以“茶优也惧山路隘,藏在深山客不来”。车云山人应该更加积极进取一些,在信息传递上多下一些功夫。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我们开车过来时,差点儿错过了进入车云山的路口,原因就是路口的标志太不明显了。我的意思是,信息传递并不一定非做广告(太贵了),其实有许多不花钱、少花钱,“见缝插针”的事情可做。当然,除了信息传递和促销的创新,还有产品的创新、品质的控制、包装的创新、价格的定位、渠道的创新、环境的创新(开发旅游业)……还有许多事儿可做。
聊得晚了,大家也都乏了,本想在这寂静的山林农舍中美美地睡上一觉,没想到刚一合眼,窗外就电光闪闪,雷声大作。雨下了一夜,黎明时分稍停,外面的公鸡又开始叫了起来,而且叫个不停。象我这种睡功不好的人,这一夜可有点惨了。
雨后,清晨的车云山隐匿在云雾之中,山下农舍的房顶上炊烟袅袅,活生生一幅田园诗情画意的图案。早饭后,周村长把我们领到了村口,向我们指明了上山和下山的道路。奇怪,昨天下了一夜的雨,可山路上竟然没有泥。原来,车云山上的土壤是沙土,雨水都渗到路下面去了,走在上面软软的,一点儿都感觉不到泥泞,真舒服。刚到半山腰,我们就进入了雾中,雾蒙蒙一片白。走着走着,风吹雾散,青翠的山峰、漫坡的茶园、挺拔的松林、怪状的巨石、绚丽的花丛,一幅幅显现出来,漫步其中,真有身临仙境的感觉。清朝拔贡程悌有诗云:“云去青山翠,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山,常伴山中客。”做一回这样的“云雾山中客”,真够美的。据说,车云山正是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翻滚,状似车轮而得名。
要离开车云山了,还真有点舍不得。舍不得车云山上的美食,舍不得车云山上的美景,舍不得车云山上的云雾,当然,更舍不得车云山上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