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碧婷台湾产女,向太奖励豪华别墅:只看到表面风光的背后,其实是婚姻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假期结束后,看到了郭碧婷中秋节顺产生下女儿的消息。
据说,向太一乐之下送给郭碧婷一栋别墅。
不知是否属实,但猜得出向太非常高兴。
几年前的郭碧婷,给我们的印象是柔和、安静,不爱说话,有一种淡然若水的感觉。
所以,当得知郭碧婷要跟「霸气」的向太以婆媳相处时,不少人都替她捏一把汗。
嫁给儿子?还是嫁给婆婆?
提起向太陈岚,江湖传闻甚多:
尤其看到向太和郭碧婷在社交平台上的交流,真心觉得管这么多的婆婆还是很少见的。
郭碧婷都不能掌管自己的头发,更何况其他事呢?
怀孕期间,郭碧婷情绪曾有过波动。
在微博中发文:身边的人总是无下限的消费你,该怎么处理?放狗咬人?
不等大家猜测议论,向太第一时间在郭碧婷微博上回复:
「我们在香港想你了宝贝媳妇;台湾谁敢消费你;七月中我们全家去台北接你过来」。
郭碧婷也乖乖回复向太:「很期待去香港看爸爸妈妈。」
嗯。
向太用的是「回家住」,而郭碧婷用的是「去香港看」,两个人的立场似乎有点不一样。
之后,郭碧婷再次发微博就学聪明了许多,直接关闭了评论,写了一句:
醒悟的那天总会到来,那时候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呢,还是悔不当初,懊悔不已?
可惜,这一招根本难不倒向太,她直接转发了郭碧婷的微博,再次为郭碧婷的抑郁心情开解。
这样的沟通原本是没有错的,但放在郭碧婷和向佐这对小夫妻中就非常微妙。
因为所有的事情中,郭碧婷感慨人生、心怀感伤的时刻,向佐没有站出来为妻子说过一句话。
第一时间出现顶上的、永远是婆婆向太。
而先前两人恋爱、订婚、结婚所有的消息都是向太公布的,郭碧婷和向佐「只有转发的份」。
难怪会有人发出疑问,郭碧婷究竟是嫁给了向佐,还是嫁给了婆婆? 向佐人在哪里呢?他能管得了自己的小家么?
一年前,郭碧婷爸爸去香港考察女儿的婚房,问向佐为什么会把家装修为酒店风。
向佐的回答是 「妈妈喜欢」。
自己的婚房还要考虑妈妈的喜好,其他的「大事」他真能做得了主么?
不过,我也是「瞎操心」,郭碧婷和向太相处的真实情况,我当然猜不到。
有可能人家婆媳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呢。
但是,有一点还是挺确定的,要想跟婆婆相处好,不仅对郭碧婷来说是个难题,对所有儿媳来说都不容易。
尤其是老公还常常「缺席」的情况下,就更难了。
咳,也难怪网友都说,不知道郭碧婷是嫁给了向佐,还是嫁给了向太。
嫁给一个人,
不要嫁给一个家庭
经常听到一句话:“结婚不是两个人的结合,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与此类似的还有:“嫁人不是嫁给一个人,而是嫁给一个家庭。”
乍听上去很有道理,仔细一想莫名其妙:
明明就是嫁给那个人,怎么就成了嫁他父母全家了?
这类道理盛行的背后,是家庭边界模糊的问题。
哪个家庭没个琐事。
夫妻两个人为了统一意见,尚且需要争论和磨合,如果在这当口再加上几个七嘴八舌的长辈,岂不是乌烟瘴气一团糟吗。
打个比方,大家结婚都要买家具。
丈夫想买真皮的沙发,上档次。
妻子说结婚以后想养个小动物,真皮的怕抓坏了,还是布艺的比较好。
独立的夫妻会就这个分歧进行商讨,最终各退一步,妻子说养不养小动物回头还再商量,丈夫说布艺的也行吧你开心就好。
问题解决。
可是如果这个小小的问题,夫妻之外的父母也能发表意见,会是个什么结果?
“啊,儿媳妇要养猫啊?这怎么行呢?我跟你说,可不要养些猫啊狗啊之类的,不卫生!再说怀孕了怎么办?猫啊狗啊身上那么多细菌寄生虫,你不怕孩子有个什么不好吗……”
这下可好。
就是选个沙发的事儿,在父母介入之后,直接升级成养宠物和生育问题了。
接下来小夫妻要花费无数的口舌,还未必能平息这个风波。
显然,当一个家庭丧失自主决策权的时候,任何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升级成鸡犬不宁的矛盾。
而家庭自主决策权的前提,是组成家庭的两个人首先是独立的。
如果一个人遇到任何问题的第一反应都是回家找妈,那么在遇到家庭问题的时候,自然也不会例外。
所以,正确的结论应该是:“嫁给一个精神上还没断奶的人,就是嫁给一个家庭。”
只是精神没断奶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才会出现大部分人都认为“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情”。
但是,错误重复一百次还是错误。
不要因为一个错误时常发生,就觉得它合理。
新家庭>原生家庭
其实所有已经在婚姻中或者即将步入婚姻的人,都必须首先确立一个观念:
新家庭必须是完全独立的,必须和原生家庭划清边界。
从此以后一切事务的决策权衡,都以新家庭的利益为重。
一句大道理,可能没什么代入感。
还是打个比方,关于那个所谓的千古难题:
我和你妈掉到水里先救谁?
这类脑洞题问的不是问题本身的答案,毕竟没几个人会真的遇到这样的情况。
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问一问自己的另一半,当新家庭和旧家庭发生非此即彼的矛盾的时候,你会站在哪一方?
如果想要一段幸福的婚姻关系,想要一个正常的家庭,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明确,根本不是什么千古难题。
当然啦,有些人觉得并不是这样。
他们会找出很多不断奶的理由,而且这些理由看起来都无比正确。
你没法反驳这类理由,因为它们占据了完全的道德高地。
但争端是双方之间的,总要有一个人受气不是,身体不好的老人家受不得气,那就是刚嫁过来的媳妇受气咯。
我们反驳不了道德高地的观点,但我们至少还有一个选择:
如果你不想从选个沙发吵到生个孩子,如果你不想婚礼上穿着土到掉渣的婚纱,如果你不想教育孩子的时候有四张嘴在同时说话,
那么——不要和没断奶的人结婚。
把所有糟心事扼杀在萌芽状态。
之前有个匪夷所思的新闻。
说一个31岁的男人有门禁,他的女朋友晚上十点半从外地回来,打不到车求助自己的男朋友。
结果男朋友说父母管得严,十点半是不能出门的,你自己找肯德基麦当劳坐下来等吧。
一个31岁的男人还要遵守父母的门禁制度,这件事显然极为反常,也必定会遭到身边朋友的不理解和嘲笑。
在众人反对的环境下他依然服从至今,必然是因为给自己找到了服从的借口。
想过去也不过就是父母身体不好呀,不能争执呀,养育之恩多不容易呀之类的。
他的道理都对,所有反驳都难逃不孝的帽子。
但如果女孩和这样的人共同生活,可以想见她的婚姻会是什么样的质量。
精神独立,
是一个人组建新家庭的前提条件
如何与原生家庭中的父母脱离,是很多小家庭的一大难题。
组建家庭的最低标准是婚姻或者稳定亲密关系的确立,个体从原生家庭中的儿子/女儿角色脱离,进入到其父母的其中一个家庭角色——丈夫/妻子当中。
按理来说,在此之前还应该插入一个成为独立成人、脱离原生家庭的环节。
但在中国社会,完全从家庭中独立出来独自生活的状态并不多见。
许多家长始终将自己的子女看作是“小孩”,或者说自己的一部分。
而强调“孝道”特别是“愚孝”的文化背景,注重连带关系的社会运作方式也让西方式的“完全独立”困难之余显得格格不入。
在这样的情况下,婚姻以及新的家庭很可能背负了本该在前一个阶段背负的任务:
处理自己和原生家庭之间的分离和独立问题。
一方面个体可能会利用婚姻作为对抗原生家庭的工具;
另一方面婚姻又有可能作为家族影响的延伸而使得个体对婚姻感到恐惧和厌恶。
与此同时,在面对伴侣和亲密关系议题上,则需要处理双方父母关系对当下关系的影响。
两个人婚姻的背后,实际上是两个家庭、两套解释世界、与世界互动体系间的碰撞和整合,冲突、矛盾必然发生。
大到家庭计划、角色分工,小到挤牙膏的方式、食用调料的口味和品牌偏好,差异和问题无处不在。
具体到二人关系,关爱的表达方式、关系问题的处理方法,敏感的主题,忍受的红线等等无不带有原生家庭的烙印。
01
与父母和解,培养独立性人格
02
扩大展示面,体现自我价值
03
调整婚姻结构,经营二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