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治病论.慢性胃炎全系疗法

原创 原子电 量道 原子电 2021-10-01

受风寒后,当即不生病,叫潜伏期,最长可有好几个月,如“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感冒流涕发烧时,身体在治病了,生病即治病,普通的风寒感冒,生病几日后,一阵发汗就豁然而愈了!

生病即治病→身体生病,是它在努力治病,只是身体不懂把控力度与节奏,方向没有错!

运动治病→以能量干扰并调控,但不能逆其方向。

以上便是“病”的基本运动模型,所有的病,如无外界干扰,自然发展的话,必然先上行,后坠落,成住败空,慢生速死!

上行过头会亡阳,也叫免疫过度,上行不到位,病不可顿愈;坠落回归平衡线后病愈,回归不到位者,需助其回归,回归过头的,要调回原位!全在寒热药调节。

厉害的病,即便上行到位,也不能痊愈,因此要把大病的能量转移、分割,化为慢性病、小病,分波段治疗…好了,抽象道理讲的太多,你们反而不信我,先到此为止。


回到慢性胃炎上面,轻症的对治方法上篇已讲;重症只是比轻症多一步,化大为小,转重为轻,说着简单,其实易诊难治!

中症的话,不难治,但是难诊!先看个模型图:

中症的寒热在中位线上下,以舌苔、脉象来诊断卵用没有,结果都不如猜大小胜算高,最后总是马后炮式总结,明明是寒舌,偏偏从里面找出热症的影子,明明是虚脉,偏偏往实脉上靠;其实是人性中自设圈套的一种表现,一次次的自我阿Q,难道里面真有什么通天神秘大学问?

懂前车之鉴、趁早死心、痛改前非、悬崖勒马、非执无妄的人少之又少。要么就不信,要么就笃信了。


温病大家赵绍琴擅长用热敷法治疗某些病,包括他认为的热症,比如腮腺炎,明明热症,为什么不以冷敷对冲?

我举个例子,崴脚后怎么治?有两种方向,一种是第一时间热敷,擦抹跌打油,会把本来的伤肿推向高潮,痛变的更痛,你咬咬牙挺过去就不痛了,第二天开始消肿,第三天下地走路…这种治法属于向上助推,使事态盛极而衰、热极而冷,回归之后一病而愈,热敷治法一般不留后遗症。

另一种是向下拉拽,先冷敷,减轻疼痛,第二天再热敷,那样的治愈过程长,大概要一星期才能勉强走路,愈而不痊,必然得后遗症。别看这小小的后遗,最长能伴随人一辈子,短则一二年。如果用波段治疗法,后遗不算啥,十个波,二十个波总得除根了。


一上来就热敷的那种没有风险吗?当然有,要看什么病;小时候我奶奶全身风湿病发,我的土中医姑父用他那惯用的草药敷在双膝、双踝、手背、脚背,后来肿及全身,生命岌岌可危,几个月后才消肿,之后体质大不如前,两年后我奶奶去世了。从此、从小就有了中药照样治死人的意识。

赵绍琴也是一己之见,在他那些项目内大概率成功,在慢胃热症里面顶多有一半的成功率,在慢胃中症里面也不可能回回成功(看图细思,不要混淆概念)!

有时候热药入肚,痛觉增加,忍一忍就过去了,痛过之后病愈;有时候会把疼痛推向更高、使病情恶化,那是里面的机体组织在热量的催促下恶化了。用家人做实验,我也犯过错误!


既可热治,又可冷治,热治可顿愈,冷治使病情后移,但是稳妥;这种病,鄙人定义为中症,这个位置可上可下。不光是胃炎、肠炎、脏腑病,还是肉眼所见的跌打病、关节病,基本道理都一样,应用有些区别。

慢性胃炎的诊断最后要回到痛感上面,切痛还是隐痛还是胀痛?拒按还是喜按?当你真正读懂我的全部理论并应用成功后,才会发现诸如肝胆犯胃之类的全部是扯淡学说,道理很简单,胃病治好后肝胆就不犯胃了;我治的是胃,用最简单的药,能量调节,气体渗透仅仅两项而已!

辩证胃病的寒热,就直接锁定在胃,胃在中焦,舌在上上焦,舌象有延迟,甚至根本不统一,除非在极寒与极热两种情况下绝对统一。

最直白的依据就是痛觉了,拒按基本上是鼓胀性热症、胃中有火,按重症对治;烧心也是胃中有火,不管是否胃酸的原因,先用小寒药拉一把比较妥当;切痛以及痛觉很厉害的当热症治;喜按喜揉的痛一般是能忍受的痛,温热药下肚一般不会增加痛觉,大概率会线性缓解。胀痛的可寒可热,按中症对待。


中症热方:桂枝15克、大枣4枚(破)、干姜10克、饴糖20克,此为小建中汤改方,干姜替生姜一则降低刺激,二则生胃气,可降低误诊风险,去芍药,因为热治法中芍药卵用没有。

胃气不足的加香附或苏梗,凭胃中意识的倾向择取;此方不可贪服,服到痛觉去除,胃中虽不自在为止,而后转为轻症疗法,按前文轻症疗法(链接)慢性病不可能顿愈。

治病不在于药方多豪华,其中能起作用的就是一二味,没有把握才不断加药冲和不确定因素,药加多了成分疗效也被中和掉!

中症寒方:柴胡30克、黄芩10克、大枣4枚(破)、干姜10克。柴胡消热,干姜生气,此为大柴胡汤改方。

寒药治中症,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是在没有把握下的选择;一般会有两种变化,一是痛感减轻,不舒适感一直都在,之后可以切换到热药治疗,前方热药剂量减半。

二是痛感不减,说明诊断错误,它属于寒症。

也就是说,中症用冷治,比用热治多一道程序,优点是稳妥一些,算是风险评估。中症用寒方,其实算是试药了,为了稳妥,药量可减半。

恒温动物上有天花板,病的运动盛极而衰,以热药试病,有时候会先把痛觉加剧而后顿愈,在加剧的过程中你就慌了!

寒药会把病往下拉,向下没有底限,寒药试中症,试对了直接缓解,试错了,无效或加剧那么一点点疼痛,一般是加剧寒胀、嗳气、心堵等,没什么大不了的!


说明:

·治胃病,离不开气,轻中症都是,有一些中成药干脆就是气剂,气剂不会犯大错误,大不了功效慢一些,但是单纯的气剂不容易断根。比如越鞠丸,你把它改成汤剂,或许管用…

·中症者不可能整日端着水杯,只能用汤剂。中药的味道如食物,久饮一种,照样产生味觉迟钝,也要定期更换。

·轻症患者因知觉细腻敏感,总体畏寒,中症以上逐渐把注意力集中在痛点上,即使过程中手足变冷,胃中也不冷。

·不问过去吃的什么药,会犯错误;很多时候,过去的药恰恰起了副作用,参照过去的,方向一变病就愈了。抗生素一般呈寒性。

·胃气下降,脾气上升,别扯淡了;胃在经络中的作用是“风泵”,气从胃壁四面八方渗透出去,胃病了,气不通,气从贲门往上撑胀,造成上升的感觉。

·桂枝药性发散性差,但刺激性小,热聚于胃中,上冲烧咽,咽干者忌用或减量。


最后一个是重症慢胃,在大病急病面前,阻力很大,一是病患家属的心理阻力,人的心理只允许病一时比一时好,做线性运动,不允许曲线波动;二是自我经验不足,风险大。

说实话,我也不敢轻易碰,到目前只受了一位关系到位的请求!我一位好友的父亲,老胃病复发,半夜腹中急痛,头上冒冷汗,友人把我叫醒后,我带着那急救小药箱过去了,备药不多,因材而用,直接20克大黄、10克芍药、人参一小支,现场熬汤,先喝一半,大约半小时后缓解了很多,又服尽余药。

20克大黄分两次喝,算比较胆小的了,人参是怕他年迈体虚,本已体型消瘦、脸色苍白,能起回阳的作用,大黄与人参药力起效时间有前有后,基本上没有中和能量,反而起到曲线的运动作用。

第二天,老头拉了很多稀物,大概是胃中病痛的垃圾,疼痛大缓,便在汤内加附子10克。喝了两剂大黄附子人参汤后,胃中基本不痛了,但还是难受、胀气、堵得慌,这时候手足畏冷了。

手足气是胃气的象征,这个病难就难在不能一下子转到轻症;热症还未全部消除,寒症就开始了,可以说是寒热交叉。两种药都消受不起,说明机体的糜烂很严重,用一般的中医理论很可能死路一条。

运动治病就有希望,重症到轻症的过度阶段,一用热药就烧心,一用寒药就胀气,完全不消化;那么,后来就按中症减小药量,小幅度波段推送,小心翼翼的一个月左右,终于胃口基本正常了,再按轻症调理,半年之后老头脸泛红光,精神不错!


通过这件事情,我感触到两点,一是人体的病只要有一线希望都有自愈的可能,治不好,应该朝不会治上面想。

二是人心中通常期待神医的出现,人心的神医是神眼望诊,神手摸诊,神药除病。运动治病论太琐碎,哈哈,自己跟自己治还差不多。好在本人不以治病为生,仅仅是兴趣使然,难治的病只是用来实践一下理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