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孝

《华阳国志·卷十》广汉士女部分记载了一个关于孝的故事,作者常璩用“士游孝淳,感物悟神”来评价和总结这个事件。文中记载:“姜诗,字士游,雒人也。事母至孝。母欲江水及鲤鱼脍,又不能独食,须邻母共之,诗常供备。子汲江溺死,秘言遣学,不使母知。于是有涌泉出于舍侧,有江水之香,朝朝出鲤鱼二头,供二母之膳。其泉灌田六顷,施及比邻。”文中最后说的“涌泉”乃今日德阳市的孝泉,不管今日此泉是否仍在,但是姜士游的这种事母至孝的故事却一直在民间流传。与孝泉镇比邻的就是绵竹市的孝德镇,两个小镇在地理上合二为一,名字上一个取孝之物,一个取孝之德,堪称传递孝文化的一种最有效的载体。

如果一个关于事母至孝的故事就此戛然而止,确实也少了许多说服力。孝道乃是中华民族最为基本、最为广泛、最为可贵的一种品质。《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郑玄注:“孝德,尊祖爱亲,守其所以生者也。”那么,这样一个侍奉有古怪目前的儿子便不是显得那么弥足珍贵,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这样的事情大概多了去了。二十四孝中,哪一个不是可以赚足眼泪,让后人深思的孝道故事。

但是,故事到这里却有了精彩的继续。

同样是《华阳国志·卷十》,这里还记述了另外一个叫做庞行的妇女。庞行,就是姜诗的妻子。“庞行养姑,妇师之先。庞行,姜诗妻也。事姑,昼夜纺绩,以给供养。子汲江溺水死,秘言遣诣学。常作冬夏衣投水中,讬言寄与子。诗呼妻,使为姑舂,应命迟,见遣;不敢远去,游于外供给,因邻母致姑。姑敕还。”这是《华阳国志》中对这个故事后半段的简单记载。

至此,一门三孝的主要人物都缓缓登场,姜诗、庞行,以及他们汲水而死的儿子,叫做安安。我国历史上二十四孝“姜诗孝亲、涌泉跃鲤、安安送米”的三个典故,都汇集在了孝德和孝泉这一方土地上。

孝道之美,在于孝道的传承。

我便出生和成长在这些故事的发生地,我从小就听长辈多次讲起这一门三孝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在民间也拥有了多种细节的多个版本。从传奇到神话,从简单到复杂,从感动到深思,我们当年的教科书也不断给我们讲述这个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这就是“孝德”的不断传承。《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地方志著作,常璩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用他宝贵的笔墨给姜诗一家三口留在了历史的时空中,这应该不是姜诗一家的偶然,而是他们三人身上肩负着传承孝德使命的一种必然。

孝,在中国,一直在完美地传承。孝道作为一种家族共有的精神一直在不同的姓氏或宗族之间承担着教化与实践的功能,每个家庭都因为有孝的存在而得到绵延流传。孝德同时作为中国社会的的一种共同遵守和践行的价值观在不断发掘和体现,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了不同的外延。

中国的小老百姓的日子,在古代社会谈论忠君爱国是遥不可及,但是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意识形态中,价值观和核心是“仁”,“仁”既是家庭伦理之基础,也是推出合理社会价值观的前提。《论语·学而》中,孔子把对家长的“孝”看作“为仁之本”,可见,要进一步升华到臣对君的“忠”,还必须需要“孝”的铺垫和支撑。可见,忠孝两全在大多数时候都不是一个背道而驰的命题,只有在特殊时刻,才让一些身陷困境的人难以抉择。

那么纵观历史,我们所剩下的精神就是“忠孝”,也就是一个“仁”字。这种看似虚无和飘渺的定论似乎有一些对历史的不重视。但是史家在写历史的时候,都写的是皇城中间的勾心斗角和奋发有为,老百姓的生活用的笔墨实在是不多。但是我们从民间而来,到今天能切身感受到的历史也就是“孝之德、孝之道”。因为还原到开始所记载的故事中来,姜诗、庞行、安安就有如我们朝夕相闻的邻居一样,他们的事情也和张家长、李家短一样的琐碎和具有深意。

最令我感动的是安安。《华阳国志》中没有单独给这位早夭的安安单独记载。但是从对他父母的记载中我们隐约可以看到安安这个小朋友在父亲、母亲的熏陶下也成为一个孝子。他的死亡或许只是常璩为了衬托姜诗隐瞒丧子之痛来侍奉母亲的壮举,但是安安的死亡也同样是为了履行他对于母亲的一种孝,父子相较,安安的形象毫不遜色于他的父亲。安安的这种行动,也恰是由于孝在我们生活中不断地传承。这个故事到可后面的朝代有了更加精彩的表述,但是在故事之余,我们似乎能依稀看见安安弱小的身影不断走向我们,走进我们心里。

但是有人又跳出来,说我们不要做孝子贤孙,我们要做时代的新人。这固然是对于愚忠愚孝的犬儒主义的一种批判,一种对于冥顽不明的人痛斥,但是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这些毕竟不是时代的主流,我们身上流淌着的血液和精神,都是经过时光的刀斧千锤百炼而沉淀下来的,一直流传下来的故事,总有让人值得铭记和为之付出的力量。孝,在中国文化的词汇中,占据了一个相当大的位置,这也是我们一代人接着一代人,用个人的生命,用家族的荣耀,用社会的动荡与稳定来守护的珍宝。

人伦不绝,孝道不灭。

值得更进一步说一下的是,姜诗在永平三年“察孝廉”。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孝”和“廉”是提拔任用一个官员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检验一个人道德品质最有效的手段。在呼唤廉洁从政的今天,重拾孝道也具有了新的意义。古人讲究知行合一,也要求我们所有人都按照这个标准来处世,“孝”估计就是达到知行合一的一个重要关口吧,毕竟我们做到克己复礼,清静无为还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的。

因此,讲廉洁,在今天,也是对我们每个人提出的新要求和新命题。佛家讲四大皆空、戒定慧,道家讲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儒家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都在若隐若现地要求我们要讲自己的人格打造得完美,我们又岂敢因不孝、因贪嗔痴而废绝。

一个好的品格,始终都具有让人难以释怀的光彩。我们需要做就是不断将这些品格传承,并为之而努力。白驹过隙,人生短短一瞬,我们能留下的唯有精神和品格而已。传承几十年孝道,打造清净人生,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希冀的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