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塞罕坝 |学习塞罕坝精神 坚守林业人岗位

本期获奖作品推荐:

学习塞罕坝精神

坚守林业人岗位

作者:西山国家森林公园 何宝华

主播:后勤服务中心 赵淑芳

编辑:后勤服务中心 王斐

一时间,塞罕坝林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映入了大家眼帘。55年,3代林业人默默无闻地付出,成就了112万亩林海绿洲。塞罕坝的林业工作者,用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功没有模式,不可复制,我们能从中领悟到什么呢?塞罕坝精神!这是一种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一种忠于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这是一种创新发展,惠及子孙的精神!在学习塞罕坝精神的同时,我的精神也接受了洗礼,个人体会其精神主要凝练为四个词“坚守、奉献、创新、发展”。

一、学习塞罕坝精神,要做到保持信念、不忘初心、强化意识。

作为一名林业人,在听闻塞罕坝先进工作者事迹后,感到很受鼓舞。这既是对林业行业的肯定,也是对林业人的鞭策。塞罕坝精神核心内容就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要“不忘初心”,完成“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重任。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一个兴盛的国度,总有一种坚定的精神拉力;一个强大的民族,总有一种百折不挠的意志。现今,我们已经踏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成长的烦恼虽然不断出现,但我们总会以更大智慧与勇气啃硬骨头、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解决困局。塞罕坝精神就是我们的成功典范。

作为林业人,作为林场的一名职工,我曾经对自己的工作抱怨过,曾经迷茫过,但塞罕坝精神为我坚定了前进的信念。林场也有困难的岁月,造林的前期,十几万亩山地杂灌遍野,缺水少肥,前几代林业人披荆斩棘,播下了生命的种子,造就了现在郁郁葱葱的9万亩林地,打造了京西生态屏障。塞罕坝的事迹似乎与林场的造林史有惊人的相似,通过学习塞罕坝事迹,使我一扫以前的迟疑,再次重温了林场造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对林场今后的发展更加坚定了信念。歌德曾说,奇迹是信仰最宠爱的孩子,林场当年的造林就是凭着“让西山绿起来”的信念,实现了9万亩林地的绿化,如今,林场已步入了森林经营的阶段,我们要更加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经营好林场的森林,打造好西山的生态系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为林场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习塞罕坝精神,要做到热爱事业、忠于岗位、勇于实践。

学习塞罕坝精神,除了信念坚定,还要热爱事业。不可否认,林业是艰苦行业,在社会上众多行业中,处于弱势,很多人就业还是处于“先就业,再择业”,很多就业人员从事林业,都不了解林业要干什么,怎么干,更不要说干得好。作为一名合格的林业人,既然选择了林业,就要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就像塞罕坝林场老职工陈彦娴说,“选择塞罕坝,我无怨无悔”。牢记使命,勇于实践,才能真正成就事业,久久为功,没有热爱的事业,没有实践的前行,哪有今后的成绩?

作为林场一名普通的职工,可以选择按部就班,也可以突破常规,但一定要热爱生态事业,将林场的发展看作是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要忠于自己的岗位,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以前,我也曾与新入职的年轻职工了解过,很多人不满意自己的岗位,不像成为外人眼中的“种树的”,其实,这种想法又何尝不是其他很多林业人的困惑?塞罕坝的杨丽博士曾说“花海就是我最美的裙子”,一句话道出了看问题的角度。试想,如果自己都不能热爱自己的事业,都不尊重自己的职业,忠于自己的岗位,外人如何能尊重你的职业?林业行业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学习塞罕坝的精神,先从自我做起,做好自己岗位上分内的事,站在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度,主动到林业建设一线去,主动分担、主动作为。

三、学习塞罕坝精神,要做到敢于创新、把握时机、顺应潮流。

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学习他们面对困难时敢于创新的决心和意识,把握林业发展的机遇,为实现绿海的目标而不断努力的信心。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问题,没有什么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当前,林场处于改革机遇期,也是林场生产由造林向营林转变的重要时期,很多同事对改革充满了不解,现在不是挺好的吗?政策也重视生态,我们正向更好的前景发展,为什么还要改革?学习塞罕坝精神,就要大胆探索,勇于改革,争做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只是改掉以前不合理的方法,但发展目标还与以前是一致的。古人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而我们现在说“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四、学习塞罕坝精神,要做到与时俱进、转变思维、大力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近几十年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这也是在全球环境急剧恶化的形式下提出的。塞罕坝环境好了,资源有了,是不是就功成身退了?当然不是,1992年,塞罕坝林场因势利导,以生态旅游为出发点,把沉睡的森林资源唤醒,转变发展思维,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塞罕坝林场还重点打造了绿化苗木产业,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山银山”。

作为西山林场的一名员工,我有幸参与到森林公园的建设中。公园建设过程中,可以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如何协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成为公园发展的意识难题。塞罕坝精神的传播,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前进的伙伴。作为公园一名工作人员,我主要是负责核心景区的森林景观,保护与建设的平衡点成为公园建设的难题。塞罕坝精神的传播,使我们看到如何激发人们的自然属性,如何让人们如何能更好地融入大自然,体会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为子孙留下可以永久使用的可再生资源,同时也符合了现在人们的自然需求。塞罕坝的事迹,为我们找到了一种模式,塞罕坝精神,为我们提供一种动力!

中国精神是由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个例精神所组成的,在时间长河中沉淀为一个可以涵养后人的“精神宝矿”。塞罕坝精神契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中国精神”的传承、光大和延续,是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达和最新诠释,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意识的体现。让我们共同学习塞罕坝精神,在时代改革的洪流中,在民族崛起的道路上,撸起袖子加油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