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墟那些遥远的事儿 ‖ 十五、鸦片硝烟
十五、鸦片硝烟
宋德云
凌十八起义(来自网络)
自从重修真武庙后,都城虽然经历了几次特大洪水,但都平安度过。嘉庆二十五年,来自广西临桂的廖爵担任西宁县知县。
廖爵知县来到都城,由建隆墟商会会长关义陪同他视察了这个建隆墟。然后登上象山,眺望都城全景。良久,廖爵知县对关义说:“象山、建隆坊越来越被边缘化,这个墟不断向西江上游发展,居民区也随之形成,如今建隆坊已经不能代表都城,源于建隆坊的建隆墟已名不副实。建隆墟不如改名为都城墟好了。”
关义听到廖爵知县这样说,觉得十分有道理。说:“当年墟地在建隆坊下,墟因坊而得名,如今建隆坊不过是这里众多街坊的一个。都城曾经是县名,县治也在这里,自成化六年建立都城巡检司以后,这里对外都称都城。建隆坊改名为都城墟,既符合历史,也符合现实!”
廖爵知县离开都城回西宁城后,关义把知县建议把建隆墟改称为都城墟的想法告诉了各位商户,大家都觉得这样才名正言顺,一致赞成。
关义于是委托锦香坊甲长蔡基草拟《建隆墟改称都城墟详文》:
为建隆墟改称都城墟事,照得西宁都城十三都与十四、十五乃建县时割附于德庆,其地置县于晋,曰都罗,后改称都城,治亦在都城焉。宋开宝五年后撤县,成化六年设巡检司于之,曰都城巡检司,成化十九年筑司城。建隆墟乃前邑侯王君钺所建,于今近一百又五十年矣。此地街坊,如今已增至十余,商铺亦增至百余矣。而墟之发源地者,乃象山之建隆坊也,今已边缘化甚。如墟之名仍称建隆,则与今日之墟不符,于今后之发展亦不利也。故伏乞知县老爷俯鉴,以建隆墟改都城墟焉。
廖爵知县接到该详文后,即批示:如详酌行。即同意请示事项,请建隆墟商会研究落实。
建隆墟改称都城墟后,建隆墟最早的那段街改称下墟街,以其在都城墟下游之故也。后人不知道这个原因,因为下墟街是后来才有街道,却不知这段下墟街是都城墟最早的街道。
都城经济对西宁影响极大,廖爵知县对都城的发展比前任知县都重视。
象山文昌宫内的锦江书院,面向的是上过私塾的人,到书院学习,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研习举业,准备参加童试,考取秀才。但自开办以来,办学经费常常捉襟见肘。为了缓解象山文昌宫里面的锦江书院的办学经费困难,道光二年,廖爵知县把都城安宁坊一块充公税地拨给了锦江书院,并每年抽空给书院的学生讲一次课。
正如廖爵所言,象山和象山脚的建隆坊已逐步被边缘化,锦江书院再设在象山已经不合适,而且规模也太小。道光九年,在西宁担任了4年知县的诸豫宗认为,锦江书院是都城唯一的一间书院,如果继续局促在象山,书院不但挤逼,而且不利于都城向上游发展。他于是找到十五都乡绅李蟠根商议,由李蟠根牵头,发动原都城巡检司管辖的七个堡的绅士百姓和都城墟的商绅捐款,筹集资金,将锦江书院搬迁到石人冈。
看官或许会问:都城墟的锦江书院与十五都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十三、十四、十五都,建县前都属于德庆州都城乡,十四都因为在嘉庆年间已兴建了桂河书院,而十五都却至今没有书院,十三都也只有这个锦江书院。
诸豫宗对李蟠根说“十五都与都城很近,也不用办书院了,十三、十五都合力共同办好锦江书院,比各自办一间书院好得多!”
李蟠根是县里的廪生,也认为十五都确实没有能力单独兴建书院,于是欣然接受诸豫宗知县的委托。在李蟠根的发动下,都城八个堡的绅民积极参与,慷慨解囊,很快就募集到200多两银子,于道光九年秋天在石人冈动工兴建新的锦江书院,并于第二年冬完成。
石人冈新建的锦江书院占地2亩多,梁架结构,鸡眼石作梁柱。前座是头门厅,中座是大礼堂,后座是魁星阁,两旁各有一条通道直通后座的走廊。走廊侧各有8间房间,是先生及书生宿舍。前座正门横额镶嵌着一块鸡眼石板,上刻“锦江书院”4个阴文正楷字,是知县诸豫宗所书。匾右刻“道光十年八堡众建”,匾左落款为“姚江诸豫宗题”。书院前座和中座之间有一个小园,曲径贯其中。两边花果成丛,清风徐来,芳香扑鼻。其中左边植有一株山桂,右边植有两株紫薇。两边还各有一个6角形的小水池。
锦江书院搬迁后五年,即道光二十年(1840年),都城人听到了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这一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乔治·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
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1842年,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双方共在寺内议约4次。8月29日,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国提出的议和条款,在英军旗舰汗华(也译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为:
一、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因此丧失了领土主权。
二、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馆。中国因此丧失了贸易主权。
三、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2100万元的构成是:600万赔偿鸦片,300万偿还英商债务,1200万英军军费。中国大量白银外流。
四、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由中国与英国共同议定。中国因此丧失了关税主权。
五、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与中国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中国因此丧失了贸易主权。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凭借《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大肆侵华。清政府为了支付高达2800万元的战争赔款和赎城费,弥补由于鸦片大量输入而造成的财政亏空,加紧横征暴敛,增加税收一至三倍以上。兼之外国工业品大量倾销,使中国城乡手工业受到严重摧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地主阶级乘机兼并土地,加重剥削。民族矛盾的加剧促进了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虽然听到了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但国家的不幸一时之间似乎还没有传递到都城人的身上。赋税固然是加重了,但生产力也发展了,购买力增加了,两相抵消,他们的日子与从前相比,似乎并没有明显的改变。
时间过得飞快,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又到了咸丰元年的正月初一。第二天,李蟠根在都城李家的商铺里,收到了西宁城何其彬大年初一写的《咸丰辛亥元年元旦鼓琴》诗:
乘乾当首出,兴奏一瑶琴。
木德寅初建,金徽甲递吟。
曲传新日丽,律转旧时音。
弦下歌虞世,椒花献悃忱。
李蟠根是廪生,读了何其彬这首诗后,觉得居住在西宁城的何其彬似乎完全没有感觉到国家的危机,还在歌颂皇上的英明无比。但他不敢说出来。
李蟠根拿着何其彬的诗左看右看,一会,他5岁的孙子走到他身边,伏在他的大腿,仰起头,小眼睛盯着他说:“阿公抱抱我!”
李蟠根最喜欢这个小孙子,因为他十分聪明伶俐,才5岁,就把《四书》背得滚瓜烂熟。于是一把把孙在抱了上来。孙子看见祖父手上拿着的信笺,问:“阿公,上面写的是什么呀?”
李蟠根最喜欢这个孙子问题问题,于是和孙子说:“这是西宁城何伯公写的诗歌。”
“阿公,何伯公的诗歌写了些什么呢?”
李蟠根完全没有应付孙子的意思,说:“何伯公诗歌说:咸丰皇帝登基了,他一定是个杰出的皇帝,想到这里,何伯公就来了兴致,弹起了他那把饰玉的琴,今天是大年初一,已是春天,是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好季节,何伯公按乐谱拨弄对应春天的琴弦,曲子传递出了春天的美丽,旋律与平时就是不同。何伯公弹奏的琴曲是歌颂当今盛世的,等会他还要举行庆典把他的忠诚向咸丰皇帝表示呢!”
听了祖父的话,孙子问李蟠根:“阿公,咸丰皇帝离西宁城这么远,听得到何伯公弹琴,知道何伯公向他表示忠诚吗?”
李蟠根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回答孙子,只是说:“也许听到、知道,也许不听到、不知道。”然后用满是胡子的嘴亲了亲孙子,让孙子玩去。
就在何其彬陶醉在咸丰皇帝的太平盛世时候,咸丰二年,都城墟有人闻到了鸦片战争引起的硝烟味了!
早在道光三十年末,与都城墟接壤的广西就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只不过起义在广西金田,离都城墟比较远。
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起事的同时,在原西宁县从善都一图钱排的内塘坳村,一个叫凌十八的人,也成为了广东拜上帝会的首领,并聚集了两三千人马。
看官或问:从善都一图钱排原来是属于西宁的吗?是的。从善都一图与定康、信丰、感化、镇南4都的一图,在万历五年西宁县建立时,一齐从信宜县划给了西宁县。而到了乾隆二十二年,除镇南都一图外,其他4个都的一图又划归了信宜县。
凌十八,名才锦,因排行十八,故称凌十八,是拜上帝会广东一首领。咸丰元年正月,凌十八率领4000人马来到广西金田村,这时,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军已北进,凌十八没能跟上。于是趁机进攻打玉林州城,由于伤亡惨重,四月五日,凌十八率领队伍撤出玉林,回到信宜怀乡。六月初,两广总督徐广缙派兵进剿凌军,在怀乡墟展开交锋,杨昌泗率领的清军被凌十八大败。
是年七月十日,凌十八率兵转移到信宜与罗州交界的罗镜墟,凭借三叉湖的险要地形安顿下来后,继续筹粮扩军,加筑工事,准备抗击清军。徐广缙见杨昌泗败于凌军,大为震惊。遂于七月十五日,与巡道宋元醇率兵2000多人,亲自到信宜督战,二十九日兵勇袭击罗镜墟,凌军奋起迎战,打死清军左营把总萧振声。九月二十四日,清军分两路攻打罗镜墟,由于凌军防守坚固,清军无法前进半步。十月十日,徐广缙紧急催促肇庆府知府李敦业再调官兵和大批武器,攻打东西两墟。凌军500多人在街口迎战,清军无法抢进。清军副将瑞林带兵1000多名士兵,从北路进攻营顶岗、牛岗背一带;参将卫性邦带领1400名士兵从东路攻打罗镜墟;千总黄阳古带领800士兵从南路攻打新墟;游击闵恒瑞带惠潮兵2000名从西攻西墟。但都被凌十八击退,十二月十日,清军环绕罗镜墟开挖壕沟,计划以此困死凌十八。
凌军得知真情,以策应对,咸丰二年二月十八日夜,凌军以禾草、布袋填上壕沟,冲向清军营,发起突然袭击,清军大乱,凌军当即杀死官军饶成龙等头目数人、兵勇100多人,凌军连战连捷。宋元醇于是从各地调来丁勇强硬进攻,但遭到了凌军的奋力抵抗,清军代理都司钟庆瑞被打死,士兵伤亡无数。进攻鸡母坟的清兵攻至街口,也被凌军壕堑及竹钉阻隔,凌军还以大炮轰击。徐广缙几次大败,杀死了2名坐视不救的千总,把另两个千总枷号示众后流放。改派总兵福兴代替宋元醇,继续攻打罗镜墟,但仍然无法攻破。
但凌军也渐渐陷入困境,墟外被清军挖壕筑围,兵营又逼近壕围,难以突围出墟。墟内稻谷将尽、油盐俱无,兵械短缺,孤军守城没有外援,局势紧张。这时总督徐广缙奉命赴广西大办军务,由广东巡抚叶名琛前来督剿。当时广东总兵福兴驻扎在信宜,叶名琛和福兴督促大军两面夹攻,凌十八进退不得。凌军因为没有粮食,连树皮草根也找来充饥,日渐饿死者增多,加之弹药奇缺,战斗力大大减弱。六月十二日,清军分3层15队进攻罗镜墟,凌军抵挡不住,全部被歼,凌十八投井自尽。
在清军于凌十八鏖战期间,随着广东天地会的不断发展,包括都城墟在内的西宁县,形势十分严峻。
当时担任西宁县知县的是徐良梅进士。徐良梅,字晓春,贵州人,于咸丰二年任西宁县知县。徐一到任,就奉命组建团练。首先是在城内设立了全县团练总局,然后分别劝勉晓喻各乡的绅士在各乡设立公局,筹集军粮、俸给、武器,招募、训练年壮的团练乡兵。各乡的有识之士纷纷响应,积极配合,组织义勇训练,以此保卫自己的家乡。其中太平都各乡在附城设立公局,十四都各乡在桂河峡上(今罗顺村)设立公局,十五都各乡在七堡设立公局,建康都各乡在连滩、西坝设立公局,常静都各乡在千官墟设立公局,镇南都各乡在排阜、嘉益设立公局。各公局各自招募练勇,人数从几十人到一百人不等,然后开展训练,军粮、俸给和武器由各乡自行筹集供给,待地方平静后,再根据情况遣散。
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都城墟所在的十三都没有设立公局。
敬告读者
《都城墟那些遥远的事儿》是以明、清、民国县志和1995年《郁南县志》所载事实为基础,通过艺术加工而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作品以展现都城这个千年商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画卷为宗旨,宣传都城的历史文化,为都城当前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但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谅解、指正。
《都城墟那些遥远的事儿》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
本系列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