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建滋」|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20世纪50年代以后学习中国画的人,按照美术理论家水中天先生的说法,大多是打破了山水、花鸟、人物分科的形势下进入画坛的,以描绘现实物象的技法为基础,向适合个人艺术气质的领域倾斜。这代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艰辛地坚持绘画的学习,探索自己的艺术人生,他们一方面继承了中国的传统绘画技法,受到传统绘画思想的洗礼,一方面往往有西画学习的背景,具有较好的素描造型基础,从而使得他们的创作融入了中西绘画的技法,其人物画强调以结构为中心的造型能力,结合近代文人画花鸟、山水的笔墨技法,形成了以线条为骨、以笔墨为肉的艺术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受近代中国的现实主义“艺术源于生活”创作观的影响,注重选取现实人物的生活作为主要审美对象。笔墨当随时代,这一代艺术家,大都擅长于介入社会,深入生活,具有表现生活的长处,然而这一代艺术家普遍也稍逊于艺术独立个性和内敛的心性能力。

山东威海的国画家丛建滋先生正是这一个时代背景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他很早就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很久之前笔下就展露出了当代艺术审美的端倪,尤其是他的人物画充分体现了“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有容乃大”的思想,表现画家自我内心的真实写照,是将对生活的体验、对客观自然描摹与自我的内心写照相结合,是传统的技法和当代的生活的对话,同时也是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理念的当代阐释。

丛建滋的人物画,往往通过自然环境衬托其人物复杂的性格与丰富的内心,特别是体现了他作为创作者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独到见解。他尤其擅长画具有“翩若惊鸿,宛若蛟龙”而又“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精神状态的仕女画。你看她们的周围多布满了大自然中的植被、山石、空气、阳光和骚动的点苔影子,这也使得他擅长画的仕女不同于唐人张萱、周舫笔下那雍容华贵又内心孤寂的宫中仕女,而是常常被置于自然的山水之间。阳光和树荫在丛建滋的作品中既起到了渲染氛围、分布明暗、经营位置的作用,又使得人物与山水产生浑然一体的效果,充满了生机,画面有具有空间感,仿佛观者也能触碰到流动的空气,还有那跳跃的阳光,这或许正是受到了田黎明先生“接受自然的照射”的观点影响。但是不同于田黎明先生的人物创作,他更注重借自然之境描绘女性细腻的内心世界。丛建滋在2010年创作的《美人图》系列,少了些宫中仕女的哀怨与娇柔,而多了女性的健康自然之美,或抚琴,或撑伞,或彳亍,表现出超凡脱俗的淡泊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追求顾恺之《洛神赋图》笔下洛神的高逸美,也需要我们细细解读她们的表情,这些人物可谓一方面享受生活,一方面经历风雨,更不同于清代程式化的修颈、削肩、柳腰的仕女画,缺乏生活的阅历,更多只是画面上的美人。在区别于传统仕女画的风格的同时,丛建滋的美人画又传承了其特质,注重写实求真,就像他于2009年创作的《郊外》,这件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人物闲适,又富有勃勃生气,奔跑的一白驹一黑马,衬托了人物的宁静。而画面中金色的阳光洒在人物的脸上、道路上、山水间,增添了空气的流动感与画面的神秘感,让观看者渴望与自然游玩嬉戏,感受自然山水的魅力。

关于画仕女画的方法,丛建滋曾这样写道,“来到画台前,铺开生宣,备好笔墨,用黑木炭条在素白的纸面轻盈的勾画执扇美人的轮廓,炭稿完成后用长锋毛笔蘸少许墨汁勾线造型,从刻画眼睛入手,再从眉毛鼻口画到脸的轮廓,由两侧耳朵画到颈部,之后用淡墨描画美人白色旗袍和两只手臂及扇子,头发与旗袍上的花卉图案则是留到最后去处理”。丛建滋2003年创作的《观云图》,可以说体现了这种画法,风格清新淡雅,人物和周围的景色不是平行排列,而是形成了一种符号式的三维立体空间,人物巧妙地融于山水之中,彼此独立又相互呼应,其次人物的衣着被墨线分割成了大小不一的平面单元,被分割的空间组合又具有一定的表现力。画作并不是直接表现“葱茏含晚景,洁白凝秋晖”的白云,而是通过人物来表现人物观云的闲情逸致。这更符合中国画的传统,借景抒情,寓情于物,而不是直接描绘事物的本身,但是毕竟是受过学院的传统训练,所强调的是笔墨与写生的结合,因而画面具有西画的构图和写生的真实感。

丛建滋笔下的仕女,从古代的端庄典雅走向了现代的简练活泼,不仅仅是从服饰穿着的风格发生了变化,重要的是人物的笔墨趣味更为现代。在掌握、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丛建滋从笔墨、布置、色彩、明暗、透视、气势、意境等具体因素挖掘中国传统民族风格的主要特点,对传统的精髓进一步发扬和改造,形成独特的个人绘画风格,从而与西方绘画拉开距离,而非一味地简单模仿、融合。2013年创作的《樱桃红了》系列,他的创作想法是“让都市的人们到大自然中享受阳光,感受自然,品尝美味”,对人物身上斑驳的树荫和阳光的描绘,使得画面不同于传统中国人物画的线条勾勒手法,具有一种朦胧感,又像戏剧舞台效果一样,让画面具有了焦点中心,但是整体上又保持了传统写意画的神韵,其创作从绘制大写意的樱桃树开始,以侧锋淡墨描绘树叶,干笔墨点缀出红樱桃,并以小写意的手法绘制衣着时髦的少女,这种绘制人物的浓墨笔法,对当代人物真性情的描绘,以及对人物的迷惘、捉摸不定的内心世界的挖掘,也受到了国画大家刘庆和先生的影响。其人物造型不失严谨,体态生动,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画面,给人以身心愉悦之感,这也是画家所追求的。丛建滋经历了西画的学习,也对现代艺术包括抽象艺术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所借鉴的不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图形公式,而是学习其表现自我、探索自我的精神。

对大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与关注,是丛建滋所秉持的艺术创作信念,也是他的绘画感人之所在。丛建滋在2011年所创作的《民工》系列,人物穿着朴实无华,甚至有些破烂不堪,可是人物内心的坚定、刚毅,饱经风霜的面容,都被细腻地刻画出来,画家用西画的写实基本功和水墨画的生动气韵表现出了民工的内心独白,画家并不是出于同情之心才创作了这个系列,而是更充分地突出了民工的坚强和作为人的尊严,这也是人性所共有的宝贵之物。

在对艺术家的创作精神现象分析中,我们发现艺术灵感的冲动种子往往源发于童年无心的纯真追问和成年有意的精神责难,这是适用于人类审美生活中普世的人性精神。丛建滋的人物画,尤其是他的仕女画之所以有这样的审美精神,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相关。

丛建滋生于20世纪50年代,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受启发于儿时在威海老电影院观看的一部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当时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他就喜欢在地上临摹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的形象,也引来小伙伴们的观看与赞叹,从此家里的墙壁、废纸都成了丛建滋的画板,由于当时物质条件匮乏,用不起粉笔头,他就用废弃的石膏来画画。他也曾跟随大人们一起写大字报、画宣传画,又因为家里离文化馆近,常常去文化馆观摩艺术家们的创作,学习水彩、素描。在当知青下乡的岁月,丛建滋每日白天辛勤劳作,夜晚创作绘画,不多时在镇上就小有名气了,儿时当兵的朋友还送了他一本《伯里曼实用人体解剖》,让他感动不已。恢复高考的时候,丛建滋作为第一批大学生考入了莱阳师范学院,开始系统学习国画、油画。1997年,丛建滋又重新回到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深造,因为对他而言,多年的艺术创作既是财富又是束缚,需要新的艺术突破。丛建滋的人生学艺经历,也造就了他的人物画的风格呈现多样的面貌,既受到西方绘画的造型影响,又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效果,更有“相由心生”的意境表达。丛建滋也一直在从事美术教师的事业,他对学生的教导,是以自己的艺术为一生的追求,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这样可以开阔视野,而他也正是夏俊娜这样探索西方油画语言与中国现当代文化结合的优秀青年油画家的启蒙老师。

丛建滋的人物画作品构建了一个人间的世外桃源,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而不是简单的逃离俗世。可以说,丛建滋的人物画已不是传统的人物画,而更多是融入了现代生活的气息与个人情感的写照,打破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画科划分局限,最终走向了多元的面貌。我们所看到丛建滋的人物,也正是他记录人生境遇和心境状态的镜像结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