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临古系列 : 潘伯鹰 临《大字阴符经》
刊名题写:史焕全
让更多的朋友拥有更加丰富、公平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青少年书法家园 书法人的乐园
潘伯鹰(1904—1966),原名式,字伯鹰,号凫公、有发翁、却曲翁,别署孤云。安徽怀宁人,近现代著名书法家、诗人、作家、文物鉴赏家。与沈尹默、白蕉并称“书坛三杰 ”,是近代书坛“二王”书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潘伯鹰出生于清代末期官僚知识分子家庭,据其本人回忆,幼时家中存有至少二三百件历代书画,他的童年就是在这种充满书香墨香的环境里度过的,耳濡目染,为其在日后艺术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基础。年少善书,工于小楷,成年后,一度从政,但他不热衷于此,故未成达官显要。
潘伯鹰行书作品
抗战初期,国民党中央政府先由南京迁往武汉,又迁至重庆。在这次大迁徙中,“陪都”重庆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名流大家云集于此,文艺繁荣。此时潘伯鹰举家徙渝,并担任中央银行行长孔祥熙的秘书,由于平日事务不多,便有了专心学书的时间。同期,潘伯英与沈尹默、章士钊、齐燕铭、张伯驹、叶恭绰、吴湖帆、谢稚柳、乔大壮、曾履川等艺术界、收藏界名流过从甚密,因而使其眼界大开。
当时,潘伯鹰与沈尹默的交往尤为密切。沈尹默书习褚遂良,沈尹默认为褚书介于“内擫”和 “外拓”之间。潘伯鹰对此十分赞赏并深受其影响,学习褚书,对褚书的评价甚高,认为褚遂良本身就是“二王”一脉的集大成者,因此,后期便以褚遂良书法为宗。
潘伯鹰早年还投身于桐城吴闿生门下,学习经史文词,故其诗文功底深厚。其论书诗约有57首,散见在《玄隐庐诗抄》一书中。他的论书诗格律严谨,语言生动、优美,意境雅致。诗中对书法史中的典故,运用自如。这些论书诗大致有三类,其一是评价师友的书法,其二是评价古人的书法,其三是评价自己的书法。潘伯鹰还长于文学创作,其所著旧体小说《人海微澜》在天津《大公报》副刊“小公园”连载,并被导演郑正秋改编为电影《春水情波》。
潘伯鹰临《房玄龄碑》
潘伯鹰书法是标准的文人书法,风格稳重而不失潇洒之姿,上及魏晋,下至宋元,各家正书、行草书无不涉及。他主张正草并进,行草书遍临《十七帖》等二王法帖,又涉及孙过庭《书谱》、赵孟诸帖;楷书通过临习《龙藏寺碑》,学习褚字特点,后来长期学习褚遂良早期的《孟法师碑》和《伊阙佛龛碑》,之后在《房玄龄碑》下功夫最多。
其楷书形成了用笔遒劲、端重宽厚、巧拙互用、灵活自如、雄健朴茂的书风。尤其是他临写的《大字阴符经》,形神兼备,字势潇洒飘逸,点画圆转温润,深得褚书神韵。谢稚柳称赞:“师法河南(褚遂良),取其绰约,而舍其妩媚。
潘伯鹰临阴符经
潘伯鹰所临的第九通《大字阴符经》,与原帖比较,可谓忠于原作,且在原作基础上又融汇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故刚柔并济、有骨有肉、生动自如,形神兼备。结字上则内收外放、开张有度,取势有纵有横而整体稳健平正、通透舒畅。潘伯英能把楷书写活,做到静中有动;其行草书则能做到动中有静,这样才是达到了“能速不速,谓之淹留”的境界,才能体会到书法的流动性,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潘伯鹰临《大字阴符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