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叶开的才华与胆略,霹雳文章显然写不过他。但作为一个有近40年教龄的教师,我可以谈谈我对“全面发展”的看法。追溯起来,作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直接源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马克思那里,这远不只是“教育思想”,而是他整个理论的重要基石。今年七月,我重读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正是在这份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最终占有自己的本质”。而“最终占有自己”就是符合自己的自由发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的另一个含义,就是“自由发展”。在四年后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张“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针对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下人被扭曲的畸形化、机器化的现状,所以他才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人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即人实现了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交往、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同时每一个人又能最大程度地让自己的个性与天赋得以自由发展,并按自己愿望从事职业。注意,在这里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统一的。而人的自由与解放,则是马克思主义最终的目标。实际上,不只是马克思,我们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主张的和谐教育,以及后来夸美纽斯提出的泛智教育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再到卢梭主张自由、理性、善良、人性的自然主义教育……都可以看到“全面发展”的理念。可以说,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为目的的“全面发展”,是整个人类的理想。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西方教育学说,所谓“全面发展”的核心是人最大程度的自由与和谐。从五十年代开始,“全面发展”正式成为国家的教育方针。毛泽东在1957年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本来是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才有的理想状态,被中国革命提前到了社会主义时代。但我认为,从字面上看,毛泽东所说的“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并没有错。这和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完全吻合。其实,究其功能来说,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非全面发展的“教育”显然不是真正的教育。无论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或相反,还是钱理群教授所抨击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都是人的扭曲与畸形化。当教育丰富多彩的内涵只剩下两字“刷题”的时候,我们中国人不得不发明了“素质教育”的概念,以提醒人们——教育是要讲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对了,当年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阐释“素质教育”的内涵时,所提的“两全一主动”,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和让学生主动学习”,正包括了“全面发展”。所以,强调全面发展,是教育向人的回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经常说,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教育本身。还是让我们回到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原话上来——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最终占有自己的本质。在这里,“全面”的意思是“完整”,“完整”则意味着一个人“最终占有自己的本质”。而所谓“本质”,就是固有品质,就是根本性质;“自己的本质”,通俗一点说,就是与众不同的突出禀赋与鲜明特点;“占有自己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用今天一句很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所以,真正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促进人的身心和谐与人格健全,同时又最大程度地发现和发展人的潜质,让每一个人都拥有符合自己天赋特点的突出优势和出众才能,成为一个自豪而幸福的人。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是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人的充分的表现,这既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让每一个人成为“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让人“充分的表现”,最后实现“社会的幸福”与“个人的幸福”——这是对“全面发展”最精辟的解说。而我们现在一些人理解的“全面发展”是什么呢?是“不偏科”,是“什么都会”,是“什么都精”,是“门门功课都考100分”……是叶开所说的“超人”——“能文能理,能文能武;能高能矮,能胖能瘦。上知天文,下懂地理。出得厅堂,进得厨房。长得帅,还有钱!”
这离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全面发展”和毛泽东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发展”何止十万八千里?先把“全面发展”由德智体的范畴缩小到“智”,再细化为分数和考级,甚至具体到每门功课都必须优秀——如此“全面发展”,不但抑制了每一个孩子独一无二的天赋凸显与发挥,相反还损害了孩子们的健康、信心与尊严,本来可以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却成了被人看不起的“差生”“学渣”,不但没有“最终占有自己的本质”,反而被别人“占有”了!所以, 叶开先生才激愤地说:“要干掉你的孩子,就让他全面发展!”
从教近40年,我深感“全面发展”这四个字害人不浅。有不少学生,本来可以在某方面出类拔萃,以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人的充分的表现”,却因“全面发展”,其独特的禀赋被扼杀,连不充分的表现都不能实现,最后堕入平庸。相反,在我教过的许多学生中,不少孩子正因为没有“全面发展”最后却发展得非常好,成了最好的自己,在事业上赢得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前不久,在拙作《教育的100种可能》成都发布会上,书中主人公之一的胡小鸥回忆说:“当年我的数理化成绩不好,语文和英语却很突出。换一个老师,可能会说,既然你数理化不好,那你得赶紧补数理化啊!但李老师却对我说,那你要多在你最感兴趣、最符合你个性特长的方面努力!”现在,胡小鸥是我国唯一获得国际作曲大奖的著名作曲家,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的音乐和主题曲,就是他创作的。最近热播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他也是作曲者之一。他说:“我做这个职业和李老师有没有关系呢?说和李老师有关系,其实是没有;如果说没有关系,但是李老师对我影响是很大的,可以说非常大。李老师告诉我,你有什么长处就尽量发挥这个长处。而我最喜欢的是音乐,所以我到了高中的时候,我特地选了音乐,最后成了我的职业。”
胡小鸥说的这段往事,我完全没有印象了,但我想当时我会那样说的。当然,胡小鸥由一名数理化学科很弱的学生成为一名具有国际影响的作曲家,主要不是因为我的教育,而是他的父母的培养。但是,我至少没有用“全面发展”去扼杀他的天赋,何况,我有限的鼓励和引导,至少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在我的学生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张凌成绩极差,后来却成了四川省足球教练;宋怡然当年胆小自卑,现在却成了一名摇滚歌手;崔涛当年倒是“学霸”,但学工程的他最后转到他一直喜欢的教育,现在成了一名教育创新的副校长……一个孩子,只要找到了最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学科,就一定能成为独一无二的最好的自己。这些学生是“全面发展”吗?不是,因为他们只认准自己志趣所在的方向,努力去发展自己,而忽略甚至放弃了其他学科;但他们的确是全面发展,因为他们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最终占有自己的本质”,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现在许多人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平均发展”,这种“平均发展”严重扼杀了孩子的天赋,阻碍了他们的成长。要破除这种“平均发展”观,有赖于包括每一位家长和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育者更新人的发展观。特别是孩子的父母,一定不要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无所不能的全才,有一门功课不理想就焦虑不已;更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要相信在中国,高考状元不少,名牌大学的学生很多,你的孩子只有一个,而你这一个孩子是这个宇宙无与伦比的唯一!当然,除了教师和家长改变观念和做法,还有一点至关重要,这就是我们国家整体的教育评价体系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当然不是说要取消考试,更不是说(也不可能)取消高考,但是,我们的评价是否能多元化、个性化、延时化?所谓“多元化”,就是评价的方式应该有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等方面的差别;所谓“个性化”,就是将统一的基本要求降到最低,然后根据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评价“尺子”,尽量不要“一刀切”;所谓“延时化”,就是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不要只看三年后的中考或高考的升学率,而是看三十年以后学生的“成人率”,因为每一个孩子不只有三年后考上重点高中或大学的一种可能,而是有100种可能!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显然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透的,那将是一篇大文章。我这里只是顺便提一提。但在国家的评价体系没有改革之前,我们每一位家长和教师应该想想,我能够为孩子做点什么?教师可不可以别因学生“偏科”而逼学生“补短”?家长可不可以别因孩子“又没考入前十名”而逼孩子上那么多的“周末班”?眼看着孩子为了“全面发展”而精疲力竭、睡眠不足、视力下降、体质羸弱、精神萎靡、天性尽失……大人不心疼吗?孩子的“全面发展”与健康幸福之间,谁更重要?我选择什么?
——————————
——————————————————————
1.本茶馆不定期会有广告文案,我早有说明:《直言不讳答网友:我不会接受任何道德绑架》。请感到不适者自行离去。
2.请勿在后台给我发消息,我一般不看后台消息,因为每天铺天盖地的“求助”我无法一一回应和满足,请理解!有事在每天的文章后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