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懂得如何借力?曹操借势成就伟业,知县借左宗棠之势成赢家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能在人前露脸,总是千方百计表现自己,不惜打肿脸充胖子。然而不幸的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那么,你应该怎么做呢?这里不妨告诉你,对于待人处事,借光不失为一种提高自身形象,扩大自己影响的策略和技巧。毫无疑问,在与人交往中,借助他人的面子和威名可以抬高自己。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道义上的便宜
建安元年,曹操做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一一奉迎天子,就是后来被对手斥之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
尽管天子的“令”已经大打折扣,边际效益速减,尽管献帝年纪轻轻,没什么作为,但汉室刘姓四百年,儒家正统观念不变,天子这块招牌仍然管用,他是最高的权力象征,谁能掌控皇帝,谁便能以朝廷的名义发号施令,进而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行动。所以更早之前,董卓入京,便废掉少帝刘辫,另立献帝刘协,从头掌控;董卓死后,董卓部将李傕、郭氾、杨奉等人为了抢夺皇帝而大动干戈。献帝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狼狈到了极点。
曹操把献帝从残破不堪的洛阳接出来,迁都于许县,易名许都,改年号为建安。献帝任曹操为大将军,统揽朝政。在讲究“正名”的时代,奉戴天子,对于争取民心和招揽人才,具有绝对的相乘效果。多少谋臣武将因此投靠曹操,多少民心因此转向曹操。
曹操用皇帝名义发号施令,袁绍每次接到对自己不利的诏令,便气得跺脚,悔不当初。他要求曹操把皇帝送到鄄城,离自己的老巢邺城较近,便于控制。对不起,曹操不笨,不仅向后知后觉的袁绍说“不”,还以皇帝的名义下诏书,把袁绍大骂一顿。袁绍虽亡羊补牢,却为时已晚。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东征西伐,很是威风,开口“吾今奉诏讨汝”,闭口“孤近承帝命,奉诏伐罪”,在混战中大占道义上的便宜。
翻开历史,古往今来的成功者,没有谁一生下来就大名鼎鼎,也没有谁一出山就风光耀眼、一呼百应,他们大多先隐蔽在某些大人物的后面,借他的面子来笼络各路豪杰,借他的声望来壮大自己的声势,一旦时机成熟,或者另起炉灶,或者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或者反客为主,把别人吃掉。在做到这一步之前,要先把自己的狐狸尾巴藏起来,拉一面大旗作虎皮。
左宗棠教你:借他人三分势,扬自己十分威
清政府的官场中,靠后台、走后门、求人写推荐信的作风层出不穷,但军机大臣左宗棠从来不给人写推荐信,他说:“一个人只要有本事,自会有人用他。”左宗棠有个知己好友的儿子,名叫黄兰阶,在福建候补知县多年也没等候到实缺,他见别人都有大官写推荐信,想到父亲生前与左宗棠很要好,就跑到北京来找左宗棠。左宗棠见了故人之子,十分客气,但当黄兰阶一提出想让他写推荐信给福建总督时,左宗棠顿时就变了脸,几句话就将黄兰阶打发走了。
黄兰阶又气又恨,离开左相府,就闲溜达到琉璃厂看书法散心。他见到一个小店老板学写左宗棠字体,十分逼真,于是想出一条妙计。他让店主写柄扇子,落了左宗棠的字款,得意洋洋地回到福州。这天是参见总督的日子,黄兰阶手摇纸扇,径直走到总督堂上,总督见了很奇怪,问:“外面很热吗?都立秋了,老兄带着扇子摇个不停。”黄兰阶把扇子一晃:“不瞒大帅说,外边天气并不太热,只是我这柄扇子是我此次进京时左宗棠大人亲送的,所以舍不得放手。”总督吃了一惊,心想:我以为这姓黄的没有后台,所以候补几年也没任命他实缺,不想他却有这么个大后台。
左宗棠天天跟皇上见面,他若恨我,只在皇上面前说个一句半句,我可就吃不住了,总督要过黄兰阶的扇子仔细察看,确系左宗棠笔迹,一点不差。他将扇子还与黄兰阶,闷闷不乐地回到后堂,找到师爷商议此事,第二天就给黄兰阶挂牌任了知县。黄兰阶两年就升到四品道台。总督一次进京,见了左宗棠,讨好地说:“宗棠大人故友之子黄兰阶,如今在敝省当了道台了。”左宗棠笑道:“是吗?那次他来找我,我就对他过,只要有本事,自有识货人,老兄就很识人オ嘛!”
借他人三分势,扬自己十分威,营造出自己的霸气,这就是借他人抬高自己身价的智慧。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