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怀 | 演戏纪实
演戏纪实
川子草晴
早年,乡村演草台大戏,大多没有固定的标准戏台,而是临时揍合一些木板、毛竹、几张桌椅板凳搭起的露天戏棚子,只要临时性的避避雨就行了。如有实力的生产大队,做草台的露天戏,农村往往要大操大办,杀猪请酒。演出让观众满意,村民们会端出家酿的好酒和祭神祭祖的肉菜犒劳演员们。当地客来迎宾都弄得十分热闹,其中对戏斑厚待那是可想像的。为防止班子醉倒误事,班主一般在接风中禁止吃酒。直到散戏成功,才让大家一醉方休。
戏班很忙,理该有三大本大戏,六小本折子戏,尚且还该准备三本冲场加演戏。一天要唱上二场戏,锣鼓敲响前,演职员们各尽其责,化妆、搭戏台、调试乐器、布置灯光,既分工又协作。因人手少、角色多,演员们都要客串不同的角色,如跑跑龙套、扮演校尉;演小姐的一会儿又扮成丫环;演皇帝的转眼又摇身一变当“乞丐”。还有的演员是多面手,既在前台当演员又在后台当乐手;既是电工又是木匠,还要做保卫工作,忙得不亦乐乎。按常规,为了挤时间,演员们连吃饭和休息时也无暇卸妆,真是累到了极点,只能在演出间隙稍微休息会儿。
苦点累点不要紧,最怕的是观众不满意。戏班最怕被人揍骂,我们叫“翻台板”。砸了台就得“喝西北风”,因为观众是衣食父母。戏班子跑场演戏,钱是乡村群众凑来的,村民自己掏钱看戏,对戏班的演出剧目、演技、演出时间长短,甚至演员的扮相、服装、道具等非常苛求。现在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每逢重大的乡村庙会节庆,不惜重金聘请沿海大地方的剧团来助兴,大家的胃口越吊越高。
天海的“草台班流散班”剧团也有多家,由于生存空间越来越局促。为了争揽“场子”,不得不压低出场费,提高演出质量,尽量满足观众的要求,不敢马虎敷衍。时下年轻人看古装戏是看热闹,对台词唱腔并不甚了了,当初戏班唱露头戏,唱走了调或念错了台词也没感觉;但总有那么些较劲、较真的老戏迷,不好随便应付,他们说话又那么算数,红包大小全操在他们手里估算着呢。改革开放三十年了,现在做戏派头可粗了,一般草台班的铝合金戏箱行头,灯光音响也不逊色,戏装华丽得很。凭着乐队,至少有扬琴、大提琴、西洋乐器。唱的不会有“露头戏”大都定板定腔,只字不能马虎。
草台班组织简单,班主(人呼老板) 统领戏班,班主一般为艺人出身。班内有坐班一人专管对外接洽戏班演出、营业安排。一坐班有时兼管若干家戏班。班内有演员兼值戏文场头,有人说这位管理是“值台”,还称不上导演,只是管理排戏、安排剧目、应承点戏等事项,但这位角色也重要,。班内演员系由班主邀请搭班。搭班时间一般为几个月或一年,包吃住,另据演员技艺给不同为
拆帐分摊。演员称网巾,戏文班演员一般不少于十几人。古时,所谓 十八顶网巾,开锣十八网巾男脚九人,旦脚九人。男脚九人是正净、副净、老外、老生、副末、小生、副(冷二面)、正丑、副丑。旦脚九人 是: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且、六旦、七旦 (大耳朵旦) 、八且(小耳朵旦) 、九旦(小耳朵 旦)。班内有场面(乐队)若干人。还有人管理行头、负责催场等职务。
当年创办的文化厂的文宣队,他们农忙务农做工,农闲演出。亦不例外亦工亦文。是一文化载体创新。在天海此类文艺团体很有生命力。确属此类比较正规的草台班!我道认为它是大型号的戏文班子,其中正式演职员就有三十来个,单单专业乐队便有九人,舞美组便有四位并有专门的服装导具各一个,正式吃饭拿工资有人也比较多,吃口也相当重。
追溯古时,演庙台戏谢神,具体事务由“柱首”操办。“柱首”与戏班的包班者(班主)剧团领导联系,议定价格、演出时间、剧目等,届时即由包班者负责将戏班拉到指定庙台演出。
编辑: 桑洲梧月
审核:白溪钓翁